2016年新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2809435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新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6年新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6年新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6年新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6年新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新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新中考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测平均速度,第一章 机械运动,1dm m,1km m,1cm m,1mm m,1m m,1nm m,一、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米(m),2、单位间的换算:,刻度尺,103,10-1,10-2,10-3,10-6,10-9,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看:,零刻度线 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单位,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08cm,1mm,2.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一端,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放正,3.读:,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记:,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2

2、.32cm,2.33cm,数字,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用甲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用乙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是 cm.。,2.4,2.40,时间的测量与单位,1、国际单位:,秒(S),2、单位间换算:,秒表,60,3600,1h= min,= s,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2)化曲为直,(1)测多算少法,三种特殊的测量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如何测量地图上铁路的长度,(3)辅助工具法(组合法),世界是运动的,三、运动的相对性:,1.由于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对于同一个物体,我们可以说它是运动的,也可以说它是静止的。,2.参照物的选择原则,参照物的特点: 1、

3、将谁用作参照物就认为谁是静止的。 2、参照物不唯一,不同的参照物反映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参照物选择不同,运动和静止的情况就可能不同,1、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一段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两句歌词的后一句是以 为参照物,竹排,2、下面情况,各是以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研究哪个物体的运动?高速飞机俯冲飞行时,看到地面快速向他扑来;夏天的夜晚在室外乘凉时,常可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3、跳伞表演时,甲、乙两个跳伞员 手拉手从飞机上一起跳下,在下降 时,如果以飞机为参照物,他们是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甲 运动员是的;以乙运动员 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的。,运动,运动,静止,

4、4、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人,河岸上有树。相对于树来说,人是的,小船是的。相对于船来说,人是的,树是的。,运动,运动,静止,运动,5、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学生有如图的对话,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学生认为汽车前进得快,是以汽车为参照物B、不论选择什么为参照物,乘客都是不动的C、司机说乘客没有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D、画面中的人物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的,C,四、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3.减小误差的方法:,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小,(1)选用更精确测量工具;,(2)改进测量方法;,(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1关

5、于误差,正确的说法是( )A两次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B只要正确做实验,就不会产生误差C选用精密仪器,就可以避免误差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D,2、测量某物体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25.0cm,25.1cm,25.12cm,25.3cm,26.4cm, 则测量结果中 数据是不合理, 数据是不正确的,测量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更接近 .,25.12cm,26.4cm,1cm,25.1cm,(一)、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路程比时间,2、相同时间比路程,3、比较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裁判比较法),(观众比较法),(观众比较法),二、速度的公式与单位

6、:,什么叫做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S = v t,(二)、速度的公式与单位:,单位:,(1)国际单位:,m/s,(2)其他常见单位:,km/h,1m/s=3.6km/h,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速度: 人步行:1m/s 1.5 m/s,3.6km/h -5.4km/h,骑自行车:5m/s,18km/h,汽车: 30m/s,108km/h,声速: 340m/s,光速:,3108m/s,1.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是2:3,则速度之比为( ) A.9:4 B.4:9 C.1:1 D.3:2,A,关于比值的问题,2.在公路

7、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A9:5 B3:2 C2:3 D5:9,D,匀速直线运动,一、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特点:,2.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3.在任意时刻的速度都相同,1.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不变。,二、变速直线运动,1、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是变速直线 运动。,2、粗略研究时,也可以用v=s/t来处理。,这里的V称为平均速度用V表示.,说平均速度时必须说明哪一段时间或路程才有意义。,平均速度的计算,讨论:利用公式 计算出来的速度,能够精确地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它也能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

8、慢吗?,在变速运动中,利用公式 能够计算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速度,注意: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记住:公式只有一个:,而绝对不能用:,某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内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路程内的速度30m/s,求:物体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某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内的速度为20m/s,后一半时间内的速度是30m/s,求:物体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值。,(一)分析图象的能力,提高两种能力,V (m/s),0,0,t (s),S (m),t(s),(a),(b),(c),0,V(m/s),t(s),t(s),(d),S(m),0,V与t无关 s与t成正比,1.匀速直线运动:,提高两种能力,2.如图所示

9、,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该图线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示例:信息一,他们同时开始运动;信息二: ;信息二: 。,骑车者和跑步者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骑车者的速度比跑步者速度快,1. 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的睡起了大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 .在整个赛跑过程中 ( )A .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 .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C .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D .乌龟的平均速度大,D,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象,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10、) A(1)和(4) B(2)和(3) C(2)和(4) D(1)(2)(3),C,3、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 运动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 均速度相同,D,4.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S/t得知,物体的( ) A.速度和路程成正比 B.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随时间和路程而变化 D. 速度决定于通过的路程和时间,C,4 方法小结,1、参照物可以选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它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

11、但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2、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速度在数值上等 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公式为v= 。 3、公式的v 与s、t无关,不能理解成v与s成正比,v与t成反比.匀速直线运动特点是在相 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总相等,但不能根据特点去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应根据定 义去判断. 4、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在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应该用总路程除 以总时间,而不能盲目地求速度的平均值,因为平均速度一般不等于各段时间或路程中速度 的平均值.,二、实验回顾: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2、器材:小车、斜面、 ( )、( ),v=s/t,刻度尺,秒

12、表,分,用(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底端的时间t根据测得的s和t,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将金属片移到( ),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1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S1所用的时间t1,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秒表,v=s/t,斜面中部,3、步骤: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 )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把s和以后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刻度尺,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2小车在斜面顶端要由静止释放。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速度计算的解题格式 解:1、公式 2、代入数据(带单位运算) 3、计算结果 4、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