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202473 上传时间:2018-01-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摘要:自 20 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 ,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事实上,中国的高速增长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为代价的,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必须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必须建立一整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利用国家、市场、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四方面具体研究了可持续

2、发展战略,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一、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 3

3、 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4、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 既要推进人类发展, 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 (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的发展,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 推动型的发展。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

5、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 人类的需求是世代延续、无限上升的,而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却是稀缺而有限的。如果每一代人都在满足自己无限需求的理由下毫无节制地消耗世代累积的资源和环境,而不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代际分配,那么人类生活质量将一代不如一代,人类无限上升的需求将终难满足,资源和环境质量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衰退,从而使未来几代人的生活质量持续下降。一个不关心后代利

6、益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民族。 “如果每代人都只顾自己的需求和最大享受而不关注后代,则人类注定要完蛋。 ”因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在资源和环境的配置上进行代际协调,这就意味着当代和后代所有成员进行假设性协商,根据某些准则来决定资源和环境的代际间分配。在后代人作为主体缺位的条件下,解决的办法是实行可持续性标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因此,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从 2002 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长达 20 个季度的高速增长,使我国跃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环境质量作为代价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退

7、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日益呈现,如何保持资源和环境质量上的代际利益协调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中国资源与环境现状及问题 中国资源现状及问题 在中国目前的资源问题中,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人均拥有的资源和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差距很大,对外依存度增大,自主回旋余地受到一定限制。 1土地资源。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1.43 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40。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 0.8 亩的警戒线。60以上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在水资源缺乏或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地区,补充耕地的潜力十分有限。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近 40,每

8、年流失的土壤在 50亿吨以上,中国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1/3。2006 年全国耕地净减少 460.2 万亩。 2矿产资源。44 种最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20 年耗竭的有 14 种,2150 年耗竭的有 10 种,101200 年耗竭的有 4 种,201300 年耗竭的有3 种,300 年以上的有 5 种。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1、4.5、42、18和 7.3。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意味着人均资源消耗量的增长,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04 年约 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资源、40的

9、原油依靠进口,资源安全形势的脆弱性在增长,未来经济发展受制于一系列地缘政治力量和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3森林资源。中国森林面积列世界第 5 位,森林蓄积列世界第 6 位,但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 61.3,人均森林占有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 12.5,单位面积蓄积量指标远远低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水平;超限额采伐问题十分严重,年均采伐消耗量为 3.65 亿立方米,林龄结构趋于低龄化,可采资源继续减少,林地资源被改变用途或征用数量没有得到有效制止,有害生物蔓延和火灾不断发生威胁着森林资源的安全。 4水资源。中国人均淡水资源排在世界第 88

10、位,仅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4。有 16个省(区、市)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 1700 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 10 个省(区、市) 低于 500 立方米严重缺水线。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长江以南面积占全国面积 34,拥有的水资源约占全国的 81;长江以北面积占全国的 47,拥有的水资源仅相当于全国的 7;中西部地区面积占 19,拥有的水资源占 12。黄淮海地区和松辽地区的缺水量占全国总缺水量的 66.51;缺水城市达 400 个,日缺水 400 万吨,农业缺水每年达 300 亿立方米,2300 万人饮水困难。据估算,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2300 亿元。缺水

11、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湖泊消失、黄河断流、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 中国环境现状及问题 中国目前的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增加日益严重,农村环境形势严峻。地方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问题,环境标准引发的贸易争端日益上升,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国际压力。 1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2006 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2588.8 万吨,比 2005 年增长1.5;烟尘排放量为 1078.4 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 807.5 万吨。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1/3。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 20 个城市我国占了 16

12、 个,中国都市粉尘量达到 87.8 微克/立方米,在亚洲地区排名倒数第三位,在 113 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只有 44.2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 2005 年 GDP 总量计算,中国空气污染造成的损失高达547012760 亿元;在 11 个特大城市中,每年因大气粉尘造成的死亡人数达 50 万,40 万人患慢性支气管炎。 2水污染突出。2006 年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为 537 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 1428.2 万吨。全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属于中度污染,四类以下水质占 60以上。七大水系中,松花江、黄河和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四类以下水质的湖泊和水库占 71

13、,太湖、巢湖和滇池含有大量总氮和总磷污染,因严重富营养化时常造成蓝藻爆发而失去使用价值。目前,全国 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污染,有 7 亿人在饮用大肠杆菌含量超标的水,1.7 亿人饮用被有机物污染的水。全国尚有 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仅达 42。 3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呈持续增长趋势。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约 440 公斤,约 60集中在全国 50 万以上人口的 52 座重点城市。2002 年,全国 660 个建制市产生生活垃圾 1.36 亿吨,集中处理率为 54,仍有 6200 万吨未经任何处理,其中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 20。2004 年全国工

14、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 1941 万吨,其中有 3000 吨的危险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置排入环境,另外每年还有近 2600 万吨的工业固体废弃物被置于储存状态,没有得到妥善的最终处置。 4农村环境形势极端严峻。目前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土壤污染日趋严重。我国每年产生的约 1.2 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 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化肥和农药的消费总量却分别占世界的 35和 20。平均每公顷施肥量由上世纪 50 年代的 4 公斤增加到现在

15、的 400 多公斤,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认定的 225 公斤的安全上限。我国农药年使用量约 130 万吨,其中 70是杀虫剂,杀虫剂中 70是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中70是高毒高残留品种,只有约 1/3 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 9.3 万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力产生的工业污染迅速蔓延,污灌面积由 1978 年的约 4000 平方公里增加到 2003 年的 3000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 10。 5海洋环境总体污染严重。2006 年我国近岸约 25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从 2002 年至 2006 年,

16、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维持在 13.9 万至 17.4 万平方公里,年平均约为 15.5 万平方公里。其中,近岸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平均为 11 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近岸海域总面积的 55,占近岸功能区总面积的60。 6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新问题:室内空气污染、地面臭氧、汞污染等等。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住房装修和家具使用超标原材料,室内污染加剧引起的城市居民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接近地面的臭氧是光化学污染造成的灰雾中危害最大的成分,臭氧产生的烟雾降低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减少农作物产量,影响森林增长,机动车辆的增长和发电厂的满负荷运行使中国的近地面臭氧浓度居亚洲国家之首。中国作为燃煤大国,汞的排放占了世界相当的份额。环境污染恶化导致了许多疾病的出现,如地氟病、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金属慢性中毒、空气污染导致的呼吸道疾病和农药、有机污染物对生殖能力的危害等等。 中国实现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