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739048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09年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09年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09年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09年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009 年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 文 试 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2答卷前将第 1 页、第 2 页和第 5 页、第 6 页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按页码顺序排好,全部上交。三 阅读题 号一卷面二积累与运用 (一) (二) (三)四写作总 分得分一、卷面(6 分)二、积累与运用(32 分)1默写。(8 分)(1)乱花渐欲迷人眼, 。 (钱塘湖春行)(2)从今若许闲乘月, 。 (游山西村)(3)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4)春潮带雨晚来急, 。 (滁

2、州西涧)(5)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6)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 , 劳 其 筋 骨 。 ( 生 于 忧 患 , 死 于 安 乐 )(7)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2根据提示,填写句子。(4 分)(1)沁园春雪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2)醉翁亭记中描写秋冬景色的句子是: 。3阅读选段,完成文后各题。(5 分)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在沁( )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h) 中,有竹篱茅舍,才

3、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 )的原野中,有(zhu6) 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沁( )凉 晨曦( )群山万(h) (zhu) 重的老牛(2)用下面词语写一两句语意连贯的话,并用上一种修辞。( 不得照抄原文)(3 分)点缀: 4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 背影一文中作者选取 “车站送别”的特定情景,抓住传神的细节写父亲的背影,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305 首

4、,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 “雅” “颂”三个部分。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是一篇富有战斗力的驳论文,语言尖锐犀利,带有讽刺意味。D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如“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般的力量, “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5名著阅读。(6 分)(1)班级开展“读名著说人物”活动。请你从下面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对其作简要介绍。(3 分)李逵 鲁滨孙 保尔柯察金示例:所选人物:孙悟空简要介绍: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他机智勇敢、爱憎分明;他曾因不满天庭的统治而大闹天宫,表现出他的桀骜 不驯和反抗精神。所选人物: 简要介绍:(2)在这白光里,

5、每一个颜色都刺目,每一个声响都难听,每一种气味都混含着由地上蒸发出来的腥臭。街上仿佛已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空旷而没有一点凉气,白花花的令人害怕。他不知怎么是好了,低着头,拉着车,极慢地往前走,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身上挂着一层粘汗,发着馊臭的味儿。走了会儿,脚心和鞋袜粘在一块,好像踩着块湿泥,非常地 难过。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 了井不由地又过去灌了一气,不为解渴,似乎专为享受井水那点凉气,由口腔到胃中,忽然凉了一下,身上的毛孔猛地一收缩,打个冷战,非常舒服。喝完,他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以上文段节选自名著 ,作者是 。(1 分)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

6、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下面文字介绍的是该部名著中的另一个人物,请你写出“她”的名字。(2 分)她曾被一个军官抛弃过。后来她与他(即上面文段中的“他”)同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最后,她因难以忍受苦难生活给她造成的屈辱而自杀了。“她”的名字是: 6综合性学习。(6 分)请你参加“推介烟台旅游文化,打造烟台旅游品牌”综合性学习活动。(1)以下两项是我们烟台常用的宣传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3 分)A爱在烟台,难以离开 B山与海的情怀,你与我的烟台选择的宣传语: (只填序号)理由:(2)从下面两处景点中任选一处,参考图片和文字资料,为该景点拟写一则广告语,以吸引更多游客来

7、旅游。要求:突出这一景点的主要特点;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富有文采;不得抄袭第(1)题中的例句。(3 分)选择的景点: 拟写的广告语: 三、阅读(52 分)(一) (25 分)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7 分)(1)河曲智叟亡以应(2)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5)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 )(6)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烟台山山上有古时报警用的烽火台;有十几处外国领事馆旧址;山上的灯塔是烟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蓬莱阁中国四大名阁之一;有八仙过海的传说、历史名人游历的遗迹;常有海市蜃楼的景观出现。育星

8、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7)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8翻译下列句子。(6 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译文:(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译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 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关?” 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 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

9、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 、魏 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9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10、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吾与徐公孰美A.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能谤讥于市朝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朝而往,暮斋归 未若复喜赋不幸之甚也11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12选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 ”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最后写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 分)13邹忌讽谏齐威王与扁鹊规劝蔡桓公,劝谏结果有何不同?试从邹忌和扁

11、鹊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3 分)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二) 蜡烛的前世今生 (10 分)停电的夜晚越来越少,精关的工 艺蜡烛却渐渐流行起来。光线和阴影在摇曳地做着游戏,令人遐思。蜡烛带给我们的别样 温存,也 许是任何照明方式都 难以取代的。蜡烛的发展原始人的主要照明工具是纤维浸透油脂的火把,逐 渐 的,油脂包裹纤维的蜡烛在很多国家被独立发明出来。 显然,蜡 烛比火把和油灯更加便携轻巧,而且烛芯可以使它完全直立燃 烧。人类早期制作蜡烛的原料是动物脂肪, 5000 年前的埃及人把芦 苇插在牛羊的脂肪中点燃,这可以算是蜡 烛的雏形。后来蜜蜂腹部蜡腺分

12、泌出的蜂蜡、提炼自鲸鱼油脂的 鲸蜡、从棕 榈树叶和月桂果等植物中提取的蜡油,很快取代了牛羊脂蜡。不过那时民间照明用的多是油灯,只有贵族和皇室才能使得起蜡 烛,因 为脂蜡是可以食用的,大多还非常有营养,人们可以用它来充饥。蜡烛真正放下身价是在 19 世纪。化学家从煤焦油中分离出石蜡,商人们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石蜡蜡烛,就是我们最常见 的细长白蜡。此后,曾经的“照明贵族”也就变得不那么稀罕了。作为照明方式,蜡烛迎来了属于它的 辉煌时代。可惜好景不 长,随后而来的电灯让这种亦真亦幻的光亮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蜡炬成灰泪始干” ,越烧越短的蜡灶究竟去哪了?燃烧时蜡由固态熔化成液态,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熄灭后又逐渐凝固。在这个从物理到化学再到物理 变化的过程中,烛芯起着关键作用。燃烧的烛芯使周围的蜡升温熔化后发生“毛细现象”,蜡液沿着烛芯上升,作为燃料被消耗掉以后,露出更多的烛芯,继续供给燃烧。“何当共剪西窗烛” 看似浪漫,实际是件很麻烦的事。最早用两根棉线搓成的烛芯无法充分燃烧,如果没有及时把炭化的末端剪掉,蜡烛就可能熄灭。直到 1820 年,一个法国人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辫状烛芯。与两根棉 线搓成的烛芯相比,三根棉 线编 成的烛芯燃烧时能自然松开,末端完全烧掉,省去了剪烛花的麻 烦。 被电灯取代的蜡烛,逐渐 成了停电时的备用品,但是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