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节约文献综述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7369631 上传时间:2018-01-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间节约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空间节约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空间节约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空间节约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空间节约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间节约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间节约文献综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化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引 言在所有资源中,对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资源。这是因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粮食生产更是如此。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土地资源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土地资源包括土地及附着于土地的其他资源,如森林、矿产、水资源等。因此在国外,自然资源规划多以土地利用规划形式出现,但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相当广泛,是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资源综合规划。王元京提出的“空间节约”在我国学术界仍然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提法,但关于土地集约的类似的理念其实早已经广泛地出现在学术界关于“土地集约”的讨论之中。本文所指的土地集约,主要指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本文根

2、据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重点从土地集约的相关理论、迫切性及实施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对我国关于土地集约的理论进行归纳梳理。土地集约的理论研究土地集约概念界定土地集约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李嘉图。他认为农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人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人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而马克思认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地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片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 1。中国大百科全书 2对农业土地集约利用下的定义:“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获得

3、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勇 3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指随着土地价格或地租的上升,要求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投入和产出不断提高,以实现当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时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土地利用状态。王慎刚 4认为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应当是指:以提高经济社会总体效益为目标,1 邵晓梅、刘庆,张衍毓,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地理科学进展,2006.32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社,1988. 6836843 刘勇, 关于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战略的若干措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4 王慎刚、张锐, 中

4、外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以现有平均先进生产技术和生活设施为标准,在满足生产生活合理环境水平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投入产出的最大化。根据陶志红 5的看法:“集约”和“粗放”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是从英语中吸收过来的。英语中“Intensive”可译为加强的、密集的、深入细致的、透彻的。 “Extensive”可译为广阔的、广泛的、大规模的、外延的。集约经营原指农业土地的一种经营方式,后引申到其它领域,是指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和劳动消耗,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讲求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益的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是集约经营的对称,是一种只追求

5、数量,忽视质量,强调外延扩散,牺牲效率的落后经营管理方式。由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向集约化的方向转化,不仅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我国土地利用的发展方向。肖梦 6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化使用, “可以多维地利用城市土地的立体空间,并使城市土地一地多用。城市土地立体空间的多维利用,就是利用土地的地面、上空和地下进行各种建设。一地多用则是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需要安排各种不同用途的多种建设项目。这也就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集约化利用。 ”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王元京 7在国内首先撰文较为明确地提出了“空间节约”的概念。他将空间节约定义为“在社会经济的空间布局中,要努力使资源配置按照集约化即集中节约

6、的原则进行配置,使城市、交通、工业、生活设施在集约化布局中实现节约资源的目标。 ”王元京认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建设节约型社会,除技术节约、产业节约与消费节约外,还需要从土地集约入手;而且中外经验证明,最大的浪费是空间的浪费,最大的节约是空间的节约。可以说, “土地集约”这一概念侧重于城镇土地的集约运用。众多学者对土地集约利用与经营有不同的理解,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增加在土地上的投入,以获得更多产出的土地开发经营方式;另一种观点强调在研究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时,还要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问题。第一种观点中的土地的集约利用更多的是指农地的集约利用;而第二种观点

7、更多的是强调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由于本文的“土地集约”这一概念侧重于城镇土地的集约运用,本文主要针对第二种观点进行综述。土地集约的相关理论1、要素禀赋理论5 陶志红,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中国土地科学,2000.5 6 肖梦, 城市微观宏观经济学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7 王元京, 走“空间节约”之路不同资源配置、能源消耗模式的差异给我们的启示 ,市场论坛,2006.8以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为代表的要素禀赋论完善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并立足于要素配置合理化,说明土地资源相对丰裕度高的地区具有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要素丰度

8、的不同。由于各个区域的相对要素禀赋不同,不同产品的要素使用密集度不同,即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不同,从而造成了不同区域生产相同产品的相对成本不同。因此,各区域在密集使用其拥有量丰裕的要素的产品生产中具有比较优势。2、城市区位理论以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城市区位理论认为决定城市区位的关键因素是转移成本和聚集效益。大城市吸引了投资者与消费者,城市经济的聚集力增强,经济活动的影响半径不断扩大,中心区位的地位得到巩固,同时城市内部经过分异,形成次级中心,使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区域合理化。3、空间聚集理论城市的空间聚集是各种经济要素在城市特定空间上的集中。促使细化生产的社会分工,提高劳动生

9、产效益,降低成本;建立高效率运行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并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形成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促进各种经济要素在市场体系中的合理流动,达到最优配置。4、空间扩散理论以城市核心区域作为空间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从城市边缘区吸聚经济要素产生的创新元素和成果,城市的创新元素与成果又源源不断地从核心向外扩散,引导城市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活动、管理组织等的转换,从而带动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5、企业集群理论 8以韦伯、马歇尔和迈克尔波特为代表。企业通过分享公共设施、专业化劳动力资源、销售市场等集聚经济效益,企业通过集聚具有分散状态下难以获得的经济效益,系统功能大于在分散状

10、态下各企业所实现的功能之和。产业聚集可以产生外部经济。因为中小企业集群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着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和新思路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相互流动传播和应用,从而产生外部经济,这种外部经济所带来的高效率是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可以更好地接近供应商和专业人才,易于获得专业化信息,中小企业集群内成员之间提供互补性和配套性产品和服务来吸引客户,这种柔性的生产综合体能产生区域的核心竞争力。8 程艳华; 李林红,企业集群与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集体经济 , 2006.36、

11、城市圈理论“城市圈”这一概念是法国学者简戈特曼提出的,他把城市圈界定为以一个或几个超级城市为核心,组成人口规模逾千万、政治经济影响力举足轻重的庞然大物 9。按照戈特曼的定义,城市圈具有这样几个特点: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和城镇网络、发达的枢纽和交通通信设施、模糊的形状和边界、有历史联系的多元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合体、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新趋势的培育地。城市圈被称作“大都市连绵带” 、 “大都市地带” 、 “城市群” 、 “城市带” ,它是一种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态,即若干个城市、城镇相对集中或成片集中,并且在这些城市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功能联系的城市有机体。7、新城市主义 10“新城市主义”认为以前的郊区化发

12、展模式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这些都阻碍了城市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应该遵从紧凑性的原则,在社区中应该达到足够的人口密度,保持人口居住的紧凑度,提高土地和资源的利用率。“新城市主义”还认为应该发展大运量、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并辅以无须消耗能源的步行系统,并尽可能多的考虑步行易达空间,保持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新城市主义者也意识到汽车对于现代生活的必要性,他们并不排斥使用小汽车,而是推崇传统市镇的那种“网格状”道路体系,因为它既便于紧凑化的布局,又能提供灵活多样的出行路线,减轻交通干道的压力,提高运输效率。可见,土地集约是以资源配置的集中化和集约化为特点的。要素禀赋理论、城市区

13、位理论、空间聚集理论、空间扩散理论、企业集群理论及城市圈理论都是更多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资源要素聚集之后产生的各种积极效应与影响。而新城市主义则注意到了城市布局的重要性,提出了城市发展的紧凑型原则,要求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注意到了交通对于土地集约的作用。中国走土地集约道路的迫切性中国优化调整空间结构,节约土地资源具有紧迫性。(一)从耕地保护的角度来看1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陶志红 11认为,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集约利用土地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而我国虽然拥有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占世界土地面积的

14、 7.2%,居世界第三位。但其中耕地面积只有 19.51 亿亩,占国土9 项光勤, 世界城市圈理论及其实践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310 童文莹, 新城市主义:可以借鉴的城市建设理念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5 11 陶志红,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 ,中国土地科学,2000.5 面积的 13.7%;若按人口平均,人均耕地只有 1.59 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3.75 亩的 43% ,不到俄罗斯的 1/8、美国的 1/6、加拿大的/15。世界上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或地区,城市建设大都采取高密度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典型的如我国香港、新加坡、日

15、本、韩国等。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建国 50 多年来,我国 GDP 增长了 10 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 40 多倍。2003 年,我国的 GDP 是 1.4 万亿美元,约占世界总量的 4,但消耗的土地资源万元 GDP 地耗是日本的 9.7 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4 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据新华网转述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日前在上海透露,2003 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 1.43 亩,2005 年下降到 1.4 亩,2006 年 1.4 亩的人均量将不保。据报道,中国在过去 10 年,耕地减少了 1.2 亿亩,从 1996 年的 19.51 亿亩缩减到

16、2005 年的 18.3 亿亩。中国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潘明才日前在农民日报发表一篇题为防止以新农村名义滥占耕地的文章指出,一些地方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只重视发展二、三产业,甚至大量出租、转让土地搞房产开发,造成耕地的乱占滥用,农田基础设施的破坏。未来有 3 亿人口迁入城市将造成城市用地紧张改革以来城乡之间的大规模劳动力流动,突出表现为:一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二是大量农民工向城市转移。改革以来累计为 6 000 万1 亿人。2003 年中国城镇人已达 4.58 亿人,城镇化人口比例由 17.9上升为 40.5,相当于 1978 年的城镇人口总数的 3.05 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 4.5。如果扣除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估计迁移进城市的农村人口接近 3 亿,约占新增城镇人口总数 3.5 亿人的 85。如果取消对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迁移的限制政策,并转为鼓励人口迁移政策的话,到 2010 年全国城镇人口可能达到 7 亿人左右,占全国人口的 50左右;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