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等防治稻飞虱田间应用试验报告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038443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等防治稻飞虱田间应用试验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等防治稻飞虱田间应用试验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等防治稻飞虱田间应用试验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等防治稻飞虱田间应用试验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等防治稻飞虱田间应用试验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等防治稻飞虱田间应用试验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等防治稻飞虱田间应用试验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等防治稻飞虱田间应用试验报告1 试验目的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是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新型杀虫剂,为了探明其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和田间应用技术,为其推广和使用提供全面可靠的资料,特开展本试验。2 试验条件2.1 试验对象、作物及其品种试验对象为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 。试验作物水稻,品种为泸香 8258。2.2 环境条件试验田在思南县塘头镇坚强村机场坝(病虫观测圃内) ,为常年稻飞虱发生较重的区域。海拔 397m,土质为黄泥壤土,肥力中等。水稻为宽窄行移栽,各小区水稻长势良好,且生长整齐、栽培管理条件一致。3 试验设计和安排3.1 试验药剂1%吡

2、蚜酮缓释颗粒剂,贵州大学教育部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研发。 3.2 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农药登记证号为 PD20130614。 3.3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表 1 供试药剂试验设计处理代号 药剂 施药量(制剂量) 施药量(有效成份)A1 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 500g/666.7m2 75g/hm2A2 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 1000g/666.7m2 150g/hm2 A3 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 2000g/666.7m2 300g/hm2 A4 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 3000g/666.7m2 450g/hm2 B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

3、5g/666.7m2 93.75g/hm2 CK 空白对照 / /3.4 小区安排试验药剂 4 个处理,对照药剂 1 个处理,设不施药为空白对照,共设 6 个处理,3 次重复,共 18 个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水稻移栽前筑梗(塑料薄膜隔离)做小区,防止互相干扰,小区面积 24 m2,小区四周设保护行。试验水稻于 5 月 31 日移栽,各小区移栽密度一致、丛数相同。4 施药时期与方法4.1 施药时期第一次施药防治白背飞虱时间: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 4 个处理在水稻移栽本田后 7 天即 6 月 7 日施药;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水稻移栽后15 天即 6 月 15 日施药。第二次施药防

4、治褐飞虱时间: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 4 个处理在 8 月 1 日施药;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褐飞虱防治适期施药即 8 月 16 日施药。其他病虫害防治按常规进行。 4.2 施药方法试验药剂:第一次施药:4 个处理随第一次追肥撒施,撒施时保持 2-4cm水层;第二次施药:4 个处理采用毒土撒施,保持 2-4cm 水层。对照药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亩兑水 60kg,利用常规手动喷雾器喷雾。5 试验调查5.1 气象资料第一次施药:施药当天 6 月 7 日为阴天,日平均气温 23.3,降雨量0.1mm;6 月 15 日为晴天,日平均气温 25.8。第二次施药:施药当天 8 月 1 日为

5、晴天,日平均气温 31.2;8 月 16 日阴转多云,日平均气温 28.3。5.2 安全性观察施药后,对试验小区水稻植株进行观察。5.3 防效调查5.3.1 调查时期:第一次施药:对照药剂施药前分别调查各处理区虫口基数作为药前虫量,在对照药剂施用后 3 天、7 天、14 天、21 天时调查白背飞虱残存虫量和天敌。第二次施药:对照药剂施药前分别调查各处理区虫口基数作为药前虫量,在对照药剂施用后 3 天、7 天、14 天、21 天时调查褐飞虱残存虫量和天敌。5.3.2 调查方法:各处理每小区采用对角线 5 点取样,每点查 5 丛,每小区查 25 丛。使用盆拍法调查,调查稻飞虱种类、成虫、若虫及天敌

6、数量。调查结果分别见附表 1 和附表 2。5.3.3 防效计算方法:防治效果(%)=1-(对照区药前虫口处理区药后虫口)/(对照区药后虫口处理区药前虫口)100。5.4 经济性状调查及小区产量5.4.1 经济性状调查时期:水稻成熟时收获前调查水稻经济性状考查。5.4.2 经济性状调查内容和方法:每处理调查 10 丛以上,调查每丛有效穗数和株高;随机抽取 2 丛,测量穗长,数穗穗粒数和实粒数,烘干或晒干后称千粒重,计算结实率和理论产量。5.4.3 计算公式:水稻结实率(%)=平均每穗实粒数平均每穗总粒数100水稻亩丛数=666.7(行距株距)或 666.7m2丛数/m 2水稻理论产量(kg/66

7、7m 2)=(亩丛数平均每丛有效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千数重1000)10005.4.4 水稻小区产量调查水稻成熟时,实收小区产量,折干率按 85%计算。小区产量=小区出田产量856 结果与分析6.1 安全性施药后 3 天、7 天、14 天、21 天对水稻植株进行观察,其生长正常,与空白对照无明显差异,无药害现象产生。6.2 防治效果分析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对水稻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见表 2 和表3。表 2 处理药剂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第一次施药)防治效果(%)处理代号药后 3 天 药后 7 天 药后 14 天 药后 21 天A1 68.01Bc 81.98Bb 82.09Bb 7

8、2.72AbA2 71.22ABbc 82.12 Bb 83.24ABb 77.39AabA3 72.50ABab 84.17 Bb 83.35ABb 77.85AabA4 74.81Aa 88.94Aa 87.51Aa 79.13AaB 71.57ABab 87.80Aa 81.55Bb 58.29BcCK - - - -从表 2 可看出:第一次施药后 3 天,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每 667m2用量500g、1000g、2000g 对白背飞虱的防效之间无极显著性差异,但 500g 与1000g、2000g 及 3000g 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除了 500g 剂量外,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各处

9、理与对照药剂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之间均无极显著性差异和显著性差异。第一次施药后 7 天,各处理药剂防效均达 80%以上,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500g、1000g、2000g 用量之间均无显著性及极显著性差异,但均分别与 3000g用量和对照药剂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次施药后 14 天,各处理药剂防效有所下降,但都稳定在 80%以上。除500g 用量外,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各剂量间无极显著性差异,以每 667m2用量3000g 防效最高,与其他剂量和对照药剂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一次施药后 21 天,各处理防效均下降,但 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各剂量防效均保持在 70%以上,各剂量间无极显著差异,10

10、00g、2000g、3000g 之间同时无显著性差异。试验药剂各剂量与对照药剂防效均存在极显著及显著性差异。从表 3 可以看出:第二次施药后 3 天,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用量 500g 与1000g 防治褐飞虱效果之间无差异,但与 2000g、3000g 剂量及对照药剂间存在明显差异。表 3 处理药剂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第二次施药)防治效果(%)处理代号药后 3 天 药后 7 天 药后 14 天 药后 21 天A1 65.25Cc 81.99Cc 81.80Ab 75.84BbA2 67.45Cc 83.81BCc 83.56Aa 80.68AaA3 71.93Bb 86.27ABb 85

11、.16Aa 80.58AaA4 75.16ABb 88.61Aa 85.32Aa 82.35AaB 75.72Aa 88.76Aa 82.80Aab 66.86CcCK - - - -第二次施药后 7 天,各处理防效均达 80%以上。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用量500g、1000g 与用量 2000g、3000g 及对照药剂防效存在显著性差异。3000g 用量与对照药剂效果相当。第二次施药后 14 天,各处理之间防效均无极显著性差异。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用量 1000g、2000g、3000g 及对照药剂之间防效无差异。第二次施药后 21 天,试验药剂各处理间防效基本稳定在 80%以上,其中100

12、0g、2000g、3000g 用量之间无差异,但均与对照药剂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防效均存在明显差异。6.3 结论试验结果表明,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和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均有一定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缓释颗粒剂的持续作用效果可达 20 天以上,而可湿性粉剂只有 15 天左右。每 667m2施用 1%吡蚜酮缓释颗粒剂 1000g,随追肥撒施或采用毒土撒施法,施药时保持 2-4cm 水层,可基本控制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危害,并具有明显的持续控制作用。附表 1 第一次施药防治白背飞虱田间调查统计表对照药剂施药后虫量(头) 处理代号 重复对照药剂施药前虫量6 月 14 日 施药 3 天6 月 1

13、7 日施药 3 天6 月 17 日 218 72 218 72 218 241 75 241 75 241A1 232 81 232 81 232 282 83 282 83 282 268 80 268 80 268A2 261 78 261 78 261 267 76 267 76 267 255 71 255 71 255A3 270 78 270 78 270 264 70 264 70 264 273 73 273 73 273A4 250 62 250 62 250 215 60 215 60 215 242 75 242 75 242B 236 69 236 69 236 252

14、 256 252 256 252 247 261 247 261 247CK 263 270 263 270 263附表 2 第二次施药防治褐飞虱田间调查统计表对照药剂施药后虫量(头)处理代号 重复对照药剂施药前虫量(8 月 15 日)施药 3 天(8 月 18 日)施药 7 天(8 月 22 日)施药 14 天(8 月 29 日) 施药 21 天(9 月 5 日) 296 101 54 52 65 311 110 56 57 68A1 305 108 53 52 64 288 99 51 52 54 298 97 47 46 49A2 306 96 45 44 51 308 84 41 45 52 304 89 42 46 52A3 298 84 41 40 54 310 79 34 47 48 300 74 36 42 46A4 302 75 33 41 50 306 71 34 52 87 299 76 32 50 92B 300 74 35 49 89 312 315 310 306 282 315 318 309 301 275CK 310 310 311 302 2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