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045592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字体:大 中 小 2011-08-10 来源: 安定区政府 访问次数: 170定西市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 ,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简称西部意见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 (简称甘肃意见 )出台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 十二五” 时期安定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性蓝图和行动纲领。“十二五 ”时期是安定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纲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2、,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为根本,提出未来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安定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发展目标及主要措施。一、基础和环境安定区辖19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流域面积36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9万亩,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陇海铁路、兰定、平定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天定高速公路、宝兰客运专线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一) “十一五” 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一五” 以来,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区的第一要务,不断解放思想

3、,抢抓机遇,拼搏奋进,扎实苦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过去的五年,是全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最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最明显、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五年。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 末,全区生产总值 32.5亿元,年均增长14.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25:5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19亿元,年均增长33.9%;财政收入3.1亿元,年均增长2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9亿元,年均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元,年均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2696元,年均增

4、长9.9%;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2%,控制在计划指标以内,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达到了“十一五” 预期目标。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水保立区战略,坚持不懈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新造林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1.2%。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新增流域治理面积30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1.9%。累计兴修梯田166万亩,人均达到了4亩以上,通过了水利部“黄土高原地区梯田化县”验收。退耕还林成果不断巩固,后续产业得到全面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基本建立。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兰定、平定高速公路及定陇、定渭公路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建成,兰渝铁路、天定高速公路、宝兰客运专线等项目顺利实施。全区新修、改

5、建农村公路1259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2308公里。引洮工程开工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雨水集蓄利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开发等农田水利工程有序实施,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农网二期改造全面完成,电网体系逐步健全。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顺利实施,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实施旧城区道路改造、背街小巷硬化、城市集中供热、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工程,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建成了兴隆苑、宏通苑等一批住宅小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4产业开发全面提升。马铃薯、畜草、劳务和现代旱作高效农业等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连续召开了十届马铃薯产业发展大会, “定西马铃薯” 被评

6、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全区建成养殖龙头企业30户、养殖小区86个,发展规模养殖户2960户,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5%,跻身全省“养羊大县(区) ”行列。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大力推广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十一五 ”末,全区马铃薯、畜草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6.8亿元和2.9亿元,劳务总收入达到9.8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7.7万吨,创历史新高。 5地方工业稳步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努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招商引资新建企业,深化企业改革,改进企业排污设施,促进了地

7、方工业的稳步发展,特别是以马铃薯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呈现出精深化、集群化、系列化的良好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的转变。 “十一五” 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上缴税金0.26亿元,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和引领作用逐步显现。6商贸流通日趋活跃。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先后建成了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甘肃中部农资化肥配送中心、内官锦屏蔬菜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被列为商务部“双百” 市场工程、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引进了万家和购物广场、飞佳购物中心等商业超市,便民店、专卖店、仓储市场发展迅速,代理、配送、租赁业务逐步兴

8、起。 “十一五”末,全区商业网点达到 7382个,交易市场总数69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5000万元的专业市场10个,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商场10个。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商贸流通企业达到743户,注册资金达到11.3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1万人,营业收入达到3.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8亿元。7民生保障不断加强。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粮款补助等强农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强农惠农资金9.1亿元。城市低保规范运行,人均月补差标准达到125.3元;农村低保全面启动,保障面达到17%。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6.8%;新型

9、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补助标准稳步提高,参合率达到90.4%。农村危旧房改造、城镇廉租住房补贴、农村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军人优抚安置、高龄老人补助等政策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制度启动实施,社会帮扶和救助救济活动广泛开展,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排,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8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5项,有26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2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马铃薯新品种 新大坪选育及示范推广和马铃薯变性淀粉系列产品工艺研究及其中试两项成果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

10、推进, “普九” 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区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9%和99.8%,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99.8%和99.2%。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新建和改扩建校舍18.3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0.2万平方米。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完成重大卫生项目8项,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保持了较低的生育水平。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较快发展,群众体育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项救助救济活动广泛开展,救灾

11、救济能力不断增强。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迈上新台阶。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全面开展,依法治区战略不断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秩序保持良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广大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程度及精神面貌明显改观,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十一五” 期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自然资源匮乏,年降雨量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冰雹、暴洪、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雨养农业的被动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交通、水利、电

12、力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比较薄弱,自身造血功能依然不足,人民生产生活落后的现状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镇化进程缓慢,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是经济总量较小,经济转型的任务仍然繁重。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仅27亿元,在全省市、州所在地县(区)位居第十二位。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民增收的空间小、难度大。工业化基础差、发展缓慢,缺乏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低,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产业类开发项目较少,国家投资多数为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和民间投资主要倾向于房地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2009年为23:24:53,与全省的15:

13、45:40、全国的11:47:41相比,二产占比严重偏低。三是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性科研成果较少,科技的支撑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相对分散,特别是农村教育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健全,文化事业发展投入不足,居民文化素质偏低。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任务比较繁重。四是贫困面较大,实现脱贫致富任务艰巨。贫困人口多、分布广、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多样,全区现有贫困人口5.7万人,文化贫困已经成为制约脱贫的最大障碍。城乡居民收入总体偏低,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有2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五是建设用地指标不足,项目建设用地矛盾比较突出

14、。全区境内高速公路、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建设用地增量较大,由于受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建设用地指标相对紧张,给全区项目建设造成一定影响。六是地方财源比较匮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自给率仅为8%,财政运行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补助, “吃饭财政”是全区财政状况的显著特征,加之政府用于基础建设等重点项目支出逐年增加,赤字和债务包袱沉重,消赤减债任务十分艰巨。(三) “十二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尽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但随着全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十二五 ”期间,安定有着比以往更多、更

15、有利的发展机遇:一是政策优势十分有利。国家出台了甘肃意见和西部意见 ,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这为我们今后争取项目、扩大投资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四抓三支撑” 的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 的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特色产业、设施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改善的扶持力度;市委、市政府“兴农强工、做大城市、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发展思路和“ 在中心带动上抓机遇、在组团发展上求突破、在整体推进上下功夫”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对于全区加快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发展能力,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安定区是定西市

16、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和重要节点,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 之称,属兰州1小时经济圈、兰(兰州) 白(白银)都市圈节点城市和兰(兰州) 西(西宁) 格(格尔木)经济发展规划区的组成部分,境内陇海铁路、宝兰复线穿境而过,310、312国道全线贯通,兰定、平定、天定三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加之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的开工建设,安定对外开放的通道更加畅通,对进一步承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商贸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三是产业优势逐步凸显。经过多年发展,以马铃薯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安定区已成为全国县(区)级最大的马铃薯种植、销售、加工、仓储基地和带动农民增收最多的产区之一。畜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依托丰富的草资源,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是甘肃省重要的“畜草大区” 。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现代旱作高效农业迅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