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层层深入 把握教材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71547 上传时间:2017-0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论文:层层深入 把握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论文:层层深入 把握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论文:层层深入 把握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科学论文:层层深入 把握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论文:层层深入 把握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论文:层层深入 把握教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层层深入 把握教材【摘要】对教材把握的好坏是科学课成败的一个关键。本文以温度和温度计一课为例,从深入活动内容,把握活动目的;深入活动之间,把握活动关系;深入单元结构,把握课的定位;深入课题含义,把握课的内涵四方面阐述了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吃透编者意图,准确把握教材。【关键字】教材,把握,活动,单元,课题课标要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是建立在任课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深入把握基础之上的。对教材把握的好坏是科学课成败的一个关键,一次区小学科学优质课比赛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那次比赛上的是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温度计一课,9 位教师对其中“比较水的冷热”活动中安排 4 杯水的意图理解不同,教学设计产生了很大

2、的差异,并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最终这一活动的设计成了导致课成败的决定因素。如何把握教材成了这次比赛暴露的焦点问题,赛后通过对 9 节课教材把握的成败分析,我们科学教师不妨从以下四方面深入把握教材。一、深入活动内容,把握活动目的科学课是由一个个的活动组成的,学生在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培养科学素养。要开展有效的科学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弄清教材安排的每一个活动的目的。 温度和温度计的教学,有些教师没有明白教材安排比较 4 杯水冷热的意图。有的简化为两杯水,感觉一下了事;有的机械地按照教材开展比较 4 杯水冷热的活动,结果用时过多,导致本课后面的重点教学内容反而赶进度,没有足够的时间开

3、展探究。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第 6 条指出:“逐字逐句研读本课教材文本,了解教材中活动设计安排的意图。 ”教材上有一句话:“我们用触觉来感知物体冷热程度,准确吗?可靠吗?”这句话暗示了这个活动设计安排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到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温度是不准确也是不可靠的。要体会到触觉的不准确,只要用 2 杯水就行了。但是要体会到人体触觉的不可靠性,就要通过前后两次不同结果的比较来得到认识,就必须要增加不同温度的水,这就是教材安排用 4 杯水比较的目的。弄清活动目的后,就可以知道在这一活动中只提供了 2 杯水的教师没有把握好教材,无法实现活动设计安排的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人体感知的不准确和

4、不可靠,使学生认识到用仪器精确测量的意义。如果按照教材活动设计用 4 杯水来进行教学,增加了材料的准备量和实验时间,容易导致后面的活动时间不足。为了避免这种弊端同时达到实验目的,可以根据“用教材教”的理念来处理教材,对实验材料进行优化:将 4 杯水改成冷、热、温 3 杯水。当学生左右手指分别在冷水、热水中放一段时间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时,同样可以感受到一个手指感觉冷、一个手指感觉热。而且从同一杯水的温度是一样的情况下,更加容易分析得出产生不同感觉的原因只能是人自身了。只有通过这样的亲身经历,学生才会体会到用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有时是不可靠的。把 4 杯水改为 3 杯水,同样可以达到活动的目的

5、,并且可以减少准备材料的时间和精力。这次比赛中还发现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办法:让一个学生来感知两杯水的温度后,再让他闭眼转身,教师从热水瓶中倒出两杯温水,请他先感觉前两杯水的温度,再立即放到后两杯温度一样的水中,学生感觉到后两杯水一杯冷一点、一杯热一点。而下面的学生都知道:从同一个瓶子里倒出的两杯水的温度应该是一样的。这一矛盾的产生,让学生发现:人体的触觉有时也是不可靠的。这样安排,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虽然只有一个人在实验,下面的学生没有动手参与,但是这些学生的思维是参与了观察实验的,从这点上来讲也是面向了全体学生,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实现了活动的目的,这种做法化繁为简,帮助教师省去了大量的准备

6、材料的时间和精力,保证了后续活动的时间,尤其适合科学兼职教师教学时借鉴。二、深入活动之间,把握活动关系一节科学课往往是由几个活动组成的,活动之间是有科学而合理的逻辑结构的。我们在把握教材时要深入思考并弄清活动之间的逻辑结构:有什么联系?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是如何递进的弄清了活动之间的关系,就能从探究能力发展、儿童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知识背景与认识发展、科学概念体系等线索中清晰地梳理出本课的主线。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就有了明确的目的,不会因为课堂上学生的节外生枝而迷失了课的方向。1从一个活动的头、尾句子着手把握活动之间的关系。如“人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准确地知道物体冷热程度的呢?”这句话

7、是“比较水的冷热”与“观察温度计”两个活动的过渡,它是在学生意识到人触觉感知物体的冷热有时是不准确、不可靠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的方法,从而引出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温度计, “观察温度计”的探究活动也就开始了。2从活动之间的认知、能力基础着手把握活动之间的关系。 “观察温度计”是后续两个活动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温度计的构造,能看懂刻度,了解它所表示的度数,才能正确地进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及“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还能在观察温度计的过程中感知温度计的制造原理和测量方法。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是识读温度计的基本技能,本单元后续的学习活动,要以这样的技能作为基础。安排这

8、一活动,作为从“观察温度计”到“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的过渡,减小两个活动之间的难度,也突破了三年级学生对于零下温度的识读容易出错而又必须掌握的难点,能使后续活动得以循序渐进地展开。三、深入单元结构,把握课的定位 修订后的科学教材以综合主题的形式整合形成一个一个的教学单元,加强了单元的整体性。这就需要我们科学老师有一个单元结构意识,从单元角度对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思考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与前后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联系,在每一课的教学中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温度和温度计是单元的起始课,是第一节课,是不是不用联系前面的知识了呢?不是。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温度计也曾用过温度计测量过体温,他们的生活

9、经验和已有知识就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教师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进行本课的教学,才能引起矛盾,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和学习本单元的兴趣。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 ,是本课学习的继续,重点是测量水温的步骤和方法。有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就能理解每一条测量规定的意义,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同时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部分教师在把握教材上没有单元结构意识,不能合理地处理课与课之间的关系,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如:有的教师为了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而赶进度,出现蜻蜓点水式地活动一下就转入下一环节,教学思想仍旧停留在“教教材”上,

10、没有与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建立起联系,也没有充分发挥单元起始课应有的了解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前概念水平、激发学生兴趣等作用;也有的教师将下一节课的测量水温的方法、各种温度计的选择提到了本课来上的,显然没有弄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课与课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还美其名曰:“用教材教” 。这些“教教材”和盲目“用教材教”的做法反映了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不足和单元意识的淡薄。四、深入课题含义,把握课的内涵每一节课都有一个课题,板书课题也是我们每节课必做的事,但是试问自己:真的明白课题的含义吗?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课题,认为它只是象人的名字一样,是这节课的一个符号。其实不然,对课题文字进行分析,弄清其含义,对准确把握

11、教材很有好处。如分析温度和温度计的课题,涉及到了温度、温度计两个方面,“和”字反映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并列关系,必须两者并重,不能偏废。再与教师用书结合起来研读: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三年级学生都有用手触摸、身体感受的经验,一部分学生也已经知道了“温度”这个词,让学生建立温度这个概念并不难。但是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了, “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 ”这样就能确定本课的核心探究活动了。好课的课题含义应该包括“3W” (:今天学什么?为什么学习?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建立“温度”的概念和

12、正确识读“温度计” ,只实现了两个“W”的目标,没有说清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所以,还不能算是一节好课!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在学习“温度”和识读“温度计”的基础上,让学生从高到低读写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发现:0以上,数字越大,温度越高;0以下,数字越大,温度越低,从而把温度计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揭示出温度与数字大小的关系,并在实践中体验这种关系。课上到这一程度,才算是画龙点睛,真正体现课题的含义了,这样的课才能算是一节高水平的课!因此,要上出一节高水平的课,教师平时要多注意对课题的分析和把握。深入把握教材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预设,更好的预设又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当我们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深入把握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时,已经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1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3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