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来源(马晓河):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8021823 上传时间:2018-01-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需求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来源(马晓河):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需求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来源(马晓河):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需求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来源(马晓河):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需求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来源(马晓河):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需求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来源(马晓河):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需求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来源(马晓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需求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来源(马晓河):(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需求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调整来源(马晓河):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0-12-17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核心就是三个“主”:科学发展是主题,发展方式是主线,经济结构调整是主攻方向。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结构转变,即需求结构转变、产业结构转变、要素结构转变。经济结构转型的国际经验和教训二战以后,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通过努力先后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通过努力成为高收入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而阿根廷、巴西、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就一直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徘徊,究其原因就是三大结构转变出了问题。日本是二战后迅速成为高收入国家的一个典范。1947 年日本人均国民收

2、入只有47 美元,1955 年是 209 美元,1965 年是 890 美元,1970 年是 1940 美元,1980 年是 1 万美元以上,1988 年是 23000 美元,超过美国。为什么日本能从 47 美元较快上升到目前的 3 万美元?它有如下几条经验。一是产业结构转换顺利。日本二战战败以后,利用人力资本和大量剩余劳动力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了十几年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积累了资金,第二阶段发展重化工业,像我们现在一样炼钢铁、搞水泥、修路、建桥,由于钢铁过剩,日本的很多桥都是钢铁建的。到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90 年代初期,日本开始搞高加工度化产业。20 世纪末期,他们

3、的产业结构又开始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型方面转化。现在日本在机器人领域是很厉害的,日本的高档数控机床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二是需求结构能紧密配合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日本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很穷,储蓄率低,所以它的投资率非常低,20 世纪 50 年代初时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2只有 20%多。现在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44%45%。到 20 世纪 70 年代发展重化工业的时候,它的投资率就提高了,达到将近 40%,基本适应了日本的产业结构变换。最后日本要建立消费型社会,需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时候,投资率开始下降。与投资率变化相对应的是消费率变化。消费率就是消费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20

4、 世纪 50 年代初期,日本的消费率从 70%多一直下降到 20 世纪 70 年代的59%,1970 年以后开始上升,目前是 75%。当前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48%,这是比较低的。三是社会结构变化。20 世纪 40 年代和 50 年代日本的收入差距非常大,从 20世纪 70 年代开始,日本的工资上涨非常快,收入差距开始缩小。日本收入差距最大的时候,基尼系数只有 0.3。我国目前的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基尼系数快到 0.5了。由于日本的收入差距非常小,中产阶级成长非常快,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中产阶级在社会上所占的比重达到了 70%以上。此外,日本在 20 世纪70

5、年代初城市化率也就是城市人口也达到了 70%。中产阶级比较理性,所以社会就比较稳定。任何一个稳定的社会,要么是一个强权社会,要么是一个中产阶级占大多数的民主社会。四是政治结构。日本的政治结构也就是民主政体转换成本最小,日本战败后被美国占领,美国引进西方民主到日本以后,日本的权力结构开始变化。皇权被高高挂起,真正的决策权在议会和首相府,而议会和首相府由选民来选,议会和首相府互相制约。韩国比日本后发展二十年,但韩国也很快成为高收入国家。1961 年韩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 100 美元,1970 年是 270 美元,1977 年是 1000 美元,1980 年是 2330美元,1990 年是 5770

6、 美元。大家记住,1990 年是韩国的转折点。1990 年的 57703美元相当于 2010 年的 1 万美元。2002 年韩国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了 9900 美元,2007 年是 15000 美元。韩国的经验跟日本的经验差不多,都是顺利地实现了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社会结构等结构的转变。巴西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国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是军人政府掌权,军人政府上台以后强制推进经济发展。1970 年巴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 450 美元,是韩国的 1.7倍。20 世纪 90 年代巴西的国民收入是 2790 美元,这时候韩国的收入比巴西高 1 倍。2006 年巴西的收入是 473

7、0 美元,只是韩国的四分之一。巴西跟韩国比,是典型的“醒的早、起的晚”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巴西的产业结构转换不成功。军人政府上台以后盲目搞进口替代战略,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早推进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产业。当时巴西的劳动力特别多,巴西的土地是大地主所有制,好多佃农在农村没有地就进入城市,而政府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却搞什么进口低碳、重型工业,像我国改革开放以前那样重工业优先,但国家又没有钱,劳动力又不能变成钱,最后只能引进外资,结果导致外债过多,核心产业竞争力缺乏,失业率居高不下。二是巴西的需求结构转型也不成功。巴西社会的投资率非常低,贫富差距非常大。巴西一直是富人特富、穷人特穷,两极分化

8、很严重,中产阶级占的比重非常低,所以社会不理性。军人政府倒台以后,巴西的民主政体特别混乱,巴西的贫民窟警察都不敢进去。巴西的基尼系数非常高,1960 年时就达到了 0.5,1995 年达到0.6,就是说,它的这种需求结构不支持它的消费型社会的建立和民主政体的建立。三是巴西等国家社会结构不稳定。泰国的社会结构跟巴西的差不多,现在泰国是精英领着两个群体在搞选举:一群精英领着农民搞选举,另一群精英领着城市居民搞选举。后来民主不行了,就出现暴力,你打我抢。为什么呢?因为缺乏中产阶4级,穷人一般不太理性,哪怕给他一个面包、一件衬衫就跟人走了。泰国是这样,阿根廷也是这样,甚至菲律宾都是这样。菲律宾一直是中

9、等收入国家,也就是它的中产阶级没有壮大到足以支撑社会稳定的程度。此外,巴西还长期通货膨胀。由于政府没钱,到处借外债,老百姓又没有储蓄,只能发货币,通货膨胀率非常高。我记得有一年通货膨胀率达到 210%,那一年巴西人民是用塑料袋装钱去买东西。四是过度城市化。巴西的城市化发展在世界上是很特殊的,它跟印度差不多,城市化优先于工业化发展,叫城市化优先。在 1960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 300美元的时候,它的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比重是 56%;1980 年人均国民收入大概是 500 多美元的时候,城市人口占 67%;1990 年人均国民收入不到 3000 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是 75%;人均国民收

10、入到 4000 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是 83.6%。首先,这种过度城市化过早地占用了社会资源,导致社会资源没有运用到产业发展方面,使社会发展没有产业支撑。其次,大量人口涌进城市以后,由于政府没钱、没能力为这些居民修路、建房子、提供公共服务,导致一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享受不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形成大面积的贫民窟。总结各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国家要培养中产阶级、橄榄型的社会,二是不要搞通货膨胀,三是工业化要跟城市化相适应。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压力目前,中国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调整经济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要求非常迫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国

11、际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这种深刻变化给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世界的供求关系是一种三角关系:第一种类型是美欧等消费型国家,他们的消费大于供给。第二种类型是中国、印度等生产型国家,生产5大于消费,大量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国内消费不了,向外出口。第三种类型是中东、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这些国家有铁矿石、黄金、稀有金属、木材、天然气,他们采掘这些资源,粗加工或精加工后卖给世界各国。金融危机之后,这种正常的供求关系被打乱。首先改变了美欧国家。美欧国家现在出现一个区域杠杆化趋向,就是美欧发达国家开始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减少借贷。金融危机前美国的储蓄率是负 0

12、.41%,目前美国的储蓄率已经上升到 6.8%,这样一来就会减少进口。中国最近这几个月的出口增幅在下跌,国内的生产机器没有停止运转,国内产能在不断增加,但欧洲国家在减少消费需求,那这么多产能谁来消费?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经明确说,美国下一步要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同时今后美国的出口在五年内要翻一番。美国今后出口的主要是高科技产品,将对我国形成一种高端市场的挤压。在低端市场上,我国也受到挤压。金融危机之后,在美欧市场上大量出现了洪都拉斯、孟加拉、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商品。这些国家在生产与中国一样的产品,他们的劳动成本、土地价格、污染成本等比中国还低,他们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正在替代中国产品,就像 10

13、 年前中国替代亚洲四小龙一样。这就是中国目前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原因。中国的产业结构处于夹缝中,必须杀出一条血路。产业分工在国际上有一个微笑型曲线,左上端是研发专利、品牌标准制定,右上端是品牌服务市场、零部件供应,下边是加工组装。左上端和右上端利润率高,能达到 20%25%,下边加工组装利润率最低。中国的产业大部分都处在加工组装环节,所以中国过去只能靠做大规模赚一点小钱。大家看一下美国苹果手机的利润是怎么分割的?一部手机 600 美元的利润,美国苹果公司占 60%,韩国人开的公司占 13%,日本人和东亚其他国家占 26%,中国只加工组装,分到 6.546美元,也就是 1%。所以,中国现在面

14、临两难:第一,做大规模,产品卖不出去,国内也消费不了。第二,不做大规模,又没有高端产业做支撑。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去年中国生产了 200 亿件服装,我们只有 13 亿人,全世界 60 多亿人,平均每人多少?去年中国造了 60 亿双鞋(皮鞋、塑料鞋、布鞋),加上一次性鞋将近 90亿双,还有 7 亿吨钢铁, 16.5 亿吨水泥, 6.2 亿部手机,1.8 亿台计算机,1 亿台彩电,到今年年底汽车的产能会达到 1800 万辆。大家想一想,如果外国减少需求,我们的产品能卖到哪儿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选择难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着难以化解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加快调整国内需求结构,其次要加快调整产

15、业结构。但目前在这两个途径上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第一,收入结构和体制安排不利于增加消费。从需求结构调整看,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消费是对的,但缺乏培养和形成中等收入者的政策和机制安排,广大老百姓收入上不去就增加不了消费、扩大不了内需,这是我们当前遇到的矛盾。我们的收入政策无论宏观还是微观都不利于增加消费,而是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在宏观上,国民收入分配在不断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比如 1992 年到 2008 年,考虑到非预算收入,就是把卖地收入也算上,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上升了将近 4%,企业占的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 8%,老百姓收入的比重下降了 12%。政府、企业拿的钱越多,就越倾向于投资,而

16、消费主体是老百姓。最近有一个新问题,中国储蓄增加的最大贡献者不是老百姓,而是企业和政府。在微观上,收入分配政策也是向高收入倾斜。城镇居民里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7者占城镇总人口的 40%,这 40%人口的收入占城镇总收入的比重在 2000 年是26.5%,到 2009 年下降到 19.5%。城镇最低收入者占城镇人口的 20%,其收入占城镇总收入的比重是 7.3%。20%的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占城市总收入的比重在 2009 年已经上升到了 40%,而且是不算房子、汽车。穷人增收后会增加消费,每增收 100 块钱,会把大部分钱用于消费,但富人增收后是增加储蓄。2009 年有一个分析数据指出,富人每增加 100 块钱收入,45%用于储蓄;城市低收入者每增收 100 块钱,80%用于消费;农村人每增收 100 块钱,198%用于消费,是赤字消费。如果收入政策继续向高收入倾斜,那么是鼓励消费还是鼓励储蓄?要想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