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毕业论文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102051 上传时间:2018-01-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毕业论文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计学毕业论文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计学毕业论文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计学毕业论文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计学毕业论文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计学毕业论文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毕业论文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12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 摘要:本文从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 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分析, 找出造成转移障碍的主要指标,并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出一个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转移障碍 定量分析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规划中着重强调的重中之重。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林毅夫委员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指出,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最重要的是要转移农村劳动力。据新疆调查队调查,当前富农强村的战略仍需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一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需要,其二是提高就业技能的需要,其三是新农村建设高素质人力资

2、源的需要。新疆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发展以及经济全局的健康运行,成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成功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成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发展阶段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含义、重要意义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含义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生产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动态和相对的概念,它随着耕地面积、机械化程度、科学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剩余是相对剩余,即隐性或不充分就业的剩余。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这些劳动力分离出去,不影响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超过农业生产需要的劳

3、动力向其它职业、产业和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暂时性人口迁移。其主要特征是:他们的流动没有割断与土地的联系,只是劳动力与家人的分离,家庭的召唤力是其回归的主要力量;劳动力的流动是当事人及其家人所作的决策,与政府指令性计划无关;其文化教育水平一般比较低,所从事的职业及地位较不稳定,一般进入城市中的传统产业部门,如:餐饮、搬运、建筑、装修等服务行业;劳动力的回流具有周期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其回流的主要时间;另一方面,当劳动力所在的城市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或形势不利时可随时回流。1. 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2 / 12(1) 、 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 农业剩

4、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后,其劳动边际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能提高社会总产出水平。根据社会总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达到均衡配置时,社会总产出达到最大的经济学原理,中国农业中大量存在的绝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和相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大大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 (2) 、 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民劳均可利用农业资源条件得到改善,使得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之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就会得到提高。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大部分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

5、存所需的部分,可被用于农业追加投资。当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以后,农民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可用于农业投资的收入迅速增加,农业的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3) 、 加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可以导致就业竞争加剧、降低非农业的工资支出水平,使得原有非农业部分的工人创造的产出中,工资支出下降,利润份额相应上升。同时,新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非农业创造出一块新增利润。非农业利润的增加,将大大增强农民工的经济实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二、新疆劳动力的基本情况2005 年末,新疆农村人口有 1263.5 万人,农村劳动力 403.92 万人,农村劳

6、动力占农村总人口的 31.97%。农村劳动力中,男性 224.30 万人,占55.53%,女性 179.26 万人,占 44.47%,性别比例相差不大,说明女性劳动力在农村生产劳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由2006 年调查年鉴抽样调查资料可计算,整劳动力占到农村劳动力的 74.56%,男性劳动力占就业劳动力的 53.09%,女性劳动力占 46.91%,表明新疆农村劳动力中大多数处于劳动体能最佳时期,在农村各项生产中起着支撑作用。从文化素质情况看,全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比例占 4.62%,小学程度占 40.09%,初中程度占 45.02%,高中及中专程度占 9.4%,大专及以上程度仅占 0.8

7、7%;在农村劳动力中,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达 46.28%,可以看出,当前新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还是比较低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2005 年末,农村劳动力在各行业的分布情况如下: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就业于第一产业(见表一) 。统计资料显示,2005 年新疆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农村劳动力高达 344.05 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 85.18%,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种植业从业人员有 289.57 万人,占农村第一产业.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的 10.31%,这说明种植业和畜牧业在新疆第一产业中占绝对比重,反映了新疆是农牧业大区的特点。第 3 / 12一产业就业比重比较大的

8、地区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和昌吉回族自治州。南疆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比北疆大,这主要是因为南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需要劳动力数量很大。表 1 新疆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年份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1996 57.16 17.45 25.391997 58.89 14.73 26.381998 56.95 15.60 27.451999 55.53 15.05 29.422000 57.68 13.78 28.542001 56.64 13.45 29.912002 55.86 13.66 30.4820

9、03 55.07 13.27 31.662004 54.17 13.23 32.602005 51.54 15.51 32.95资料来源:2006 年新疆统计年鉴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例很低。统计资料表明,第二产业的比重尽为 15.51%。从地区分布上看,农村中从事第二产业比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疆地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疆农村工业不发达,南疆地区更是落后,农村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高。从 2005 年统计资料来看,当年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为 32.95%,在农村第三产业中,从事交通运输、商贸和餐饮服务业的劳动力数量比较多,这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劳

10、动密集程度较高,从业要求不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偏低,从事这些职业相对容易些。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三产业比重比较大的地区多集中在北疆地区,其中乌鲁木齐市比重最大,农村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 26.33%,这跟乌鲁木齐市是新疆首府,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第三产业比其他地区发达不无关系。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新疆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就业于第一产业,尤其是较多人员从事于种植业,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偏低。一方面,这与新疆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有关。棉花产业是新疆的支柱产业之一,棉花种植多分布于南疆地区,作业简单但需要很多劳动力,二十世纪 90 年代中期国际市场棉价

11、上涨,棉农收入提高,农民愿意留在土地上。新疆工业主要分布于北疆地区的城市,农村工业非常薄弱,乡镇企业规模很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作用非常有限,农村工业不发达导致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迟缓,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力量微弱;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大多数劳动力不得不靠体力进行劳作和生 4 / 12活,被禁锢在了土地上,并且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也使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处在较低层次上。三、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新疆统计局对近几年乡村劳动力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来分析,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在继续增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呈上升趋势。如2002 年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数量约为 57.2 万人,占

12、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14.4%,基本上集中在新疆境内转移;转移到城镇的约有 6.6 万人,转移到非农产业的约有 11 万人。由于新疆耕地相对充足,人均土地拥有量较全国来说比较高,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不是很大。二、三产业发展迟缓和城镇布局分散,也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速度,造成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体转移数量不多,转移速度比较慢。2. 1 转移劳动力结构特征据2006 年新疆调查年鉴数据显示 2005 年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男性劳动力占 53.39%,女性劳动力占 46.61%,男性比例相差不大,说明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男女比例在不断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

13、大多伴随较大范围的地域变化,男性劳动力的转移带动着自己的家属在一定范围内的流动。在实现转移的劳动力中,整劳动力所占比重达到 89.8%,青壮年劳动力比重为 72%。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转移到疆内异地务农,新疆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不高,需要大量体力充沛的劳动力进行劳作,所以整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转移比例要高一些。从转移出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来看,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 39%,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最大,为 46.6%;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比重达 37.3%(见图 1) 。根据统计资料 2002 年新疆实现转移图 1 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情况文 化 程 度 分 析14

14、%47%29%10%小 学初 中高 中 或 中 专大 专 及 以 上是 否 受 过 培 训63%37% 培 训未 培 训 5 / 12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 4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为 14%;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看,2002 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占 38%,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较底。分析对比这两年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可以看出,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容易转移,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相对要慢。2. 2、地域流向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自身素质条件的影响,而且受到客观环境、经济情况的影响,传统文化习惯和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

15、转移选择。近几年来,转移本土化是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出特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在新疆境内就业的比例一直在 90%以上。统计抽样调查结果表明:2005 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几乎全部选择在新疆境内就业,转移到省会就业的比重达 43.9%,转移到县级城市就业的比重为 34.15%。选择在地区级城市就业的比重为 4.88%,选择在直辖市就业的比重为 4.88%,选择在建制镇或其他就业的比重为 12.19%(见图 2) 。图 2 劳动力转移流向转 移 地 区 类 型 分 布 图直 辖 市5%省 会 城 市44%地 区 级 城 市5%县 级 市34%建 制 镇 或 其他12%直 辖 市省 会 城 市地 区 级 城 市县 级 市建 制 镇 或 其 他从以上情况看,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以疆内转移为主,在疆内又以转移到省会城市和县级市为主要特征,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愿意选择在疆外转移的原因主要是: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省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 60%,大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