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电大外国文学专题期末考试必备资料汇总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261692 上传时间:2018-01-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最新】电大外国文学专题期末考试必备资料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最新】电大外国文学专题期末考试必备资料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最新】电大外国文学专题期末考试必备资料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最新】电大外国文学专题期末考试必备资料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最新】电大外国文学专题期末考试必备资料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最新】电大外国文学专题期末考试必备资料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最新】电大外国文学专题期末考试必备资料汇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最新电大外国文学专题期末考试必备资料1什么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是本世纪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潮,也是当代西方世界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和艺术危机在文艺领域的反映。它语源于法语 Moderne,具有最新的、现代的,先锋的含义。19 世纪 30 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 19 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

2、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表现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表现主义文学是 20 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表现主义文学是表现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涉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表现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expressus” ,具有“抛掷出来” 、

3、“挤压出来”的意思。表现主义思潮最先出现在绘画界,其后波及文学界。 “表现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最早确立于 1913 年。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 1901 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的画展上,原是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标题。1911 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在狂火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借用了这个词来称呼析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 年后,这一术语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表现主义是一个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1905 年末 1906 年初,在德累斯顿成立了第一个表现主义的集团“桥社” ;1911 年,在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表现主义的集团“蓝骑士” (

4、或译“青铜士” )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交锋,表现主义风行德国。表现主义文学重视主观世界,特别是精神、情绪、思想的赤裸的强烈的呈露。他们不重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忠实描绘,而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而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在诗歌领域,表现主义文学与同时发展着的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但和象征主义不同,表现主义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前途有很大的关注,显现出一股干预生活的热情;而象征主义者则往往对宏大的社会题材表示冷漠。在技巧上,表现主义文学相对粗野豪放,不似象征主义文学精雕细琢。表现主义戏剧可以看作是对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欧洲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戏剧的继承和反拨。表现主义戏剧经常采用内心独白、梦景、假面具、潜台

5、词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表现主义文学首先崛起于德国,并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达到高潮。其时的德国正经历近代历史上比较动荡的一段时期。工业的腾飞和发达导致知识分子对机械文明的憎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也加剧了德国社会固有的矛盾。在哲学上,此时康德、尼采、叔本华的唯心哲学和直觉主义美学大行其道,这对表现主义文学的兴起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表现主义诗歌在规模和范围上不及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其发展的范围基本局限于德语国家。但 20 世纪 20年代,表现主义戏剧却传入美国,出现了以尤金奥尼尔为代表的一批表现主义剧作家,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 20世纪 40 年代。二、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一)类型

6、化人物形象(二)如梦似幻的情节(三)表现内在的激情(四)强烈的反差对比(五)使用突破常规的表现手段第二节 卡夫卡一、生平和创作二、卡夫卡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卡夫卡是现代小说艺术的辛勤探索者和实践者,他善于通过奇特的构思勾勒出夸张而又真实的画面,他把现2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从而赋予作品相当丰富复杂的内涵,使作品主题具有多重性、矛盾性,切合了现代读者复杂的阅读要求,使他们对世界,人生获得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为以后的现代派作家所学习、仿效并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卡夫卡又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也是现代小说艺术的奠基者。下面,我们以他的城堡为例,

7、分析一下卡夫卡小说的艺术成就。 (1)独特的叙述角度与叙述手法。小说是叙事艺术,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而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二为一。城堡中的 K 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思、所想)才能获得信息,再也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卡夫卡和法国的普鲁斯特 ( 他打破了叙述的时间顺序 ) 以及爱尔兰的乔伊斯 ( 他采用了独白形式的意 识流手法 ) 一起改革了传统的叙述艺术。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卡夫卡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个现代寓言。他喜欢用寓言的方式来剖析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异化,

8、人生的孤独绝望、荒诞、非理性。这里的象征寓意还可具体分为整体象征、情节象征、细节象征等。如城堡小说整体象征就是社会强权统治使弱者无立锥之地,甚至失去生存的合法性。作品中 K 想方设法,竭尽全力争取居留权最后失败的故事情节,象征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走投无路的绝望境地,表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被异化的骇人场面,暴露了官僚机构极权统治的腐败本质。所谓细节象征就是指某些细节本身就有象征意义。如城堡中 K 被半夜叫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提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K 与弗丽达的突兀结合与离已,都象征了现代人感情生活中的有情无爱与有爱无情的荒诞。 (

9、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无一赘疣。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三、 城堡城堡写于 1920 至 1922 年间,是卡夫卡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不仅表现出“卡卡夫式”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卡夫卡一生思想探索与艺术探索的总结。 “城堡”这个象征物就是他一生所感到的那种与人敌对、压抑着人的精神和肉体的社会超验的力量的象

10、征。这种存在既有“至高无上”的强迫性,又有“不可捉摸”的隐匿性。它实际上是折磨人、摧残人的社会机器,它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挤压人、虐待人。它随时随地无端地强迫人出示自己的生存许可证,为自己与生俱来的自由权利作外在说明。 城堡所反映的绝望凄凉的人生境遇,既是卡夫卡的个人的,也是犹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因此,它具有惊人的普遍性和强大的艺术力量。卡夫卡是以他的全部痛苦、孤独、绝望和磨难来创作出这部经典作品的。 城堡与卡夫卡其他作品一样,人物、故事、主题都深奥难懂,作为一部表现主义作品,卡夫卡无意在此叙述一个娓娓动听的大团圆式的故事,而是想透过作品的表层结构表达深刻的主题意蕴。 卡夫卡是一位严肃的作家

11、,他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用寓意、象征、变形、自白、反讽等手法来表现“自我” ,表现现代西方人道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他的全部作品通过具体刻画“人”如何变成“非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始终贯穿着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即普通人与现代贷本主义环境间的深刻矛盾和专制极权统治对人在精神上构成的威胁,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城堡的主题思想。 一、什么是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 20 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

12、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 ,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意识流小说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

13、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3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 、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海浪等。二、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

14、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述方式有倒时序、循环时序、颠倒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 2意识流描写。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描写的特点具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描写层次分为意识层和潜意识层。描写的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 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灵活动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在心灵宇宙范围内写成一

15、曲曲心灵史诗。 写作纯粹的意识流小说有很大的局限,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融会到其他类型的小说创作中,心理永远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家的表现领域。第二节 乔伊斯 尤利西斯长篇小说尤利西斯 (1922) 历时 8 年完成,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文学的扛鼎之作。它“套用”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的框架,分为 3 章 18 部,在人物设计与情节安排上也与之相呼应。但作者却把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 ( 即奥德修 ) 海上 10 年漂泊的神话,变成了现代普通人布卢姆一天内在都柏林街头游荡的故事,以此暗示英雄时代的结束和当代普通人的命运悲剧。 尤利西斯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迥然不同。它全方位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段,通过人物

16、潜意识的流动,表现了现代西方人严重的精神危机。因此,小说被西方评论界奉为意识流的百科全书。作品投有传统小说中故事性极强的情节,只是以布卢姆和斯蒂芬从 1904 年 6 月 16 日早上 8 点到次日凌晨 2 点这 18 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生活和内心活动为主要内容,把他们过去的经历和精神生活纳入其意识无秩序的流动中分别表现出来。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在小说中大部分是通过他人视觉显示出来的,直到篇尾才正面出现。作者以她躺在床上、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的长篇内心独白结束全作。他们的经历不能构成完整有序的情节线索,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发展也无任何序列关联,却成为人物意识流动的一个又一个外在引源,带出人物绵延不断的薏识之流,而这种意识活动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中有逻辑、有条理、在理牲支配下的心理描写,而是不受时空限制、不受逻辑制约、具有极大跳跃性、随意性和不连贯性的人的意识的本原状态的展示。 第四节 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19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