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关联视角解析我国城乡统筹的制度变迁路径[J]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800780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制度关联视角解析我国城乡统筹的制度变迁路径[J]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制度关联视角解析我国城乡统筹的制度变迁路径[J]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制度关联视角解析我国城乡统筹的制度变迁路径[J]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制度关联视角解析我国城乡统筹的制度变迁路径[J]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制度关联视角解析我国城乡统筹的制度变迁路径[J]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制度关联视角解析我国城乡统筹的制度变迁路径[J]》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制度关联视角解析我国城乡统筹的制度变迁路径[J](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制度关联视角解析我国城乡统筹的制度变迁路径杜漪(西南 财经大学,四川成都 610074)摘要:城乡统 筹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建国 50 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失衡而提出的新战略,这一新战略的顺利实 施关键在于其制度变迁有效路径的 选择。本文从比 较制度分析中制度共时关联和历时关联的全新角度,深入探 讨了目前我国 实现城乡统筹的制度变迁的内在演进机制和有效路径。认为 我国现存的各种城乡分割体制,一方面是建国初期形成的工业化战略的历史路径依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各种城市偏向体制之 间相互“嵌入”的共时关联的必然结果。指出城乡制度系 统的历时关联和共时关联 ,使各种低效的制度安排之 间形成了制度互

2、补,进而增强了这一低效制度系 统的耐久性和惰性,这无疑增大了我国城乡制度变迁的难度。但目前我国已经到了城 乡统筹的制度变迁的临 界点, 应该从制约城乡失衡的最根本的户籍制度入手,积极推进 其他各项制度的配套改革实现 制度变革的整体推进;遵循城乡制度的阶段性和渐进性特征,将 诱致性变迁方式和强制性 变迁方式很好结合,使在 诱致性变迁中形成的非正式制度通过强制性变迁而成为正式制度。关键词 :制度 变迁;城乡统筹;制度关联;制度互补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The rout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on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3、a View of Institutionalized LinkageDu Yi(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China )Abstract: It is a new stratagem that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rom un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ince 50 years. It is pivotal for putting this new stratagem in practic

4、e that choose a effective route of institutionalized chang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internal mechanism and effective route in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rom an new angle of view of institutionalized linkage. It figure that existent system on separating urban and rural one side is come f

5、rom industrialized stratagem formed in early days of establishing state, on the other hand is certain result from all associated system let in each other on leaning to city. It indicate that Institutionalized Linkage on urban and rural resulted in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boosted up wear and

6、 inertia of systemic institution, also increased difficult in institutional change on urban and rural. At present, the critical poin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on urban and rural has came. The government ought to actively push institutional change on urban and rural as a whole proceed with institution

7、 about 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ce. In this course, it is necessary that link spontaneously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forcibly institutional change, 2and has informal institution turn to formal institution.Keywords: institutional change;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ized lin

8、kage;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y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另世界瞩目的成就,而与之相伴随的却是我国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和城乡发展失衡的加剧。据统计,改革前我国城乡居民收人差距趋于缩小,由 1957 年的 3.48 倍,缩小到 1978 年的 2.36 倍。改革开放以来的 20 多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水平差距先缩小后扩大,总体上呈扩大之势。2004 年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已扩大到 3.21:1,这表明我国城乡差距已经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前的水平。我国城乡差距扩大和城乡发展失衡局面的形成,虽然有历史初始条件、经济、

9、政治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源的还是制度。或者说建国初形成并在以后不断得以强化的城市偏向的各种体制是造成目前我国城乡分割制度根源。因此,改革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实现新的制度变迁,已经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迫切任务。城乡统筹正是党和政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针对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和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目标而提出的新战略,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又一次制度变迁。如何顺利实现这一制度变迁,直接关系到城乡统筹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研究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探寻制度变迁的有效路径,应成为学界的重要课题。一、制度关联:解析制度变迁的新视角所谓“制度变迁”即一种新的制度取代旧的制度,或者说旧制度

10、向新制度的转化。制度变迁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对制度变迁的研究源于科斯,但他主要是证明了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却没有解决经济上合理的制度安排产生的机制问题;更关键的是,他没有解释现实经济中大量低效率的制度安排长期存在的原因。诺斯从约束条件下个人理性选择的思路出发,主张引入博弈均衡的概念解释制度产生机制,引入演化经济学的基本理念讨论制度变迁的连续过程与路径依赖。诺斯的这一理论纲领,标志着以博弈均衡为主线的制度分析新阶段的到来。近年来制度经济学的新成果大量集中在这一研究领域。尤其是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比较制度分析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11、以青木昌彦为代表的比较制度分析学派将进化博弈模型引入到制度分析中(与古典博弈论不同,进化博弈论以参与人的有限理性为分析基础) ,并构建了一个以参与人的有限理性为前提的主观博弈模型,进而“将制度概括为一种关于均衡策略组合的共有的、稳定的和扼要的表征,它制约着人们在经济特定域的相互作用。这种关于制度的均衡观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他使得内生于多个域的制度甚至制度之间的多重关联在分析上成为可能。 ”1青木昌彦的主观博弈模型,不仅将新制度经济学中作为“外生”的制度内在化从而演绎出了一个与新制度经济学传统不同的制度分析方式,更重要的是他还进一步阐释了制度的关联与互补性,并将经济体看作是制度间相互关联的整体性

12、安排,从而更好地解释了“一种低效的制度为什么长期存在”这一难题,为转型经济国家实现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和有效路径提供了有益启示。制度关联可以分为共时关联和历时关联。前者为同一时间不同制度间的关联,如在一种“域”内形成某种决策均衡时,这种均衡会作为参数对另一“域”内的参与人决策均衡产生影响。后者是指现在的新制度同历史上已有的制度相互关联,也就是说制度的演进不能脱离历史,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 。制度的共时关联和历时关联,表明制度间存在着互补性。也正是因为制度间的这种历时关联和共时关联的客观性,因此一国在进行制度变迁尤其是总体制度变迁的时候,就需要充分发1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P 211。3挥“多

13、米诺骨牌”效应, “这种战略就是,首先确定各种制度中位于最基础部位的制度结构,通过改革这些基础结构,像倒多米诺骨牌那样地对相互关联的(制度)结构进行改革。 ”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将比较制度分析方法运用于分析转轨国家不同制度及其绩效的考察,却很少用于研究我国制度变迁的内在演进机制。笔者在对城乡关系演变的考察和研究中发现,将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将制度关联(包括历时关联和共时关联)用于分析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和路径,对我们理解我国城乡分割的制度变迁过程以及城乡统筹这一新的制度变迁的内在生成机制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尝试。二、从历时关联的角度看我国城乡制度演进的内在机制

14、制度的历时关联即历史的路径依赖,通常是指一种(或一系列)新的制度的形成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旧有制度的影响从而留下旧制度的印记。由于旧有的制度尤其是非正式制度(诸如习俗、习惯、道德观念和信仰等)可能会不自觉地“嵌入”新制度决策者的意识域,从而影响到决策者的选择行为,因此在制度转型期,一种有活力的新策略的形成并不是完全以随机的方式进行选择,而是受到不同域参与人决策的动态互动的影响。可见,历史形成的制度环境导致了制度的路径依赖,造成这种路径依赖的原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制度变迁主导者自身的有限理性,二是正的交易费用和利益因素。将历时关联的分析方法用于对我国现存城乡分割体制的考察

15、,可以发现:造成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以户籍制度为根基的各种现存城乡分割体制,正是我国在建国初期形成的工业化战略长期路径依赖的产物。因此,分析现存城乡分割体制与旧有体制的历时关联,还需要对建国初我国的工业化战略的形成进行必要的考察。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当时采用这一战略是缺乏效率的,其主要理由是,这一战略不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原则 2。但是,中国当时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战略?而且,这一低效的制度安排为什么长期存在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首先,从历时关联的视角解析我国建国初期的工业化战略选择。在建国初期,中国选择一种不符合比较优势原则的工业化战略,可以说正是当时中国制度环境中历史路径依赖下的一种“

16、次优”选择。当时中国所处的制度环境可以概括为:(1)中国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又没有外援;(2)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和尽快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明确,工业化的制度需求已经形成;(3)制度的供给由于受当时社会科学知识的约束以及经验缺乏却远未形成;(4)许多国家(尤其是苏联)已经提供了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现成模式,等等。这诸多方面的约束所形成的制度环境决定了:国家作为新制度的供给者,借鉴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模式以城市偏向为特征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成本相对较小的次优战略,而通过剥夺农业剩余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就成为中国工业化“原始积累”必然的次优选择。城市偏向政策,是许多国家在工业化初期普遍采用的制度安排,如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城市偏向政策。但中国在实行这一政策时,还同时采用了其他一系列的政策,诸如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等,这可谓中国城乡关系演进过程中的独特现象。而这种独特的制度安排出现在中国,也正体现了这一系列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正如青木昌彦所言“如果多种制度安排是内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