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社会学概论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8022968 上传时间:2018-01-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社会学概论第三次形成性考核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社会学概论第三次形成性考核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社会学概论第三次形成性考核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社会学概论第三次形成性考核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年整理]社会学概论第三次形成性考核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社会学概论第三次形成性考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社会学概论第三次形成性考核(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学概论 作业 3 建议完成时间:第 12 周 得分:学生姓名: 学号: 教学点: 批改教师: 批改日期: 社会学概论作业(三)一、 名词解释:(每题 5 分)1、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2、角色角色,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和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3、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狭义的社会现代化指的是工业化和民主化。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一般认为开始于 1718 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

2、法国大革命,19 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至 20 世纪 60 年代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4、反向社会化所谓“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或者说是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回去稍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也称为“文化反养”。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1、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 B )A.个人选择 B.印象管理 C.自我坦白 D.扮演角色2、根据社会互动的向度,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属于(A)A、横向交往 B、纵向交往 C、角色交往 D、间接交往3、一个女青年被迫嫁给一个富有的中年人所表现出的角色行为是一种(D)A、规定性角色 B、

3、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实践角色4、以下哪一种活动不属于集合行为(C)A、时尚 B、球迷不约而同喝彩 C、春游 D、骚动5、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 C )A、垂直流动 B、水平流动 C、代内流动 D、代际流动6、英国的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提出了( D )A、社会进化论 B、社会均衡论 C、社会冲突论 D、历史循环论7、以下不属于社会变迁的内容的是( A )A、自然环境 B、组织结构 C、生活方式 D、社会基本结构8、政治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 (A )A、民主化 B、多党制 C、世俗化 D、议会制9、新发展观认为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B ) A、高速的

4、B、内生的 C、历史的 D、外源的10、1972 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则首次从正面提出了(A)概念A、可持续发展 B、世界体系C、新发展观 D、传统现代化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 1、 简要分析社会化的基本特征。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与各种社会环境各种相互作用过程,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辨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多方面的辨证统一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强制性与个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个体从母体中分娩出来之时,就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而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不能不受到社会的作用。而社会要延续发展,就要

5、使其新增人口接受已有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实现社会化。社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的行为模式也在不断地被周围人所塑造,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强制的。尤其是在个体社会化的初期,个人更多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较少具有选择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日益增多,个体社会化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能动性。 另一方面,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又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教化,还会主动地根据个体需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自身成为社会化的主体,从而体现出积极的、能动的方面,并且这种能动性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越来越明显,并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同时,个体既被社会化,也影响其

6、他个体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主体,也是社会化的客体。社会化的个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二)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社会对个人的教化,社会文化在个体身上的传递和延伸,最终是通过个体的内化实现的。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环境作用于自身的种种信息有选择地接收、消化、加工处理,并通过行为模仿、角色扮演、自我奖赏等方式强化,将社会文化内化为自身观念,这种内化能力是人社会化得以实现的前提,并在社会化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内化并不是社会化的最终目的,个体还需要将内化的观念和认识外化出来,作为个体行动的指导,进一步参与社会生活,不断实现和增强个体的社会性,修正并发展内化了的社会文化,如此循环,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社会

7、化。内化是前提、手段,外化是实现方式和目的,二者不可分割。 (三)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人的社会化过程,又是社会共性和人的个性发展的统一过程。一方面,从社会化的内容来看,个人学习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接受一定社会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说明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特性在个体身上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体对个体实施教化的基本方面。另一方面,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具体社会环境是不同的,个人社会化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个人的素质状况也存在差异,这就使得社会化造就的个人具有不同的个性,体现了社会共同本质具体实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社会共性存在于个体个性之中,只有通过个性的发展才能实现共性的

8、发展;个体个性也一定与社会共性相联结而存在,也只有通过共性发展才能实现个性的发展。 2、简述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 社会流动作为影响所有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生活的普遍现象,受社会和个人诸多因素的制约。各种因素在实际生活中同时受到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宏观角度来来,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有: (一)经济结构 影响社会流动的最根本因素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状况。除了经济结构本身影响社会流动之外,它还影响到社会的其他结构,如社会分层结构、教育结构、社会价值观等,从而间接地影响社会流动。 在经济结构中,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产业结构指社会各产业的结构和联系方式,它由生

9、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产业结构规定了各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和流动的方向,它的变化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大量的新职业、新职位以及增加各产业的劳动力容量等。 社会职业结构也是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它包括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用工制度、招工制度等。社会就业结构直接规定社会成员加入和改变社会职业的条件、方式和可能性,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从事每一社会职业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履行特定的手续,经过一定的人事筛选。 可以说,产业结构在宏观上影响社会成员社会流动的方向和数量,而职业结构具体确定社会成员流动的途径和方式。 (二)社会结构 影响社会流动的社会结构方面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社会分层体系、社会继替规则、社区分

10、化和组织分化等。 社会总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地位等级秩序构成的,不同等级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力、声望和其他社会资源。由于生活条件的差别,各等级社会成员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这种社会分层体系影响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若社会各等级间界限十分严格,社会结构相对封闭固定,则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则主要局限于同一社会等级内部,像我国古代的世袭制、印度的种姓制度等就是如此。相反,若一个社会没有强制性的等级界限,社会结构相对开放,那么大量的社会成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地位间流动。现代工业社会就是这样。 社会继替原则是指社会成员填补社会空缺位置的规范。社会位置出现空缺时需要其他社会成员来填补,至于怎样填

11、补以及填补的成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社会通常具有一定的要求和规范。这些要求可分为先赋的和自致的。若社会注重先赋条件,则称为世袭原则;若强调自致条件,则称为自致原则。当然完全实行世袭或自致原则的社会很少,通常介于这两者之间。对于社会成员而言,自致原则可提供更平等的社会流动机会。 社区的分化和组织的分化同样也会影响社会流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社会工业化造成城乡人口流动。当然,社区的分化和组织的分化的影响不仅限于此,例如,在中国由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大量中西部人员涌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这说明如果社区或组织的差异比较大,生活条件相对差、社会地位相对低的社区和组织中的社会成员就会流向更好的社区

12、和组织。 (三)社会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社会流动产生作用,其中社会教育结构和价值观念是两个比较突出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结构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学家沃克斯?米勒等人曾对社会流动进行实地研究,发现教育的发展程度是影响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白领工人大量增加。价值观念对社会流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对流动的需要和态度上,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引导社会成员追求不同的社会目标,并指导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行为和工作成果作出评价,不断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四、论述题(每题 20 分)1、阐述艾里克森

13、社会化的八个阶段。艾里克森以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来表示自我发展或社会化的八个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 0-1 岁)。婴儿需要得到家人或他人的照料,如果其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则他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信任感;如果对婴儿的照料不稳定、不充分或根本没有,那么一种不信任感就已经诞生。2自主与怀疑(幼儿时期 2-3 岁)。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开始出现独立的感觉意识,这时候父母应放手让自己的小孩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就会感到自己能控制自己的肢体活动、冲动及周围环境;如果父母过多指导、责怪或限制,会使他产生羞耻感,对自身能力和环境产生疑虑,影响他们在青春期与成 人期自主意识的形成。 3主动与内疚

14、(学龄前 4-5 岁)。这时的儿童已经具有了语言的能力,并较多地参加游戏活动,表现出比较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予理睬或限制,对其行为横加指责、嘲笑甚至惩罚的话,那么便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强烈而持续的内疚感。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 6-11 岁)。这一时期,儿童对周围事物的用途和构造的好奇心增强,乐于使用工具去进行操作活动。如果成年人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些东西,支持他们的计划和想法,并对其结果提出表扬,便会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不理解或者压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活动,会造成儿童的自卑感。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儿童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更多的社

15、会角色进入了他的生活,这时他们要处理更为复杂的角色关系,学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如果个人此时还未形成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性和勤奋感,那么便会对各种角色认识不清,产生角色混淆。 6亲密与孤独(青年期)。在此阶段,个人将经历求爱与建立家庭,学会和异性交往并建立一种亲密关系,这种亲密是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去爱另一个人和关心另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亲近,便会陷入孤独感的包围之中。 7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人到中年,随着各种社会阅历的增长和事业的推进,他们对自己子女的成长更为关注,并能超出自己的家庭,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状况和生活环境,是为代际关怀。没有形成代际关怀的人,则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和需要。 8完美与绝望(老年期)。这是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是总结阶段。个人会对自己一生的活动进行回忆和思考,并努力给出使自己满意的解释,形成一种对自己人生的完美感。如果对以往的一些重要经历和选择不能找到自己能接受的合理解释,那么个人将会陷入到一种追悔和绝望的情绪之中。2、 阐述分析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教材 p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