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材研究论文---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040537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教材研究论文---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理教材研究论文---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理教材研究论文---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理教材研究论文---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理教材研究论文---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教材研究论文---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材研究论文---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摘要】:目前以推动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已在全国普遍展开,人们也早已关注到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向师范教育提出了强有力的挑。如何提高师范生的素质教育是当今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育改革 师范教育 师范生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

2、、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中学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弘扬人的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培育人的健全个性,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为未来做准备 ”的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养育;注重教育的基础性;注重活动和实践;注重培

3、育学生的良好知识结构;注重养成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注重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对教材中所隐含的道德原则、审美情趣、生活态度等的认同;注重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同训练,协调开发学生的左右脑;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了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中华民族全民素质,使现代教育能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党和国家于 2001 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2003 年颁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本文就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下,在校师范生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进行研究。为适应新课程对地理教师

4、提出的要求,在校师范生可以从完善人格素养、构建丰富知识体系、强化教学实践能力、树立先进教师教育理念等四个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一、完善人格素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于提高教师素养的呼声高涨。人文素养对于新课改下教师的专业成长、角色定位以及新课改的落实、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健康人格养成不可忽视。经过文献调查发现,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其人文素养虽然被研究过,但研究不系统、不全面、不完善,大多数针对于师范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多为泛泛而谈,倾向于将人文素养完全包括在科学素养中进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系统的研究,希望能够阐明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内涵,明确理科免费

5、师范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据此得出师范生人文素养优化、提高的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师范生人文素养在理论与实践、新课程性质、理科教师专业发展、社会影响等四个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师范生应对新课程的挑战要实现角色转换,发挥自身重要性,体现个人价值,就必须提高人文素养,将人文素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根据文献调查和实践论证,本文界定了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涵义。其人文素养包括以下内容:具有以科技史为主的广博文化知识,并能够将深厚的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气质、学识和修养,在实践中能够自觉维护职业尊严、价值,把握命运,追求理想,关切人性,最终拥有终极的人文关怀。也就是在本文论述中的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流畅的语言表

6、达能力、优良的个性品质和终极的人文关怀四个方面。为了便于调查师范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将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分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方面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行为则是行动落实。针对 2007 级师范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进行了实践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科师范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无明显的学科差异,仅在涉及到本专业相关人文知识时才略显优势,但整体人文素养偏低,与国家期望、职业需求有一定的距离,主要问题为:一是人文知识贫乏,人文知识的部分内容混淆,对于历史、美学、哲学等的理解较为浅显;二是师范生具有人文精神,但是人文精神中还有

7、困惑、迷茫、消极因素;三是人文行为大多处于个人中心的行为,缺乏集体观念。经过对调查资料整理、分析,得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环境的束缚,包括教育评价体制、用人单位需求、社会大环境的功利性等,造成了师范生主观上的迷茫、困惑、无奈,进而疏于学习、功利性较强,导致免费师范生人文素养较低。针对师范生所存在的令人担忧的较低人文素养状况,提高师范生人文素养,高师院校可做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学习理念、拓宽学习领域;二是浓厚人文氛围,培育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三是完善高师免费师范生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二、构建丰富知识体系一个人随着学习和经验的增加,会自然形成一套建立在以往的知识积累之上的思维

8、方式。遇到的问题会被这套思维方式过滤或拷问,新的知识或信息不再孤立,而是被迅速地纳入原有的知识贮备并在其中融会贯通,与之成为一体。于是,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得以形成,逐步扩大。知识体系越大,越容易将新的知识或信息融入其中。当今社会的知识会不断更新,并且速度会越来越快,正是知识快速折旧的时代。作为新课程下的开放性的课堂,教科书上所提供的知识性内容从表面上看很有限,甚至有些素材或是综合实践并不适合当地学生的学习,这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极大的空间,给了教师极大的弹性。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综合性知识,很难引导和有效组织学生开发和丰富课程,难以完成动态的发展的创造性过程。所以,鉴于教师即“教材”这一点来说,教师

9、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教师必须树立通过多途径学习的观念,并付之实践。如通过自学、参加培训、请教同行等途径,尽快熟悉自己专业外的学科知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新的教学方法等;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观摩、阅读教辅材料、反思等途径来丰富教学实践性知识;通过网上查阅、阅读报刊杂志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三、强化教学实践能力(一)加强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哲学思考实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人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发展自身个性、实现个人价值和促进

10、自身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改造,而是以受教育者自身为活动对象,通过双向对象化的过程,以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二) 教学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1.知识结构。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实用性知识。首先是拥有“教什么的知识 ”,即关于“教育内容”的知识;其次是拥有“ 如何教的知识” ,即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方法。2.教学工作技能。教学语言技能:包括口头表达技能、体态语的使用;教学演示和讲解技能:包括讲授及交流技巧、板书技能以及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组织教学技能:包括备课技能、教学设计能力、反馈强化技能等;驾驭课堂能力和过程

11、监控能力等。3.班主任工作技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开发和激励学生;培养良好的班级体;作好班主任的总结、计划;作好学生的操行评定;认真细致的家庭、社会教育,作好个别教育等。4.教育科研能力。包括常用问题书面表达技能;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学术论文著作;把握新课标、驾驭新教 材的技能。 5.教育评价能力。包括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其他教师的教育行为并提供建议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教育决策、行为、能力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四、树立先进教师教育理念通过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理论学习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逐步培养他们敬业精神,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及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同时组织学生阅读学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如教师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九年义务教育法 ,从而达到动力、认知、技能的定向。热爱教育事业、忠诚教育事业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要成为合格教师就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所持的教育观念怎样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间接影响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合格教师要树立尊重爱护学生,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树立任何学生都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都可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的学生观。参考文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