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79002 上传时间:2017-0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公社】!764723079备课红茶馆一鼎湖山听泉自赏1、江轮夹着细雨为什么用夹字?我认为江轮就像织布机上的梭子在织布机上穿行一样,细雨蒙蒙中颇有一番诗情画意。另外送我到肇庆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蕴含了一种愉悦的情感在内。如果是瓢泼大雨应该用什么字呢?2、走得匆匆,看得蒙蒙中蒙蒙一词是否是看得不太仔细认真呢?走马观花了一番?或者是有雾的原因。3、游了一遭七星岩中遭字表明大概转了一周,一圈只不过看得不是太细致罢了。所以不能用“遍”字,没有范围感。4、雾漫得更开中的漫特有动态感。比雾更大了给人的留下的想象空间大。5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

2、当作是一位楚楚动人的遮着白纱的少女,让我想到了欲抱琵琶半遮面的那位歌女。6、眼不见,耳则愈灵。紧扣题目为下面写听泉蓄势,真有艺术!7、泉声扑面写出了声音的大而清脆听得仔细好像泉水当面涌在眼前一样。和后面的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相呼应。自此心身难以自持才循声而去。8、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这句非常巧妙地点出作者的游览行踪是走往高处。而且渐入佳境让读者心中也生出一份期待。山中到底有什么让人痴迷的美景呢?9、第二段水到泉成地写进山后的绘泉一节,首先写泉多:非止一脉。泉隐:半含半露。泉娇:欲近故远。泉响:笑语如铃。所以山为之感染,亦透出童稚之气,人为之感染,亦消失尘杂之心。如与朱元思书中云:鸢飞戾

3、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望返。心灵的天真纯洁莫过于孩童,所以作者谢大光将泉水比作稚嫩清纯的小儿之态,入情入理。朱自清先生则喜欢把水比作少女少妇,可能侧重水的美妙与温柔。两位作者深得水之精神。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觉碧千寻一句又照应了前面第一段的不觉渐高渐幽之句,作者真是写景高手,处处有照应处处有铺垫。10、接下来作者紧扣碧字写站在亭前远望之景:如大海波浪向前推去的湿绿;曲折盘旋在脚下石径上的点点新绿;所以满眼浓碧中泉声更觉悦耳,钟声更觉悠扬。相互应答,宛若老人扶杖召唤嬉戏忘返的孩童,又自然地与前面一段照应。让读者身临其境。11、钟声又引出庆云寺的建造历史,一口千人锅让读者想到当年人们求

4、神拜佛香火不断的盛况。又加之对寺里两棵菩提树的介绍给鼎湖山添加了无限的神秘庄严肃穆的气氛,为后面引出的听泉一节做了铺垫。12、曾公亮的宿甘露僧舍诗云: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而谢大光的枕泉而眠深夜听泉与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常在我愿清泉常鸣。这一段是全文点睛之段是全文最有光彩的地方我该怎么理解呢明天再说吧!泉声浸着月光是什么意思呢?是月光下听泉声,别有一番滋味在

5、心头。视觉与听觉的美妙结合竟能产生如此引人入胜的幻觉:草丛中淌过的小溪能听见吗?我想这是作者的想象,为了和后面的文字进行相互映照。玩文字游戏有时也有一番趣味的。所以作者比作小提琴柔曼的声音。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能听到吗?我想这与前一句是一样的实际上是看到的,作者用了通感的手法,所以比作清脆的弹拨声,至于把后面的万道细流汇于空谷比作厚重如倍司轰响者,把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比作雄浑的钢管齐鸣可能有听觉的成分在【语文公社】!764723079内,其实大多是作者的想象而已。及至后面的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卵石,一句轻重缓急远近高低概写出万般声响,最后汇于一句话: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

6、曲奇妙的交响乐。编织一语又是用的多么妙啊!真会用拟人手法。作者真不愧是一个比喻高手,也许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或者是一位演奏家,或者是一位指挥家,若不是这样,怎么能将泉声和音乐结合的天衣无缝想象得如此美妙呢?如果只停留在这里,还不足以说明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更妙的是作者由感官的想象挖掘出了深意:听到了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为主旋律。这就太绝了,由自然的生命联想到人生社会宇宙这个大主题,这一切都是从泉声的变化泉水的流动中感悟到的,所以作者心神与泉水相融,认为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就水到渠成了。在文学家的笔下,世间万物竟是如此地有情有意如音乐一样

7、妙不可言,其实完全是由于作者心中有情趣心中有快乐心中有热爱生活的激情才能对大自然有如此深刻的顿悟。同学们,爱生活吧,你会享受到无限美妙的精神自由。爱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它会永驻你心中!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教学目的 掌握记游写景中比喻方法的运用。欣赏和感受游览中的自然美景教学重点比喻手法的运用。 以山泉之美来体现山林之美。 教学时数 二课时一导航台:导入激趣:上学年,我们通过“江山多娇”这一单元课文的阅读,一起游览了清幽的黄州小石潭,空明的月下承天寺,秀美的宝岛台湾,神奇的南疆密林,异域风光的绚丽都曾令我们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再来阅读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鼎湖山,这个名字大家也

8、许不会太熟悉,可是它却和华山、泰山一样饮誉中外,以其独特的美,让所有游览过它的人们流连忘返。现在让我们在作者美妙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导语 2:板书“听”字。 (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揭示: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 板书:鼎湖山听泉二、导语 3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现

9、在,就让我们也跟随作者,一起去,听一听。二探宝斋:针对题目鼎湖山听泉让学生自由提问,预设问题可能有:1、既然是一篇游记那么作者是如何引领读者去鼎湖山听泉的?从肇庆七星岩鼎湖山已近黄昏 “过了寒翠桥”、入山补山亭“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 、 晚饭后“ 入夜”、点:”这些词句,我们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略。2、鼎湖山的泉水到底有什么令人赏心悦耳之处?是怎样精心描摹的?三、精品屋能否让学生用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它来说话?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第一处:闻泠淙泉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语文公社】!764723079点: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

10、鼎湖山听泉的吗?不是,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第二处: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有时闪过亮亮一泓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欲近故远。点: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第三处: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点: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

11、的精神境界使人心宁神静)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第四处: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相互应答像老人召唤嬉戏忘返的孩童。点: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以上是白天听泉所感。此时作者所听泉声还只是初入山中的初步感知。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第五处:作者重点写入夜听泉的美感:(8)段。 (柔曼、弹拨、厚重、雄浑、轻重缓急的泉声)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点: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

12、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泉声格外清晰;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引发对人生对历史的领悟理解)四、金手指我们先来比较两个句子,看一看你觉得哪一句好,好在哪里?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2、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对,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第

13、二句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把泉声比作“小提琴” 、 “琵琶” 、 “大提琴” 、 “铜管”的乐声。这就是打比方的好处。再来读一读这两句,看看又有什么不同?1、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铜管【语文公社】!764723079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2、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

14、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第一句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第二句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第二句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的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读着这样的句子,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漓江的美,美在哪儿。但如果写成这样:“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或者“漓江的水很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

15、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也很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就不那么美了。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美,可以同时用几种表达方法,那样效果会更好。仔细读读作者这一段听泉而产生的感悟,说一说你对此有何理解?泉声本是自然的天籁之音,为什么作者听泉却能产生的如此深刻的人生领悟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读读文中的几处闲笔。自由读第五七段。说一说,作者写这几段文字的用意何在呢?(百年古刹,千年古木,使鼎湖山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的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这几段文字并非闲笔,实质上却是为后面感情的升华做好了铺垫)再读全文。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五、媒体出示课文句子改写成的诗(伴有音乐),引导学生朗读。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