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在俗红尘的理想之光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7041922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0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在俗红尘的理想之光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燃在俗红尘的理想之光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燃在俗红尘的理想之光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燃在俗红尘的理想之光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燃在俗红尘的理想之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在俗红尘的理想之光(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 的 经 展 的 主 日 都 生 O97 O98 2 游。肌 - 0 。 嬲 包厢里纸醉金迷的生意场景,将一个叫“麦 多多”的文学女青年引人了我们的视线。小 说的故事性很巧妙,表现为“我”、王博、刚 子等人对于麦多多死因的调查。随着调查深 入,他们的青春记忆被一点点地复活了。我 们对麦多多的怀念,不仅是对青春记忆的怀 旧,也是对在当下欲望化的社会,对心灵尊 严的一次救赎。麦多多的生活历经坎坷,从 一个爱好文学的女学生变成了底层妓女。但 她始终无悔,还保持着中学时代对文学的热 烈信仰及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她所耿耿于怀 的那张浣花溪诗报的用稿通知,对编辑 而言,不过是一次意外事故,对大众而言, 不

2、过是可怜的笑料。然而,麦多多却为此付 出了生命的代价。在麦多多身上,凝聚了锦 璐对70年代人的青春记忆及“文学者”的命 运的双重思考。“灰姑娘”既是90年代流行 歌手郑钧的一首歌,有浓厚的90年代记忆特 点,又可看作对“麦多多”一生的总结,也 是对“灰姑娘”当代传奇的反讽性思考。那 个活在过去和诗歌中的麦多多,不会像童话 里的灰姑娘一样等来白马王子,社会给予她 的,只是无情的抛弃和压榨。麦多多死于人 们的冷漠和恶意。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 代,容不下诗歌,更容不下一个生活在“梦幻” 中的麦多多。麦多多善良单纯,却又颓废放纵, 麦多多理想而激情,却又自甘堕落。这是一 个被时代谋杀的女人,却又以清

3、醒的自戕显 现 “优雅”的死亡。她的毁灭是触目惊心 的疼痛,却又被蒙上了黑色幽默的荒诞。时 代在诱惑了麦多多之后,又无情地抛弃了她, 将之流放在了那个尔虞我诈、没有温情的黑 暗现实世界。时代强暴了麦多多,却又让麦 多多无法自拔;时代让麦多多只能以“妓女” 和“诗人”的怪异组合,强行嫁接缝合在她 伤痕累累的身体里,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 和价值死亡的“暗夜之歌”。小说结尾,游戏 人生的王博终于和马拉结婚了,他们朗诵了 麦多多未发表的诗作寒露:“很少有人像 我一样不怕冷地滞留在小镇寂寥的街口 那些机灵的飞鸟那些失魂落魄的花朵早已 撤离现场只有我还在这里执着地等。”一 滴寒露,不怕寒冷,执着地等待,正

4、是麦多 多一生的写照。刚子、王博和“我”,在麦多 多的诗中,再次感受到了纯真,重新迈向了 新的生命前景。这无疑是锦璐在低沉压抑的 悲剧中,给我们留下的一抹靓丽的色彩。 看你一眼有多长可以看作是灰姑娘 的姊妹篇,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比之灰 姑娘又有新的变化。小说依然有第一人称 “我”的叙事视角,不同的是其身份,变成了 一个四十多岁的爱好文学的男律师。小说以 刘铭过杀人案件的调查人手,为我们真实再 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人文学理想的失落 与重聚。小说中文学爱好者,既有平哲这样 的体制内的文学编辑,又有陈以莨这样多年 前成名的诗人,也有律师和商人,更有像老 董这样至死无悔的苦吟派,以及刘铭过这样 默

5、默地热爱文学的小书商。该小说的深刻之 处在于,锦璐清醒地看到了文学过分浸入生 活所导致的悲剧,却同时肯定了这种精神要 求的合法性。锦璐没有在一般意义的知人论 世、道德训诫的层面描述这个人物,而是赋 予了他哲学的深度和人性的可能性。比之麦 多多,老董这个人物少了几分理想色彩,却 似乎更加真实,也更加潦倒。他年轻的时候, 依靠文学欺骗了刘铭过的母亲,并在刘铭过 出生后,抛弃了他们母子。他的诗歌写得不 好,却把诗歌当作了生活,终生过着颠沛流 离、穷途末路的生活,直到生病后被亲生儿 子用被子捂死。这个人物形象,让我想起了 威廉冈特的美的历险中,对那些有着 波西米亚风范的流浪文学者的描述。那是一 群酷爱

6、艺术的唯美狂,却甘心在巴黎的大街 和最下等的小旅馆里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并对此至死不渝。而刘铭过之所以杀死老董, 是出于儿子对父亲的复仇,还是不想让他活 着受罪?小说留下了很大悬念。小说结尾, 刘铭过居然将所有钱财都捐给了陈以莨的文 学组织,而慕林林也怀上了刘铭过的孩子, 坚持等待刘铭过从监狱中被释放。小说似乎 又给我们提供了人性和解的可能。这篇小说 还使用了“故事引故事”的重叠手法,也使 得在当下社会寻找文学理想这一主题得到了 深化。小说先是由刘铭过杀人案,引出刘铭 过的故事和老董的故事,又引出了陈以莨的 故事和平哲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引出叙 事者“我”和律师事务所主任的故事,从而 形成

7、了一个“点线结合”的网状的叙事结构, 共同服务于小说对“文学与生活意义的关系” 的思考。小说的题目也别有深意,“看你一眼 有多长”来自法庭上刘铭过对律师“我”的 注视,而这平凡的目光,饱含着人性的伤痛 和理解,对于文学理想的寂寞坚守。小说结尾, 那些曾经为文学激动过的人们,纷纷在生活 中做反季节的回归。尽管人世沧桑,阅尽千帆, 但文学却让他们洗尽铅华,去除了那些虚荣 和幻想,在一个更为普世性的意义上找到了 生存的价值。 半空也是一篇构思非常“惊险”,但对 人性却有着深度挖掘的小说。锦璐的小说, 总有一种“心理揭秘”式的写法,她仿佛总 能借助案件侦破式的心理冒险,一层层地引 导我们进人人性幽暗复

8、杂的内部,了解人世 的险恶与温暖,在杀机中看到悲悯,在温情 中看到自私。而在奇诡的故事中,我们仿佛 跟随着作者进行了一次风光险峻、峰回路转 的心灵之旅。小说描写了一个父亲人狱而被 世人抛弃的少年徐合,巧遇电台女主持瓦兰 的故事。瓦兰表面上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她坚守着因出车祸而痴呆的丈夫,不离不弃, 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少年徐合在帮助瓦 兰的时候,对她产生了微妙的情感。然而, 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渐渐发觉,瓦兰或许 并不是那么完美,她精心策划了丈夫的车祸, 利用善良的徐合杀死丈夫。当真相暴露之后, 徐合无法接受,他选择在雷雨天气,像纸鸢 一样飞向半空。可以说,锦璐总在隐秘情感 内部找到一条

9、暗夜通道,发现那些平凡生活 中的杀机,又总能用悲悯的心将之置于大的 时代背景中予以考量,从而发现物质化社会 人们情感的危机。补丁则体现了锦璐对 于20世纪80年代历史的处理能力。张招娣、 胡心眉与王阿姨的20世纪8O年代的故事, 被锦璐讲述得绵密细致,充满了原生态历史 的真切却混沌的在场感。很多历史的大事件, 如严打、改革开放,都被融入了三个女人的 这台“悲欢离合的戏”中。张招娣误杀丈夫, 王阿姨被人诱使贩毒,双双在严打期间进了 法场,那件衬衣上被忽略的补丁,仿佛我 们永远也不会完满的人生,透露出了作者 浓浓的悲观与对历史真相的洞察力。 她的其他小说如双人床、美丽嘉 年华、弟弟等,也都写得灵动

10、别致, 新颖生动。由此,我发现,锦璐特别擅长 把握中篇小说的文体。她的很多故事,其 实都可以拉成长篇小说,但她选择了一种 格局相对小,但浓度却很大的中篇的体量 来安置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她的那 些巧妙的故事构思,那些深刻复杂又鲜活 生动的人物,都得益于作家能以一种敏锐 却精准的心理把握世事人心,写出人在不 同的现实情境中的真实反应。这使得她的 那些构思奇诡的故事,总能深人人心,感 人肺腑,又让人身临其境。这些小说中的 故事,不同于简单地讲述故事,她非常讲 究故事的悬念、人物的鲜活、情节的节奏 等,而这些故事又是“独特的那一个”, 它们不仅有普通故事的品质,更在故事中 保持了“巨大的张力”,

11、即通过故事、人物、 情节、语言,彰显出大于故事本身的人类 的“存在意义”,并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获得“超越性”的快感。 进而言之,在我看来,锦璐的小说, 对整个7O后女作家的创作而言,都有着 重要的启示意义。她在70后一代人情感 经验的开掘上,在7O后女作家书写历史 和现实方式的拓宽上,都做出了有益尝试。 目前,批评家们对70年代作家的一个主 要的质疑就是,如何从自身的代际体验出 发,书写出别样的历史感受。而要真正写 出有当下现实感的小说,也离不开历史意 识的树立,而在锦璐的小说中,我们看到, 历史似乎完全是作为一种“在场”被处理 的,也就是说,无论是那些逝去的文学梦, 还是20世纪80年代

12、的杀人案件,历史都 被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人的历史,被呈现在 读者面前。在她的笔下,看不出革命的阴 影,也看不到那种拥抱世俗的表层写作, 历史被作为一种悲观的理想主义的时空存 在物,被内化为作家的一种言说价值尺度, 这在70后女作家中非常有特点。70年代 O99 旁托 慵评 燃行 在时 论 死亡”的描述,不仅具有哀婉的气质,更直指时代的弊病。70年代人的记 忆,主要与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有关,特别是2O世纪90年代。20世纪9O年 代具有着很强的过渡性质,这个年代是世俗之神降临的时代,也是平民神 话的经典灿烂之时代,四大天王的流行歌、唐朝和崔健、郑钧的摇滚、录 像厅里遮遮掩掩的毛片、甲壳虫和杰克逊的录

13、音带,都曾风靡一时。然而, 20世纪9O年代又是“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的时代。中国自从20世纪9O 年代开始,一系列的激进改革措施,“以破带立”,以经济发展的新进化论, 强制性地将人们抛入高速发展的竞争。然而,这种竞争,又不是在良性的 制度环境下发生的。人性的扭曲,环境的恶化,伦理的沦丧,似乎成了“改 革的合理代价”。然而,物质的进步,是否能带来精神自由与人性提升?锦 璐笔下的那些小人物的悲剧,似乎为我们找到了一种另类警示。 也许,锦璐就是一个悲观的人性理想主义者。她对生活和历史的揭示, 总让我们想起那个面冷心热的美国女作家奥康纳。但是,和奥康纳不同, 锦璐的讲述是细密的、热烈的,带有女性的悲

14、悯、理解和人性理想主义的 光芒。说实话,我对当下女性写作并不看好。如今翻看一本杂志,女性作 者居多,而她们的故事,除了偷情出轨,就是家庭变故,小情感,小故事, 小悲欢,小离合,甚至说得恶毒一点:“文坛上飘荡着中产阶级的中年妇女 的暖昧气息。”可是,锦璐等优秀女作家的出现,让我纠正了这一偏见,并 重新审视当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成绩。锦璐的创作量并不大,但成绩非常 可观。她的切入角度很低,却有一个非常高的精神内核,这无疑有巨大的 难度。作为一名媒体人,锦璐对于当下社会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然而, 难能可贵的是,她能超越一般女性写作视域,在表现一代人情感经验及人 类共同的普遍性精神追求方面,展现出独具慧眼的能力及勇敢的社会担当。 广西的秀丽山水,滋养了她的文学才华,也让她生出了一颗悲悯善良、玲 珑剔透的心。她的小说写得真诚感人、凄婉细腻却不乏直入人心的力量, 朴素简省却富有深刻同情,它总在世俗生活的粗鄙诡计之中,显现出高傲 的智慧和决不妥协的倔犟;总在须臾挥洒的轻松玩笑中,透露出最深刻的 绝望和宁静的虚无;总在漫不经心的简单诉说中,渗透入梦幻般的光亮和 色彩。所有诗意的挽留,终将像“温水流过心脏”,闪烁着水晶般的理想主 义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