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改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27051918 上传时间:2018-01-06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改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改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改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改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改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改(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安全哲学-历史学角度,人类对安全问题的认识阶段,原始管理阶段,也称经验自防阶段传统管理阶段,也称经验管理阶段现代安全管理阶段,也称系统管理阶段,传统管理理论-事故理论,认识论:基本出发点是事故,以事故为研究对象和认识对象,主要是经验论与事后型的安全哲学。逆向思维:从事故后果到原因事件。表 现:头痛医头、就事论事,被动与滞后。,传统管理理论-方法与特征,方法:事故分析(事故-调查-处理-报告)事故规律的研究,事后型管理模式四不放过原则(原因,当事人,责任人,措施)特征:建立在事故统计学致因理论研究;事后整改对策;事故赔偿机制与事故保险制度等。,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发展

2、,细分成两大阶段20世纪50-80年代,发展了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安全科学原理正在不断的发展。,危险分析与风险控制理论,认识论:以危险和隐患为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对事故因果性的认识,及对危险和隐患事件链的确认。建立了事件链的概念,有了事故系统的超前意识流和动态认识论。确立了人、机、环和管理缺陷等综合要素。主张工程技术硬手段与教育,管理软手段的综合措施,提出超前防范和预防评价的概念和思路。,事故系统要素4M,人Men:人的不安全行为;机Machine:机的不安全状态;环Medium:环境不良;管理Management:管理欠缺。,事故隐患Hidden Peril,现代安

3、全科学原理,认识论:以安全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人-物-能量-信息的安全系统要素体系提出系统(组织)自己的思路,确立了系统本质安全的目标。通过安全系统论,安全控制论,安全信息论,安全文化等科学理论,安全系统要素,现代安全科学原理,具体表现:人的本质安全化:不但要解决人的知识、技能、意识素质,还要从人的观念、伦理、情感、态度、认知、品德等人文素质入手,从而提出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物和环境的本质安全:采取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推广自适应、自控制与闭锁的安全技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思想,变纵向单因素管理-为横向综合管理变事故管理-为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管理的对象-为管理的动力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

4、只顾经济效益的商业管理-为效益、环境、安全、健康的综合经营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管理-为主动、本质、超前管理变外迫型目标-内激型目标,最本质的转变,事后行为或被动行为(Re-active):事故发生的处理、调查及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调查-报告-处理。事前行为或主动行为(Pro-active):确定哪些部分的活动是有危害性的,对危害管理分为四个步骤:识别-评估-控制-恢复功能各不相同,但二者不能偏废。,3.6 事件 incident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注:其结果未产生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事件在英文中还可称为“near-miss”。英文中,术语“incident”包含“near-

5、misses”。 3.1 事故 accident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它损失 的意外情况。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及处理规定1987年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卫生部颁发的职业病诊断管理办法,相关术语和定义,金字塔理论,千万次的隐患,海因里希事故法则海因希里 Heinrich20世纪50年代统计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48334件轻伤事故 1666件死亡重伤事故,事故系统要素4M,人Men:人的不安全行为;机Machine:机的不安全状态;环Medium:环境不良;管理Management:管理欠缺。,事故隐患Hidden Peril,危险源/危险源辨识

6、,3.4 危险源 hazard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3.5 危险源辨识 hazard identification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按导致事故、危害直接原因进行分类:1. 物理性2. 化学性3. 生物性4. 心理与主观性5. 生理性6. 行为性7. 其他,风险/风险评价,3.14 风险 risk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的组合。 R=C*S 可能性:是指导致事故发生的难易程度严重性:是指事故发生后能够组织带来多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其中任何一个不存在,则认为这种危险不存在。 3.15 风险评价 ri

7、sk assessment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物质。,生产场所、贮存区重大危险源,表1 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26种)表2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34种)表3 活性化学物质名称及临界量(21种)表4 有毒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61种),能量转移理论,1961年吉布森(Gibson)和哈登(Hadden)能量转移理论认为:正常情况下能量和危险物质是在有效的屏蔽中做有序的流动,事故是由于能量和危险物质

8、的无控制释放和转移造成了人员、设备和环境的破坏。,能量转移理论与危险源和风险定义,第一类危险源举例,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如工作中发电机、变压器,油罐等。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如电梯、绞手架、飞机等。能量载体,如带电的导体、行驶中的车辆等。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等。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等。危险物质,如各种有毒、有害、可燃易爆物质等。生产、加工、贮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如带电体、高温物体等。,能量转移理论-防止能量转移的方法,

9、能源代替: 电力替代、燃料替代、无危险试剂;限制能量:转动速度,用低电压设备,防止蓄积:控制可燃气体浓度、静电接地防止释放:如密封,绝缘,用安全带等;延缓释放:如安全阀,放空、爆破膜,减振;人与能量间增加屏蔽:防火门,防爆墙,防护栏,警示标志,防护镜,耳罩等;能量上增加屏蔽:转动设备防护罩,安装消声器等。,天津市滨海健康安全环境评价所,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即: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包括的五个因素如下多米诺骨牌所示:,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事故链,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

10、原因,隐 患,损失,BHSEI,天津市滨海健康安全环境评价所,扎别塔基斯依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的事故因果模型如右图所示:,能量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天津市滨海健康安全环境评价所,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害的根本原因。为防止事故发生,可通过技术改进来防止能量意外释放,通过教育训练提高职工识别危险的能力,佩戴个体防护用品来避免伤害。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能量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领导者 管理缺欠、控制不力、缺乏知识。员工因素如能力、知识、训练;动机、行为;肉体及精神状态;反应时间;个人兴趣等。设备缺陷、环境因素。,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

11、险。,3.17 可容许风险 tolerable risk,ALARP原则 也叫”二拉平原则”,风险控制与投入关系图,3.16 安全 safety,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注意:1.进入作业场所的任何人安全与健康的保护; 2.不包括职工其他劳动权利和劳动报酬的保护,也不包括一般的卫生保健和伤病医疗工作。 3.作业场所一般说来是组织生产活动的场所。,3.10 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环境因素/环境影响,3.5 环境 environment 组织运行

12、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6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aspect 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注: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3.7 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 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环境绩效相关方,环境绩效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 注:在环境管理体系条件下,可对照组织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指标及其他环境绩效要求对

13、结果进行测量。相关方interested parties 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有关的或受其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传统风险评价,危害和效应管理 (HEMP),风险管理是构成管理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过程包括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天津市滨海健康安全环境评价所,天津市滨海健康安全环境评价所,危害辨识、风险评价是体系运行的动力,在风险管理上构成了一个PDCA循环。如下图所示:,天津市滨海健康安全环境评价所,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基本步骤),危害及危害识别角度,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

14、、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人的不安全行动,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BHSEI,危害辨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中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归纳为13大类,如下表所示。,危害辨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良归纳为4大类,如下表所示。,发生危害的根源

15、及性质,GB/T13861-1992 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物理因素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振动、电磁辐射、运动物、明火、高低温物质、粉尘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等化学因素易燃易爆、自燃、有毒、腐蚀性物质等生物因素有害的动植物、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等生理、心理因素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行为因素指挥错误、操作错误、监护错误等其它,天津市滨海健康安全环境评价所,危险、危害因素的分布:为防止遗漏,一般按平面布局、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公用工程)、作业环境危险几部分,分析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得出系统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分布状况等综合资料。伤害(危害)方式:指对人体造成伤害、对人身健康造成损坏的方式。例如,机械伤害的挤压、咬合、碰撞、剪切等,中毒的靶器官、生理功能异常、生理结构损伤形式(神经紊乱、窒息)。伤害(危害)途径和范围:大部分危险、危害因素是通过与人体直接接触造成伤害。如爆炸是通过冲击波、火焰、飞溅物体在一定空间内造成伤害;毒物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食道等)或一定区域内通过呼吸带的空气作用于人体;噪声是通过一定距离内的空气损伤听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