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779093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半夏泻心汤临证之慢性结肠炎作者:孙福文,李振宇,王洪军【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临证 慢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历属于中医学的泄泻、腹痛等病范畴,临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完谷不化、或如水样、或粘滞,伴有肠鸣、腹痛,甚者脾肾俱虚,五更而泄。病位在肠,累及脾、胃、肝、肾等脏腑,日久则消瘦、倦怠。此证为临床常见脾胃病之一,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危害极大。1 病因病机本病证首载于内经 ,并称本证为:飱泄、濡泄、洞泄、溏泄、注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湿盛则濡泄” 。 素问举痛论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金匮要略又提出“下利”之病名,其包括泄泻和痢疾

2、,并在治法、方药上有所阐述。至宋代以后,便正式有了“泄泻”之病名,提出内外因皆可致泄泻。 丹台玉案泄泻门:“泄者,如水之泄2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 ”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气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 ”张聿青医案 泄泻:“上者嗳噫,下者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 ”说明本病证之发生,主要是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不和,损伤脾胃所致也。2 治疗在治疗上,汉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其将痢疾与泄泻并称之为“下利” ,分为虚寒、实滞、气利三种类型。云:“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 “下利清谷

3、,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指出了实滞下利用“通因通用”法,为泄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元代之丹溪心法泄泻篇说:“泄泻有湿,火,气虚,痰积,食积之分,湿用四苓散加苍术。甚者,苍、白二术同加,炒用燥湿兼渗泄。火用四苓散加木通、黄芩,伐火利小水” 。朱氏对泄泻的论述,可谓语简意明,论治有法有方。明代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是治疗学的一大发展,3其实用价值,为后世临床所证实。清代 叶天士认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已动” ,创泄木安土之法,用甘以理胃,酸以制肝。方药中

4、每与人参、乌梅相伍,或甘草、白芍同用。既有前人之经验,又给后人以启迪。笔者认为慢性结肠炎,脾虚湿盛是其主要病因病机。外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即所谓 “湿盛则濡泄”。内因则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而发泄泻。且肝肾所致之泄泻,亦是脾虚所为也。故此,余在临床中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基础方:半夏 20g,干姜 15g,黄芩 20g,黄连 15g,党参 20g,甘草15g,炒白术 15g,茯苓 15g,桔梗 20g,木香 15g,生苡米仁 50g,陈皮15g,炒白芍 30g,防风 15g。加减法:泄泻夹有寒湿者,加藿香辛温散寒、芳

5、香化湿,半夏醒脾燥湿,得防风之助,以增疏风散寒之力。泄泻夹有食滞肠胃者,加三仙,若脘腹胀满,泻而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加枳实、大黄。中气不足者,可加黄芪、升麻、柴胡与方中合为补中益气汤,肾阳虚衰者,减黄芩、黄连,加四神丸、补骨脂温补肾阳;吴茱萸、肉豆蔻温中散寒;五味子涩肠止泄,或加二仙汤(巴戟、仙茅、仙灵脾、当归、丹皮、知母) ,去知母、丹皮。泄4泻无度者,可加乌梅、五味子,或合桃花汤以固涩止泄。3 典型病例患者,男,42 岁,机关干部,以腹痛腹泻来诊,查:其人体胖,患有糖尿病多年,应用胰岛素已有一年余,并有脂肪肝,因有长期饮酒史,经查患酒精性肝炎,且转氨酶升高。其腹痛而胀

6、满,食少纳呆,泄后痛减,日数便,尤以晨起为甚,大便粘滞不爽,肛门灼热,小便黄赤,阴囊潮湿粘滞,体倦乏力,腰膝酸软,舌赤苔厚腻,口有粘痰感,脉滑数。辨证为:脾湿胃热、脾虚及肾、升降失常、虚实错杂之泄泻。处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剂:半夏 20g,干姜 15g,黄芩 20g,黄连15g,党参 20g,甘草 15g,炒白术 30g,茯苓 15g, 桔梗 20g,木香 15g,生苡米仁 50g,陈皮 15g,炒白芍 30g, 防风 15g,乌梅 20g,大黄 15g,车前子 15g(包煎) 。7 剂水煎服,并属戒食辛辣油腻之品。药后复诊,自述病大减,1 日 23 便,且便畅无粘滞之感,药证相和,遂巩固治疗,逾月而愈。按:久泻而杂有黏液者,每多正虚邪实。正虚者,或脾虚气弱,或脾肾阳虚,邪实者,多为湿热稽留。是故泄泻者,乃实与虚、湿与热、湿与寒、寒与热等交错于胃肠所致,在治疗上宜寒热并进,5以苦寒燥湿清热,辛热温补脾肾,使寒热升降调和,气机顺畅,久泻可愈。病人腹泻而腹痛甚者,方中亦有芍药甘草汤,但芍药必须重用。久泄者,可开鬼门以实大便,方中车前子即此义也,其利湿除热,使邪出小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