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电大《阅读与写作基础》(2)网上作业及答案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260765 上传时间:2018-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电大《阅读与写作基础》(2)网上作业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年电大《阅读与写作基础》(2)网上作业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年电大《阅读与写作基础》(2)网上作业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年电大《阅读与写作基础》(2)网上作业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年电大《阅读与写作基础》(2)网上作业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电大《阅读与写作基础》(2)网上作业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电大《阅读与写作基础》(2)网上作业及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 年电大阅读与写作基础 (2)网上作业及答案阅读与写作基础(二)作业辅导 1第三单元一、单选题1.北宋文坛的前期领袖人物是( A )A.欧阳修 B.苏轼 C.苏辙 D.曾巩2.唐宋八大家中,政治上挫败后以山水自遣的是( B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苏轼3.“唐宋八大家”是就他们的 成就而言的。( C )A.词歌 B.小说 C.散文 D.书法4.以考证作根基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是( C )A.韩愈 B.柳宗元 C.曾巩 D.苏洵5.“别出蹊径,跌宕自喜”,这句话是曾国藩对 的评价。( A )A.送李愿归盘谷序 B.钴鉧潭西小丘记 C.读司马法 D.纵囚论6.“永州八记”的作

2、者是( C )A.韩愈 B.欧阳修 C.柳宗元 D.苏轼7.纵囚论的作者是( D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8.在唐宋八大家中,说他的散文情韵略逊欧阳修,风华不及苏轼,然说理则绵密深细的是( D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辙 D.曾巩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名句的作者是( D )A.苏轼 B.韩愈 C.普济 D.朱熹10.宋代,具有洒脱无拘,随缘自适的人生哲学的名家是( B )A.欧阳修 B.苏轼 C.苏辙 D.曾巩二、多选题1.送李愿归盘谷序中,作者着力写了三种人,他们是( ABC )A.官场中人 B.隐士 C.趋炎附势之人 D.皇帝 E.市井百姓2.

3、以下作品中属“永州八记”的有( ABCDE )A.始得西山宴游记 B.钴鉧潭记 C.袁家渴记 D.石渠记 E.石涧记3.五灯会元编订时依据的“灯录”有( ABCDE )A.景德传灯录 B.天圣广灯录 C.建中靖国续灯录 D.联灯会要 E.嘉泰普灯录4.古人对上枢密韩太尉书一律以“奇”评之,其含义是( AB )A.行文之奇 B.立言之奇 C.人物命运之奇 D.写作手法之奇 E.文章形式之奇三、词语解释1.太行之阳有盘谷 ( 山的南面 )2.货而不售 ( 卖 )3.天尚如此,况于君乎 ( 对于 )4.是上贼下之情也 ( 窥测 ) 5.及考其先后而第之 ( 编次 )6.侣鱼虾而友麋鹿 ( 以为伴 )

4、7.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 同“现” )四、简答题1. 在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中,作者对大丈夫在官场与隐逸世界中的不同表现是否有态度上的明显褒贬?辅导书 P72 页2.原谤中的“谤”是什么意思?作者对“谤”持怎样的态度?2 此谤可译为批评、指责等,是一个中性词。在文中特指人民对君王尤其是对暴君的批评和指责皮日修对这种人民批评君王之谤持肯定的态度,并从天道的角度论证起合理性。3.前赤壁赋主客二人的对答,是否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人的思想碰撞?为什么?试结合当时苏轼的处境,对此加以说明。不可以。主客问答是古人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文中主客对话不应理解为两个不同人的思想碰撞,而实际上是苏轼内心不同情绪的反

5、应。可以说,“主”代表着苏轼的理智,客代表着苏轼的情感(具体见辅导书 P95 页)。 4.你认为在禅宗语录中对佛祖的不恭是一种反叛姿态,还是一种宗教暗示,抑或二者皆有?见 P110 页五、阅读与分析(20 分)(一)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雩、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1.上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其用意何在?2.作者最后何以要“贺”小丘?1.对比。议论。突出了小丘遭遇之不公,流露出了对自己遭遇的不平及无奈。2.小丘遭遇与己类似,贺小丘之遇是反衬自己的不遇

6、的冷落伤怀,这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借山水清韵抚平内心的创伤。(二)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仙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日:“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分析说明选文“虚”“实”并用的写作手法。2.结合全文,说明作者那时有着怎样的心境追求?1.文末结以梦境,道士其实是孤鹤的幻影,是作者欲乘风而去,脱去凡俗的证明,那是虚写。而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八字,看似惝恍神秘,实则有将作者引回人间的效果,使行文由虚而变实。这种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丰富了文章的意蕴,也使文章的消极意义减弱

7、。2.作者由乐到悲,终至飘渺,显示了超凡脱俗的心境追求。六、作文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写一篇材料作文,题目自拟,1000 字以上。要求:中心明确,有时代感。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这样说:“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杰出贡献。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在单纯的才智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取决于品格的程度,远远超过通常人们认识的那样。”阅读与写作基础(二)作业辅导 2第四单元一、单选题1.刘基所处的时代是( B )A.元朝 B.元末明初 C.明朝 D.明末清初2.“公安派”的代表人物是( A )A.袁宏道

8、 B.袁宗道 C.袁中道 D.刘基3.徐文长传一文的主线是( D. )A.数“奇” B.人奇 C.才奇 D.奇4.自称是“少年纨绔子弟,极度爱繁华,好精舍,如美婢”的作家是( B )A.刘基 B.张岱 C.侯方域 D.郑板桥5.西湖七月半作者描写的重心是( D )A.自然之景 B.达官贵人 C.文人雅士 D.游客6.下列作品中是黄宗羲的作品为( B )A.与友人论学书 B.明夷待访录 C.李姬传 D.徐文长传7.原君中采用最为广泛的论证手法是( B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引证 D.例证8.世称“亭林先生”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和诗人是( B )A.黄宗羲 B.顾炎武 C.张岱 D.郑燮

9、9.郑板桥的“板桥”是他的( C )A.名 B.字 C.号 D.居住地10.童心说的作者是( A )A.李贽 B.袁宏道 C.钟惺 D.张岱二、多选题1.下列作品为归有光所著述的有( BCD )A.司马季主论卜 B.项脊轩志 C.寒花葬志 D.先妣事略 E.焚书2.郑板桥的“三绝”是( ADE )A.诗 B.词 C.赋 D.书 E.画3.晚明通俗文学成就的标志性作品有( ABC )A.金瓶梅 B.“三言两拍” C.牡丹亭 D.水浒 E.儒林外史4.散文创作可以代表整个清代的散文创作水平的三人是( ABC )A.袁枚 B.郑板桥 C.龚自珍 D.洪升 E.顾炎武三、词语解释(每题 1 分,共 7

10、 分)1.过司马季主而卜焉 ( 访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 两次 )3.非内含以章美也 ( 通“彰” )4.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 ( 嘱 )5.席其上,呼客纵饮 ( 摆宴席 )6.不易无穷之悲 ( 交换 ) 7.未尝数以语人 ( 告戒、对说 )四、问答题1. 作者借司马季主论卜阐述了怎样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世事无常、无往而不复的道理2.童心说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有两层意义:一是在世俗生活层面上肯定人性、真情,反对宋明理学、圣贤经义对人思想的钳制;二是在文学创作的层面上肯定和呼唤创作主体真实的情感。3.西湖七月半中“俗人”和“吾辈”的游湖目的有何区别?俗世之人为了好名而游湖,游湖而重

11、热闹,速来速往;我辈为怡情而游湖,游湖而重清雅。4.李姬传一文中作者是用哪三个细节描写李姬的性格特点的?答案要点:侯李的相交、送别、别后三个细节表现李姬性格的。 五、阅读与分析(1)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

12、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1. 作者写了几类看月之人?请归纳。2. 作者对看月之人的褒贬是否一致?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自己的喜恶的?1.共写了五类人:达官贵人、富贵人家、名妓闲僧、市井无赖、文人雅士2.作者对看月之人的褒贬不一:对一二类人进行痛贬,不屑第四类人,对第三类人则在褒贬之间,第五类人则是作者歌颂的对象。作者对这种褒贬倾向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描写,不动声色地通过词语的精心选择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2)文长自负才

13、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1.从文中找出表示“才奇、人奇、数奇”的句子各一例,并加以说明。2.请举例说明徐文长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1.才奇:“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这句说明他才智过人,特别是“谈兵多中”,更是说明他并非徒有虚名。人奇:“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这句充分说明他的性格孤傲,目空一切的特点。数奇:“-然竟不偶-”。这说明他一生坎坷的命运。2.主要体现为“狂”、“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