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无答案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2754167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无答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无答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无答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无答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无答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无答案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菱湖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选修四第六单元1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一、留学生涯1、留学日本:学习 1910年回国,赐“工科进士” ;2、留学英国:学习 1920年回国,从事科研与培养人才(北大教授)3、赴英深造(对国民政府不满) 1950 年回国,为祖国科学事业作伟大贡献【思考】李四光三次留学,为什么又三次回国?我 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怎 样的精神品质?二、科学贡献(一) “地质力学”的创立和运用1、创立经过萌芽:1926 年 正式提出:1945 年 载入史册:1948 年 ,李四光也被公认为地质力学的奠基人系统总结:20 世纪六十年代 地质力学的代表作,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 2、成功运用寻找

2、 资源 20世纪 50年代后期至 60年代,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相继勘测到大庆、大港、 、华北等大油田,使中国摘掉“ ”的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寻找 资源 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对 的生成和预测作了大量研究,有效地加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二)其它科学领域的成就1、冰川学方面:确立中国 的存在,后运用此研究成果为 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2、古生物学方面:创立 ,提高了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被国内外古生物学普遍采用三、对李四光的评价1、学术地位: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人格魅力: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祖

3、国和人民,他身上你凝聚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3、 总体评价: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近代科学之父牛顿一、早期的科学发明和创造1、童年时代:四轮车、风车、 2、中学时代:除发明创造外,开始进行科学研究与 3、大学时代:二项式定理和 菱湖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选修四第六单元24、16651666 年(黄金时代):用自制的 对太阳光实验,证明日光由七色光组成,还进一步说明 奠定了 的基础5、1668 年:设计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 ,考察行星运动,分析 ,预言 6、1672 年:发表 ,提出光的本质是 学说,与惠更斯的“波

4、动说”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含义:宇宙中一切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作用,这种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就是万有引力意义:万有引力定律成为天文学的 ,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人们用它解释彗星的轨道问题、 行为以及新发现行星的运动三、创建牛顿力学(经典理学)1、创建标志: (1687)2、内容确定了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 阐明了万有引力的概念并把它应用到 中解释了潮汐现象、地球的 等3、意义:用 ,把伽利略和 等人提出的零散的理论加以科学整理,从而构成完整力学理论体系4、地位:经典力学理论在以后的 200多年间,居于物理学的 ,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才打

5、破了这种绝对权威四、牛顿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的精神2、勤奋的探索精神3、科学的研究方法:“ ”法4、严肃的科学态度5、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6、有利的社会环境: 、 的洗礼五、评价牛顿1、成就:许多划时代的发明天文学:反射望远镜,研究潮汐现象,语言地球不是正球体;物理学:力学:经典力学理论;光学:日光原理、微粒说;数 学:二项式定理、微积分计算2、地位:诸多成就,尤其经典力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20 世纪的科学伟人爱因斯坦一、科学伟人的成长历程1、少年时代:很少讲话,善于思考2、中学时代:“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3、大学时代:利用一切时间学习各种知识,渐渐地迷上

6、了 ,开始如饥似渴地攻读物理大师们的著作,这为他打下了从事理论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菱湖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选修四第六单元3二、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一)狭义相对论1、标志: 2、基本原理 原理:在自然界,不仅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是相对的,而且比普通物体运动速度更快的电磁波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原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每秒 30万公里,它和光源的运动速度以及观察者本人的运动速度都无关3、意义:改变了牛顿力学的 ,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二)广义相对论1、标志: 2、基本原理等效原理:在一个加速运动的系统里,物体会自动改

7、变运动状态,而改变这种运动状态的力,就是 光速不变原理:在加速运动系统里的惯性力,可以运用到时空中的各种物体运动上3、意义:改变了人们对 的认识,在广义相对论的指引下,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讨前所未有地蓬勃开展起来【思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创立是否意味着牛顿力学的消亡?(三)其它成就1、 研究(光量子假说解释光电效应)2、 研究3、 研究三、为人类和平进步而斗争1、一战时:签署 宣言2、二战时:建议罗斯福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原子弹,后痛心原子弹爆炸引起的大量平民伤害3、冷战时:组织领导“ ”出刊 ,使全世界人民认识到核战争的极端危险性,倡议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世界和平四、对爱因斯

8、坦的评价高考演 练1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 应用价值。下列没有体现此特点的是A勘探石油,发现油田 B寻找铀矿,发展核能C研究和 预测地震 D修建京张铁路2“地质力学”是运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起因的学科。它是由中国李四光创立的。“ 地质力学”名词正式提出是在其哪篇论著A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 B地质力学的基础 和方法C新华 夏海的起源 D地质力学概论3李四光在很多的科学领域都曾取得 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下列哪些领域他的贡献特别突出量子力学 地质力学古生物学冰川学A B C D 菱湖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选修四第六单元44认为李四光是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其主要

9、依据是A创造地质力学理论 B担任地 质部长C创建 “构造体系” 理论 D地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5. 为牛顿后来在数学领域做出贡献奠定坚实基础是A. 现了代数二项式定理 B. 明了微积分 C.发现了三大定律 D.发现了万有引力6. 牛顿提出的物体机械运动定律不包括A. 万有引力定律 B. 惯 性定律 C. 加速度定律 D.作用与反作用定律7. 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飞跃的是A. 电磁学理论的建立 B. 进化论的出现 C. 牛顿力学的建立 D. 日心说的提出8. 17 世纪牛顿力学体系产生原因有生产 的迅速 发展对基础理论提出了迫切要求伽俐略等人的研究已有坚实的基础牛顿 个人的 伟大天才和所做出的巨

10、大努力 同时 代众多著名科学家 协同一致的通力合作A. B. C. D.9. 17 世纪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学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理论的是A. 微积分 B.代数二项式定理 C. 牛顿力学体系 D.发现了万有引力10. 第一次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正确的最成功的范例是A. 海王星的发现 B. 冥王星的发现 C. 木星的 发现 D. 火星的发现11、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的作者是A. 牛顿 B. 达尔文 C. 莱布尼茨 D. 哥白尼12. 下列关于牛顿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牛顿被誉为“近代科学开创者”B. 牛顿的三大成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微 积分学和对光的分析 C. 牛顿的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

11、学的基 础,也是 现代工程力学和技术的理论基础D. 牛顿的热学和力学引发了以英国工 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3. 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是A. 牛顿的力学体系 B. 微积分的发明C. 伽俐略开创了近代试验科学 D. 开普勒发现了三大定律14. 牛顿最辉煌的成就是A. 经典力学体系 B. 万有引力 C. 微积分 D. 三大定律15. 之所以说牛顿力学体系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因为A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大革命B是在人 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综合C把变 量引进了数学,成为数学中的转折点 D使机械能可转化为电能,使 发电机创造了可能16牛顿被称为“ 近代科学之父”。如果 让你为他配音, 选择台词应是A“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B“不要希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 为一个有价值的人。”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17、牛顿和爱因斯坦成就的共同影响不包括A 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B 都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C 都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准 D 都为技术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18.爱因斯坦主张制造和销毁原子弹都是为了A 人类和平 B 拯救犹太人 C 摧毁法西斯 D 证明其理论的科学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