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表格版,全套,31页)

上传人:v****1 文档编号:270539 上传时间:2017-01-1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表格版,全套,3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4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表格版,全套,3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4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表格版,全套,3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4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表格版,全套,3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4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表格版,全套,3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表格版,全套,3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案(表格版,全套,31页)(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语文公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 ,能够背诵、默写。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作者推敲用词的认真态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推敲诗句用词。教学准备:了解诗人及与诗相关的情况。板书设计:欣赏诗歌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1指名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幻灯片)2导入课题课题 5 古诗词三首 总课时数 2本

2、课教学总目标:,榆,畔,帐”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等词语;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 , 秋思 ;阅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感知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一课时该资料由【语文公社】、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幻灯)3剖题(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江苏镇江)、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3)理解题目的意思。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

3、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 (点击,链接幻灯 5)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 、 “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c. 齐

4、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该资料由【语文公社】“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e. 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f. 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g. 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

5、,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 ,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 “到” “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 。诗人为

6、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该资料由【语文公社】、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3指导品读(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4小结: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

7、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光标引领说)5齐读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板书:知诗人,解诗题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板书:抓字眼,明诗意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板书:入诗境,悟诗情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板书:欣赏诗歌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过渡: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的现代诗人余光中。(1)教师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 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

8、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3)学生自读该资料由【语文公社】,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五、作业1. 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与父母进行交流。作第 1 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秋思 、 长相思 。2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对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比较,体会作者思乡之情。3积累其它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4. 阅读贾岛推敲词句的故事,感受故人斟酌词句的认真态度。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比较上下两阕词,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教学

9、准备:了解诗人及与诗相关的情况。搜集其它表达思乡情感的古诗词。板书设计:长相思【清 】 纳兰性德那畔行千帐灯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此无声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1、复习泊船瓜洲 ,重温思乡情。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该资料由【语文公社】,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

10、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一)学习秋思1、指名朗读古诗。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1)体悟“见”之萧瑟。“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 ,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2)想象“意”之万重。“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

11、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该资料由【语文公社】)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3)品味“开”之内涵“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

12、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 )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3、诵读提炼。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这就是秋思 ,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

13、情。 (学生背诵全诗)(二)学习长相思解诗人(1)你对纳兰性德有哪些了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清代词人,字容若,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康熙年间中进士,任乾清门侍卫,因此战争时也要出征。(2)把这首词读正确,读出词的韵味(指名读全班读)(注意读准“聒”)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该资料由【语文公社】,故园/此无声。会情感(1)长相思这首词和我们上学期所学的忆江南稍有不同,它由两部分组成,你能看出两部分分别是从哪到哪吗?怎么看出来的?有的词只有一段,比如忆江南 、 竹枝词 。有的词有两段,就像我们所学的长相思 ,一般前一段称为“上阕” ,后一段称为“下阕” 。上下

14、阕之间一般会空开两格作为标记。(2)比较读读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你有什么发现?(结构相同,意思相对)(3)再读读整首词,上阕和下阕分别在说什么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上阕:体会到路程的漫长,行军的艰难:“山一程,水一程” (行军的路上跋山涉水。 )朗读体会到出征队伍的庞大:“夜深千帐灯” (真的是“一千个帐篷”?不是,为了说明扎营的帐篷很多很多,也说明军队人数众多。 )朗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将士们向着山海关外行进。 (出关,抵抗外敌)(4)抓意象,山水风雪行。说说“山一程,水一程” 、 “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 (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 、 “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 、 “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该资料由【语文公社】(5)下阕:A. 作者“身体”行进在出征的路上,那么他的“心”呢?(思念着家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聒碎乡心梦不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被这风雪声吵扰了,怎么也无法入睡。帐外是怎样的天气?(一晚上北风呼啸,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作者睡不着仅仅是因为这风雪声吗?(更因为思念着家乡,安静的氛围更显出了风雪声的聒耳)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