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417433 上传时间:2018-01-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毕业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0 页)浅析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历史学(师范)专业 2009 级 钟振林指导教师 何瑛摘 要:宰相,又称丞相、相国、相邦,宰相,是帝国时代上承天子、下领百官、助理万机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官员或官员群体。宰相也并不完全指具体某个人,而是指“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某个机构成员或某个官职。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确立于秦朝,终结于清朝。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经历三个阶段:秦汉独相制,魏晋隋唐宋元群相制,明清兼相制。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特点。关键词:宰相;宰相制度;演变;特点Key words:Prime minister; Prime min

2、ister system;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中华文明史历经传说时代、王国时代、帝国时代、共和国时代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之配套的制度。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试图论述帝国时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特点。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是古代中央政府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宰相官职和权力的演变,研究的时间范围是从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到 1912 年清朝宣统皇帝下诏退位。作为国家“百官之长”的宰相,并不是随着国家的诞生而产生的。宰相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宰相最初是两个词,即“宰”和“相”。 “宰”原为主掌膳

3、馐之官,主酒食;“相”原为宾赞之官,主威仪。随着国家政权机构的日益完善,越来越需要一个上承天子、下抚百姓的总管家,宰相便应运而生,并随着国家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第 2 页 (共 10 页)一、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概述 宰相,又称丞相、相国、相邦,是帝国时代上承天子、下领百官、助理万机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官员或官员群体。宰相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韩非子显学 、 吕氏春秋制氏和庄子盗跎 。 1宰相,作为百官之长,主要指中央政权机构中辅佐君王的具有行政权或议政权的大臣,先秦文献中多称为相、相室、相国和丞相,铜器铭文中多称为相邦。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也。 ”韩非子显学记载“

4、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所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据上述文献可知,宰相是具有行政权、议政权的百官之长。无行政权或议政权的不是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辽朝设南、北宰相府,下设左右宰相外,历朝历代均不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宰相只是泛指“百官之长” 。因此,宰相也并不完全指某个具体官职,而是指“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某个官职或某个机构成员。我们把这个机构的成员或担任这个官职的官员称为宰相。历史上这个机构或官职的变化反映的就是宰相制度的演变。二、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一)雏

5、形王国时代即夏商周时代已出现类似后世宰相的官职,称为“三公” 。谢乃和:略论先秦宰相制度的起源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3期,第 81 页。第 3 页 (共 10 页)王室宗亲担任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职务,出将入相,文武官职合一。战国时代各国经过变法文武分职,三公权力被细分,相成为文官之长也是百官之长的独有称呼,将则为武官之长,相在将之上。历代职官表记载“丞相之名始于秦” 。秦惠文王时,已有丞相。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秦惠文王十年惠文王乃以张仪为相。 ”秦武王又确立了左、右丞相的制度。 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左、右丞相即

6、正、副丞相。秦始皇时,李斯为左丞相,冯去疾为右丞相,李斯又有“上丞相”之称。因此,秦左、右丞相,以左丞相为尊。秦昭襄王时,设相国一职,穰侯为相国。史记 穰侯列传记载“昭王三十三年,穰侯为相国。 ”秦国设相国时,则只有一个相国;设丞相时,人数则不等,或为一个丞相或为左、右丞相。秦国相国地位高于丞相。(二)确立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确立帝国制度,正式确立宰相制度。宰相制度是帝国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印绶品级相同。 史记百官公卿表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7、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掌副丞相。 ”一般认为秦朝三公均是宰相,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长,负总责。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但实际上,因为太尉只是个虚职,不常设。御史大夫名义上为副丞相,但只负责监察事务,其实并无行政权或议政权。所以秦朝丞相即是真宰相。秦朝的宰相制度其实为独相制。(三)发展刘邦建立汉朝后,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设丞相,后更名为相国,萧何、曹参先后为相国。相国“绿绶” ,丞相“紫绶” ,相国地位高于丞相。第 4 页 (共 10 页)汉惠帝、吕后时期设左、右丞相,以右丞相为尊。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孝文帝乃以绛侯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

8、为左丞相,位次第二。 ”绛侯周勃辞官后,汉文帝又确立“一丞相”制,即独相制。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文帝元年,绛侯勃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此时,丞相成为名副其实的真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权力达到历史上的顶峰。汉哀帝时,丞相更名为大司徒。汉成帝时,大司马(太尉) 、大司空(御史大夫)地位名义上等同于丞相,恢复了秦朝三公的制度。 汉书 百官公卿表 “太尉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署,禄比丞相。 ”“御史大夫成帝绥和元年,更名为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 ”此时司徒权力虽大不如汉初,但仍然拥有行政权,依旧是真宰相。司马、司空无行政权或议政权,不是宰相。东汉时,沿袭秦、西汉

9、三公制度。此时三公指太尉、司徒(原丞相) 、司空(原御史大夫) 。此时太尉地位高于丞相。 后汉书百官记载“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 ”“司徒掌人民事凡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同。 ”“司空掌水土事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 ”此时三公权力相比西汉小得多,宰相的权力又被尚书台分割, 后汉书 仲长统列传记载“光武皇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但尚书台并非宰相机构。司徒仍然掌握行政权,为真宰相。两汉大部分时间实行独相制,此时宰相开府,丞相府掌握最高行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的权力继续被削弱,成为尊崇之位,无实权。

10、而尚书省、中书省长官的权力逐渐扩大,成为真正的宰相。曹魏初期,司徒拥有行政权和议政权,基本上仍拥有宰相权力。华歆官拜太尉,就职后,自称“备位宰相” 。 1西晋时,太尉、司徒、司空被称为“三司” ,三司只是“三公”制度的遗物,没有行政权,而中书、尚书省的长官才是真正的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42 页。第 5 页 (共 10 页)宰相。 文献通考职官记载“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为真宰相。 ”北魏、北齐时,尚书省长官是真正的宰相。 资治通鉴记载“高德政与杨愔同为相。 ”此时,高德政、杨愔是作为尚书省长官,都是宰相。高德政是尚书省右仆射

11、,杨愔是尚书令。录尚书事的地位、权力甚至超过尚书令、仆射,同为宰相。杨坚建立隋朝后,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左、右仆射。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内史省长官为内史令。三省长官均是宰相。 新唐书百官志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 “门下省侍中隋曰纳言侍中之职所谓佑天子而统大政者也。 ”“中书省中书令隋曰内史令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 ”隋书百官记载“尚书省出纳王命,敷奏万机。 ”隋朝虽然确立了三省长官皆为宰相的群相制,但是分工还不是很明确。李渊建立唐朝,唐因隋制,宰相分工更加明确,实行群相制。唐朝三省为中书省

12、、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是制令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左、右仆射。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因此尚书令不设,左、右仆射实际上是尚书省长官。唐朝初期,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唐太宗时, “参议得失” “参知政事”之类都是宰相之职。唐高宗以后,三省长官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同三品” “同平章事”等衔才是宰相,不加衔的三省长官不是宰相。唐玄宗时,政事堂改名改为“中书门下” ,成为宰相们集中处理国家政事的专门机构,中书门下成员皆为宰相。唐朝中后期,存在首席宰相,即执笔宰相。唐肃宗实行轮流执笔的制度,每人

13、执笔十日,其后执笔天数略有不同。五代基本沿袭唐制,宰相制度依旧是群相制,中书门下是宰相的办公机构。五代时期虽然是宰相群相制度,但是枢密使的地位不断提高,甚至第 6 页 (共 10 页)出现了枢密代政。后唐枢密使郭崇韬权行中书事,成了代理宰相。 1五代时期,枢密使多兼相职,而宰相不兼枢密者,是徒有相名而无实权。赵匡胤建立北宋,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指盐铁、户部、度支。中书门下是沿用唐制,是宰相们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中书门下的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简称“同平章事” ,是正宰相。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

14、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正宰相,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丞相。南宋高宗时,以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平章事为正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三省合而为一。南宋孝宗时,又改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左、右丞相。两宋实行宰相群相制。辽朝在中央实行双轨制,即北、南面官制。北、南宰相府是辽朝最高行政机构,下设左、右丞相。金熙宗采用宋制,尚书省设尚书令,为百官之长、正宰相,尚书令下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副宰相。金海陵王完颜亮废中书省、门下省二省,只保留尚书省,确立一省制。辽金宰相人数众多,为群相制。元朝在中央实行实行一省制。 元史百官记载“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 ,中书

15、省的长官为中书令,一般由皇太子兼任。是虚衔。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各一名,以右丞相为尊。左右丞相下又有平章政事,右、左丞,参知政事,是副宰相。 “右丞相、左丞相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平章政事掌机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 ”元朝实行群相制。(四)终结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承元制。设中书省,设左、右丞相,作为百官之长,以右丞相为尊。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丞相胡惟庸谋反一案,戴显群:唐五代政治史研究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85 页。第 7 页 (共 10 页)废除了丞相。丞相作为一个具体官职推出历史舞台,但是宰相制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明成祖朱棣以后,逐渐

16、形成了内阁制。明仁宗以后,内阁成为宰相机构。 明史 宰辅年表记载“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 ”内阁大学士又分为首辅、次辅、群辅,首辅拥有了大部分宰相权力,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内阁成员一般为六部尚书兼任,内阁成员拥有议政权,吏部尚书是内阁成员,又是名义的百官之长。如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均以尚书身份兼任内阁大学士。明朝实行兼相制。清朝初期,沿袭明朝内阁制度。内阁实际上只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处理日常政务。雍正时,设军机处,选亲信重臣为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军机大臣之中又有首席军机大臣。军机处并无专官,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任,类似于内阁。内阁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才拥有议政权,此时军机处成为上承天子、助理万机的宰相机构。一般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中国宰相制度就此终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