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岗位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2789126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5.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岗位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4岗位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4岗位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4岗位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4岗位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岗位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岗位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员工岗位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榆林压气站2014.3.27,培训目的,适用范围,术 语,培训内容,目录,培训目的,适用范围,术 语,培训内容,目录,掌握岗位危害因素识别准则,使岗位员工在生产、办公活动中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安保危害因素得到识别,风险评价、有效控制,并实时监控,以此提高基层站队危害因素管控水平。,培训目的,培训目的,适用范围,术 语,培训内容,目录,适用于榆林压气站员工岗位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安保危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管理工作。,适用范围,培训目的,适用范围,术 语,培训内容,目录,【危害因素】从本质上讲,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

2、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或这些情况组合的要素。可以理解为危险源或事故隐患。【风险】失效概率和失效后果的结合。在某些情况下,风险就是指与期望(值)的偏离。概率和后果量化后,风险就是二者的乘积。,术语(1),【风险评价】比较风险与给出的风险标准,以确定风险程度过程。风险评价可以用来确定是接受风险还是削减风险。【监控】通过对日常各级各类检查和审核发现问题的分析、行为观察的分析和事故事件的分析来评价各项危害因素控制的水平,并确定改进的措施。,术语(2),培训目的,适用范围,术 语,培训内容,目录,培训内容,形成清单,有效控制,实时监控,进行评价,开展识别,依据,方法,指导,落实,改进,工具,掌握准则,培

3、训内容,形成清单,有效控制,实时监控,进行评价,开展识别,依据,方法,指导,落实,改进,工具,掌握准则,一、 掌握准则 (一)天然气站场危害因素共5个方面,员工岗位危害因素共4个方面: 1、职业健康、 2、安全、 3、环境 4、管道安全 5、安保 (二)建立准则时应考虑: 1、 规划、设计、建设、改造 2、 在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下 3、 过去已经产生的,现在和将来可能 4、 潜在和显在,危险性和负面影响,一、 掌握准则,(三)危害因素识别评价方法有: 1、职业健康与环境危害因素和隐患评价办法 (BJGD/QHSE/ZY531/105 -2014 ) 2、安全危害因素识别评价办法 (BJGD/

4、QHSE/ZY531/104-2014) 3、站场工艺风险与可操作分析方法 (BJGD/QHSE/ZY531/109-2012) 4、 工艺设备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方法 (BJGD/QHSE/ZY531/108-2014) 5、 压缩机设备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 (BJGD/QHSE/ZY531/110-2012) 6、 压缩机电气风险识别与评价方法 (BJGD/QHSE/ZY531/111-2014),培训内容,形成清单,有效控制,实时监控,进行评价,依据,方法,指导,落实,改进,工具,开展识别,开展识别,二、 开展识别,(一)对可能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安保的活动及区域识别,形成一个全面

5、的可能导致员工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影响、安保影响的活动和区域清单,可以从以下几个途经进行识别: 1、 工作流程复核或任务风险; 2、 对现场每个区域或设备; 3、已实施或可能实施的具体的工程变更活动; 4、 对本单位 “行为状态库”中所收集的不标准行为/状态; 5、 对以往安全检查、内审、外审等发现的问题; 6、 对本单位事故事件库中的事件分析。,(二)对可能导致员工职业健康危害、安全危害、环境影响、安保影响的活动和区域清单中所列出的每项内容依次分析,识别具体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安保危害因素,可从以下类别进行识别:,二、 开展识别,运动机械、移动/落下/飞走物体、高处落下、滑倒/绊/摔跤、

6、溺死/窒息、火灾、爆炸、电气危害、化学危害、人工操作、驾驶、开挖、独立工作、人为攻击、其它。,二、 开展识别,培训内容,形成清单,有效控制,实时监控,开展识别,依据,方法,指导,落实,改进,工具,进行评价,掌握准则,(一)危害因素评价分级实行高、中、低分级制,采用风险矩阵法确定风险等级,并填报危害因素评价清单,具体按照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程序执行。(二)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程序 BJGD/QHSE/CX531/001-2013,三、 进行评价,三、 进行评价,危害因素潜在严重性档次,在隐患等级分类中,45为A类; 23为B类;1为C类。,注意危害因素评价和隐患评价的区别,三、 进行评价,(

7、三)识别出危害因素潜在严重性档次和事件发生率档次后,用下式计算危害因素风险数值: 危害因素风险数值 = 潜在的严重性概率。,培训内容,有效控制,实时监控,开展识别,依据,方法,指导,落实,改进,工具,掌握准则,形成清单,进行评价,(一) 根据各类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办法,对本站场所有岗位员工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分类形成危害因素清单,并按高、中、低级别排序,将“高风险”汇总形成重要危害因素清单,“中风险”汇总形成一般危害因素清单,“低风险”汇总形成可接受危害因素清单。(二) 质量安全环保处汇总各部门上报的各类重要危害因素清单、一般危害因素清单和可接受危害因素清单,负责形成公司全面的重要危害因素清

8、单、一般危害因素清单和可接受危害因素清单,确定公司重点防控危害因素后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各部门、单位和项目部。 (三) 各单位根据公司发布的危害因素清单对本单位岗位员工危害因素进行筛选,形成本单位的重要、一般、可接受危害因素清单,并由输气处处长(分公司经理、项目部经理)签字确认;同时各站(库)应按照上述原则形成本站(库)的重要、一般、可接受危害因素清单,并由站长签字确认,最终形成岗位员工、站(队、库)、输气处(分公司)、公司四级三类危害因素清单,并分级控制。,四、 形成清单,四、形成清单(思路),基层站队初步清单,管理处初步清单,管理处清单,公司初步清单,识别评价办法,安全专业统一汇总,处长

9、审核,管理处清单(定稿),基层站队清单(定稿),下发梳理,岗位员工,岗位员工清单清单,基层站队清单,安监站统一汇总,管理者代表批准,上报质安处统一汇总,公司清单(定稿),下发梳理,最后梳理,岗位员工清单(定稿),站长审核后上报安监站,四、 形成清单,培训内容,实时监控,开展识别,依据,方法,指导,落实,改进,工具,掌握准则,进行评价,有效控制,形成清单,(一)危害因素按照风险削减措施管理程序,采取岗位员工、站队、单位、公司三个层级分层管理、分级防控的原则,分别制订管控方案,管控方案中应明确针对此危害因素采取的管控措施、任务责任人、计划完成时间,并组织落实: 1、重要危害因素清单中各项危害因素由

10、主管部门制定管控方案,报质量安全环保处汇总形成公司管控方案,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下发各有关部门、单位执行,质量安全环保处监督执行情况。 2、一般危害因素清单中各项危害因素由各单位制定总体管控方案,单位领导审批后执行。 3、可接受危害因素清单中各项危害因素按照制定的管控措施执行。,五、 有效控制,(二)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危害因素削减控制原则:遵循“消除、代替、工程控制、隔离、减少员工/时间接触、个人劳动保护设备、程序”的优先顺序原则,实行分级控制。(三) 制定风险削减措施时应从工艺/设计控制措施、管理/程序控制措施、个人防护设备控制措施等方面考虑,具体按照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制定指南表 安

11、全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制定指南表 环境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制定指南表 要求执行。 见附表,五、 有效控制,五、 有效控制(附表1),五、 有效控制(附表2),五、 有效控制 (附表3),(四)各类危害因素控制措施实施后,各单位要复核、验证措施的有效性,将复核情况报告质量安全环保处。由质量安全环保处根据各单位风险复核情况,针对高、中风险的残余风险进行评价,评估是否需要应急预案等措施进行管控。(五)各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安保危害因素控制措施要落实到两书一表、岗位责任和现场处置预案等当中,实现对危害因素的有效控制,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五、 有效控制,培训内容,开展识别,依据,方法,指导,落实,改进

12、,工具,掌握准则,进行评价,形成清单,实时监控,有效控制,(一)各单位应通过对日常各级各类检查和审核发现问题的分析、行为观察的分析和事故事件的分析来评价各项危害因素控制的水平,并确定改进的措施。(二)各单位每年应通过上述分析,总结分析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其落实情况、行为观察分析、事故事件分析、危害因素识别和评价情况、重大风险削减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残余风险评价结果,形成危害因素监控报告,上报本单位负责人和质量安全环保处批准后发布实施。,六、 实时监控,(三)各单位要根据发布的各类危害因素监控报告,及时落实防控措施,并按要求向质量安全环保处报告落实情况。 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监控报告,六、 实时监控,六、 实时监控,六、 实时监控,培训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