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摘要逐题解析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738721 上传时间:2017-07-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摘要逐题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摘要逐题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摘要逐题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摘要逐题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摘要逐题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摘要逐题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摘要逐题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摘要逐题解析第一大题(语言文字运用题,共 15 分)第 1 题,考查语音(选择题,3 分) 。此题难度有所降低。考查的还是一字多音的辨析。每个选项 3 组。共涉及到 12 个字。分别是“调、降、塞、省、拓、纤、圈、薄、重、否、乐、屏”。没有什么冷僻的字,都是平时生活中常用的字。预计,明年语音题还会考,也还会沿续这样的例题思路。因此复习时,以多音字的辨析为重点。第 2 题,辨析病句(选择题,3 分) 。语病类型涉及到:1、成分残缺。A 中“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中“事件” 后缺“发生”。D 中“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

2、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由于”放在“青少年”前面,使句子主语残缺。2、搭配不当。A 中“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句中“频率”“增加” 搭配不当。3、不合逻辑。B 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 “存在的问题” 是“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 ,而不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 该题难度适中,病体也不怪诞。只要考生达到训练要求,都能得分。以后复习辨析病句,不要做偏怪的题,要把重点放在语法水平的提高上,做到从理性上认识病句。单纯的多练,学生负担重,效果不明显。第 3、4 题,是语言运用题。语言运

3、用,是命题者的“自留地”。可以在考试大纲的范围(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内,较自由地创新。形式活泼多样,往往有新题型。第 3 题(4 分)是根据提供的材料,提取信息,给“洼地效应”下定义。属于“压缩语段”中的下定义。题意是综合环境好,资金、项目、技术这些生产要素就会向这里集中,就像“洼地”由于地势低,四周的水就向这里集中一样。看懂题目做起来也不难。第 4 题(5 分) ,根据语境(参观地震博物馆后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运用修辞手法(排比)的要求,写一段话。此题比较开放,没有死的标准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可

4、以检验考生语言运用能力。题目也不难。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题,共 19 分)阅读选文书沈通明事 ,沈通明,江苏淮安人。与江苏人文有结合。文章不难懂,尤其是题目出得很容易。第 5 题(实词解释,选择题,3 分)考了“属、引却、魁垒、率” 四个词。错误的一项是“ 率”字,文中是“ 大都”,选项是“率领”,这个错误实在太容易了,我估计全省没几个人错。太容易,不能检验考生的水平,缺乏考试的信度。应该是出得失败的一道题。第 6 题(选择题,3 分) 。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找出全部是表现沈通明“有情”“ 有义”的一项。题目也很容易。因为第明显不是有情有义。而且因为是选择题,只要知道两项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了。第

5、 7 题。理解文章内容。 (选择题,3 分)这道题也是太容易。不正确的一项很容易看出。文中写到沈通明“遇赦始得出”,选项中是“彭巡抚赦免了他的罪,将他释放”。这也是一道缺乏信度的出得失败的题目。第 8 题翻译(3 句,10 分)句子不长,难度适中。只是 3 句 10 分,阅卷时难以赋分。还有没有什么典型的重要的实词和句式。意义不是很大,不是很典型。另外文言文中有二个地方最好要注释,不然对学生阅读文章有困难。可能是命题者认为不涉及到答题,所以不注了。其实这不对。一处是“媒孽”,一处是“偾决溃裂”。第三大题(古诗词鉴赏) (共 10 分)今年选的是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这首词,有的唐宋词鉴

6、赏词典上不选,有的是仅选的岳飞的三首词中的第三首。不难懂,对岳飞的生活时代背景也较了解。思想性也不错,是选得好的试题材料之一。第(1)题(2 分) ,前半题“对比是由哪个句子领起的?”这题好答,较易看出。后半题“万岁山前珠翠绕”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案就有点问题了。标准答案的“借代”有点勉强,而“夸张”倒是很明显。第(2) (3)题各 4 分。难度适中。诗歌鉴赏题解析2009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解析今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考的是岳飞的满江红 ,这一首不是那广为流传的“怒发冲冠”,而是比较陌生。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

7、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2分2、词中有哪些“风尘恶” 的景象?4 分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 分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怒民冲冠”略早,写于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

8、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 、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 ,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

9、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 ,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 “珠翠绕”、 “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昇平的壮观景象。第二段由“到而今” 三字起笔(回应“ 想当年”) ,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

10、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 , “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 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采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 “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11、。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 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 、 “到而今 ”、 “何日”说到“ 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

12、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第四大题名言名句默写(8 分) 。此题有两句是 2 分,共 6 句,只有 1 句是文中的(荀子的劝学 )其余的都是出于诗词。出于词的有 5 分。在赋分的分类,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且有些句子是不是名言名句,也值得商榷。 第五大题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共 4 道文字表述题,共 23 分)选文是上善若水 ,是篇好文章,但从得分的情况看,是今年出得最差的最为失败的一道题。因为命题者对文章钻得太深,答案虽没有错误,但只能作为一己之得。以此来要求考生,显得苛求,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命题者“钻牛角尖”。11 题(5 分)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对文章内容表达有什么作用?(这是指水

13、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这点考生能想到) ,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这两点考生不大容易想到) 。12 题“文中说都江堰 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 分)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1)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2)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3)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4)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前三点,学生很少会分得这样细。这样准确。这三点,命题者做得太精细太精致了。与考生的距离太远。第四点,很少会有考生会答到。13 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

14、,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分析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 分)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用分号分开的四点,第一点考生会想到,至少应该想到。因题目中提出不以“描写”见长,应想到议论抒情。第二点答案很勉强。考生很难归结到“言志”上去。第三点也很勉强。一般人不会想到这是“喻今”。第四点离“ 不以描写见长 ”很远,考生不会从这方面去想。从标准答案来看,这是这份试卷中出得最差的一道题。14 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 上善若水 的哪几层深意” 。 (6 分)答案:以水比喻

15、“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他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这道题最显示了“钻牛角尖”。我想,让命题人之外的人任何人来做,包括作者,包括其它省和全国卷的命题者来做,能有多少人做到这答案?第六大题,选做题。甲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15 分) ,选文是说“异” 。第 15 题(选择题,3 分)此题不正确的一项很容易选。 “灰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这种错,不看文章也能判断。太容易了。信度不高。第 16、17 题都是内容信息的概括。都是 6 分,难度适中。是出得好的题目。乙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15 分) ,选文是画家黄永

16、厚 。第 15 题(选择题,3 分) ,此题不正确的一项也是能看出来的,但比甲文的 15 题要难些。第 16、17 题都是内容信息的概括,都是 6 分,难度适中,题目出得不错。第七大题,作文(70 分)题目: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1、本题存在农村学生对“时尚”接触比城市学生相对少的不足。2、由于前几年考试的题型一直是话题作文,对审题一直不作过多的要求,今年的考生在审题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致使许多学生偏题,特别是一些好学生,因一念之差,语文分数很低。这个问题又回到了供材议论文的考试争论阶段。为什么当时出现话题作文?就是因为由于审题的一念之差使好学生考不出水平,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虽然我们也可以说审题能力也是一种能力,也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