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财政收入与经济关系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194788 上传时间:2018-0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攀枝花市财政收入与经济关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攀枝花市财政收入与经济关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攀枝花市财政收入与经济关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攀枝花市财政收入与经济关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攀枝花市财政收入与经济关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攀枝花市财政收入与经济关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攀枝花市财政收入与经济关系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攀枝花市财政收入与经济关系研究攀枝花市财政局课题组为实现攀枝花市财政可持续发展,本文就财政收入与经济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供参考。财政收入与经济的计量关系经济是财政的基础,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经济政策等密切相关。一、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的关系GDP是反映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下面,主要分析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一) 回归分析2001-2005年攀枝花市GDP与财政收入一览表表一 单位:亿元时间GDPGDP增长率(%)全口径财政收入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GDP弹性全口径财政收入的GDP弹性2001130.939.2

2、821.639.11759.371.010.982002146.4811.8821.861.067945.520.460.092003172.4517.7325.7517.89.8323.811.341.002004210.221.8934.0233.0913.5137.441.711.512005248.0117.9951.2250.5620.5251.892.882.81平均15.7522.3225.61.631.42根据表一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2001-2005年的全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与GDP关系的两个回归数学模型如下(具体推导及计算过程省略)。全口径财政收入回归模型为:Y

3、1=114037.36+0.25XY1表示全口径财政收入数,X表示GDP。通过计算,该模型可决系数R2=0.919,相关系数R=0.958。可决系数R2达到0.919,表明回归线性模型与真实值线性模型拟合优度很高,全口径财政收入总量中大约有91.9%可由GDP的贡献来解释,其它各因素的影响不超过8.1%;相关系数R达到0.958说明这两组数据依存度相当高,与可决系数共同证明了GDP对全口径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自变量系数0.25表明GDP每增加1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相应增加0.2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回归模型为:Y2=80300.44+0.11XY2表示地方财政收入数,X表示GDP。通过计算该模型

4、可决系数r2=0.943,相关系数r=0.981。可决系数r2达到0.943,表明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中约有94.3%可由GDP的贡献来解释,其它各因素的影响不超过5.7%;自变量系数0.11表明GDP每增加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将相应增加0.11万元。两个模型分析表明: GDP每增加1万元,提供的全口径财政收入为0.2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只有0.11万元,上解中央和省的收入为0.14万元,上解财政收入占攀枝花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达56%。由于模型本身有一定的误差,若除去模型误差影响,实际上解比例达到了60%以上;2005年全市GDP248亿多元,但仅占全省GDP的3.35%,全省24个市地州中排名

5、13位。由于财政收入与经济高度相关,一方面,较小的经济总量导致财政收入总量较小。另一方面,上解比例高,体制负担重。(二)弹性分析从近5年财政收入的GDP弹性来看(见表一),攀枝花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及地方财政收入的GDP平均弹性系数分别为1.63和1.42,表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比全口径财政收入对GDP更为敏感,原因是按规定将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开征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提高煤矸石排污费标准,以及加大矿产、土地等资产拍卖力度,促进了非税收入快速增长。(三)比重分析攀枝花市财政收入与GDP的比重表表二: 单位:亿元项 目20012002200320042005

6、平均GDP130.93146.48172.45210.2248.01181.61地方财政收入7.447.719.7113.2320.2411.67全口径财政收入21.6321.8625.7534.0251.2230.9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5.685.265.636.298.166.21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16.5214.9214.9316.1820.6516.64从表二分析,五年来我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平均比重高于全国水平,表明我市财政运行质量较高;全口径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别为16.64%和6.21%,地方财政收入占G

7、DP的比重较低,表明我市对上级财政贡献大。通过以上分析表明:全市经济总量较小,巨大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总量的偏低导致财政规模较小。二、财政收入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从产业结构来看,近5年相关数据表明,第二、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分别为60%和14%。第二产业中,攀钢、攀煤、钢城企业、二滩四大企业产值和利税总额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6.9%、74%,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大企业。第三产业占GDP的23.8%,实现税收对其增加值弹性为1.29,比全口径财政收入对GDP弹性高0.13。从行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中采掘业、制造业实现税收占全部税收的69.66%,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第

8、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和商业零售等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7%以上,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从所有制结构来看,2005年我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仅占GDP的26.6%,全省排名21位。民营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比重达96.2%,但其贡献率却只有32.7%,远低于绵阳的54.9%、德阳的50.4%、宜宾的55.8%。以上分析表明:我市财源结构单一,建立在传统高能耗、低产出基础上的第二产业是我市的主体财源,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偏低,产业链短,同构化程度高,这对主要依靠以技术为手段的现代竞争是一个潜在的危机,资源型城市转型迫在眉睫;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对财政的回报更高,税收增长更快,潜力较大,是财政

9、增收不可忽视的因素;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比重较低,影响整体经济活力提高,对财政的贡献较小。三、财政收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从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看。2005年,我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 167.44,是近5年来的历史最好水平,但仍低于德阳176.49、宜宾195.18。另一方面,总资产贡献率为8.85%,低于省均9.5%;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4.39%,低于省均10多个百分点。 从企业整体盈利水平看,2005年,受钢材、煤炭等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全省的8.3%,排名第4,利润率为17.87%,比省均高2%,短期经济效益较好;但是,我市企业整体赢利率为18.28%,亏损面达

10、到15.9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经济效益增长基础看,我市经济效益的提高大部分缘于投资和价格因素,经济效益的内在增长机制较弱。前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54%,但同期企业产品销售平均利润增长率却远低于投资水平。要素投入和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主要产品价格上涨对效益提高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以上分析表明:我市经济主要依靠以投资为主要因素引起的经济总量的增加,属传统的规模扩张型经济,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不高,增长基础还不稳固,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对财政增收的贡献还不突出,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对促进财政增收还有潜力可挖。四、财政收入与经济政策的关系我市资源型经济结构特征突出,主导

11、产业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体制调整的影响。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四个行业的固定资产项目资本金比例、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等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这些措施涉及我市主导产业的各个方面,对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财税优惠政策方面,我市相继执行了对攀钢、二滩等大企业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截止2004年已全额退税22.26亿元,直接和间接减少我市财力7.6亿元,极大地影响了我市财政收入和财力增长。在财政体制方面,我市东区、西区辖区内实现税收执行省以下分税制体制,中央、省参与主体税种的分享;仁和、米易、盐边享受民族待遇县税收不分

12、享政策,省财政暂不参与其税收分享。目前我市的主体税种几乎均为共享税,其中增值税是第一大税种,约占税收总额的 67、共享税的70。增值税中央和省的分享比例高达83.75,由于我市特殊的产业结构,增值税增长和税收返还间的“剪刀差”日益加剧,且增值税增长越快,被中央和省集中的财力越多,地方财力损失越大。2001年增值税增量地方分享加上税收返还,我市实际所得为27左右,2005年已降至20左右,即增值税全额新增100元,我市仅能增加20元左右的可用财力;其他税种,如营业税全额新增100元,地方可增加65元左右的可用财力。在现行体制下,中央、省对非税收入的分享较少,非税收入增长对地方财力贡献较大。近5

13、年我市非税收入增长明显高于税收增长,尽管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建立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机制,但在现行体制和一定时期内,这不失为维护地方利益的一个有效途径。以上分析表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体制调整政策对我市影响较大,财政收入容易出现起伏,下图清晰地说明了这一情况;充分利用民族待遇县的税收不分享政策和拓展非税收入范围将为地方财政增收提供一定操作空间;如何降低增值税的“贡献度”,需重新审视我市的产业和由此带来的税源结构,以此研究税收征管和政策适用等问题。综合上述分析,我市财政收入与经济的关系是:财政收入和GDP高度正相关,但经济总量较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导致财源基础还不牢固、财政收入规

14、模还较小、结构仍需优化,应积极引导和扶持对地方财力增长贡献较大的产业和行业。对策建议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进而转化为财政优势。一、转变发展理念,优化财源结构一是谋划资源型城市转型。攀枝花是靠资源立市的,但不能唯资源论,必须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立足有限资源基础上。通过资源的深度利用、综合利用、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新型替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使经济增长切实建立在提高

15、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改变主要依靠资源及其初加工提供财政收入的现状,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二是解决产业同构化问题。应扶持发展第一产业、提升壮大第二产业、活跃繁荣第三产业,促进产业间协调发展并向高层化、高质化、高新化升级,向结构调整要效益。从规划入手,搞好宏观调控,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充分体现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制定和落实解决产业同构化的优惠政策,形成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发挥好工业发展资金、第三产业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各专项资金的作用,引导资金投向政府鼓励发展的产业。三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搞好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6、,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做好钒钛磁铁矿的深度开发、煤焦油分离及后续精加工、三废的回收利用等,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二、做大经济总量,扩展财源规模一是突出发展重点。农业方面,应着力抓好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达到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实现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工业方面,立足工业强市,着力抓好“百亿工程”,带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全市跨越式发展,巩固工业对财政增收的主体地位。第三产业方面,着力发挥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壮大旅游产业,带动现代物流业、文化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7、改变我市税源结构单一的局面,开辟新的财源,提高第三产业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二是大力招商引资。围绕钢铁、钒钛、能源、化工等主导产业,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增量调整来优化经济结构、做大经济总量,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健康增长。三是发展民营经济。给予民营企业在适用财税政策上以平等待遇,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促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逐步提高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民营经济效益占全市整体经济效益的比重、民营企业实现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通过进一步壮大主体财源,发展特色财源,培育新兴财源,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效益增加、财政增收。三、研究财税政策,拓展财力空间一是研究分税制对地方的影响。充分利用

18、省对我市享受民族待遇县的税收不分享政策,适时将部分市级固定收入下划县区,实现市、县(区)财政利益最大化,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缩小县区财力差距;研究和利用中央、省对各税种分享比例不同政策,协调国、地税的税收管辖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向有利于维护地方利益倾斜;关注所得税改革方向,努力争取我市参与中央、省属在攀企业所得税分享。通过充分利用各项财税政策,大力发展分成比例较高税种的相关产业,降低我市税收对中央、省财政的“贡献率”。二是研究非税收入政策,拓展非税收入领域。要执行好已出台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和铁矿资源及矿产品价格调节基金等政策,着力研究增加财政收入的非税收入政策,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资源。三是研究政府可控资源经营政策。树立资源就是资本的观念,盘活土地、矿产等资源,加强对城市公共资源、国有资源收益、国有特许经营权、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征收管理。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