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乡土文化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029286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川乡土文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淄川乡土文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淄川乡土文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淄川乡土文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淄川乡土文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淄川乡土文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川乡土文化研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贝 丘 山 散 记高素继 韩其芳古代般阳地区处今淄博向斜地形中部,地层属华北型,地势由南而北逐降,自东南西北,出露地层由老到新。其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分为褶皱、压性结构、扭性结构、张性结构等构造形式。贝丘山之构造属张性结构断层。石性为疏石。贝丘山(今王母山),“一名邱山。县东北十五里,或云高齐以贝丘名县,盖取诸此”。(清本淄川县志)。此山主峰处今赵瓦、杨寨村东的孝妇河东岸,山体南北长有十公里,东西偏狭,南高北缓,为一冈岭,主峰高约 150 米。清末邑人高徽庆先生有诗王母山曰:“四面青山接碧天,杂花野树结良缘。仁人偏爱包藏大,莫将精光冲斗寒。”此尚“青山” 、“碧天” 、“杂花野树”,三国之时的高

2、齐朝时代,当更青苍浑朴、天然毓秀,故在南北朝南北混战不断、更朝换代频繁之时,于公元 420 年,刘裕灭晋称帝,遂重命天下郡县,元嘉五年(公元 428 年),便改原属齐郡之般阳县为贝丘县。自此,贝丘县名始且一直沿用了 170 年,至隋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 年)才再改贝丘为淄川,衍今而未变,但却令小小的贝丘传之千载,与高山大川齐名称胜,也算吾邑一脉父亲山。贝丘山上的“石鼓”在贝丘山的北段一高岗上,早年有一用本山石支起的“石鼓”,其形状如是:三块不规则的巨石,成三角形立于地面,其上放有一更大近于椭园形的石头,其顶部稍凸近平。据 1938 年一加拿大人、称明义士者(原名是孟席斯詹姆斯梅隆)考证记载

3、:“石棚是由三个石柱,上盖顶石筑成,顶石又叫天井石,长 1.8 公尺,宽1.16 公尺,厚 88 公分,柱高 70 公分,自地面至顶石上面 1.80 公尺。石棚在当地又名石鼓。”又据本文作者之一的高素继先生,于 1957年来山上开石头时,看到的石鼓模样并无改变石鼓肇造于何年何月?何人何工?作何而造?都无人知晓了。据山海经载:“鼓”为一神名,为钟山山神之子:人面,兽身,后曾谋杀天神,被洗戳,它又变作一神鸟,鸣叫像鸿鸽,只要它一出现,便会发生大灾荒。再后,天帝知其能造灾,也就能祛灾,故罚它祛邪除灾之责,时时鸣叫,令人间视听,永远消灾平安。1957 年春,杨寨村有 17 名解放军战士从部队复员回乡。

4、此时,刚农业合作化不久,杨寨的合作社叫“红旗高级社”,合作社积极发展生产,组织社员大搞工副业,五月,有十名复员军人在高素继的带领下,参加副业队,负责从王母山上采石,供给五 O 一厂作建筑用石。社里按石方数给社员记工分,每立方石头记工 10 分。当时,采石条件差,人工打炮眼,土制炸药炸山取石,为便捷省劲,大家就决定把“石鼓”炸碎作石料。当时,无人知悉“石鼓”的历史价值,只要省力挣工分就行。1957 年初夏,他们在石鼓的上顶一平整处,打上炮眼,装上炸药,“咕咚”一声巨响,石鼓便随巨响崩裂、倒坍,成了一大堆乱石。据亲历者讲,整个石鼓约计有六七方料石,都拉给五 O 一厂垒了石墙这就是“石鼓 ”的去向。

5、历史文物被“历史”结果了,幸亏那个加拿大人有心,才留下那帧纸上石鼓,让我们永远的惋惜着,遐想着。王母山上的“王母娘娘庙”在贝丘山的南段最高处,不知何年建了一座王母娘娘庙,应该也是在建了此庙后,贝丘山才改叫了王母山。王母娘娘庙不大,只有座北朝南的正殿三间,正殿东侧有两小间东屋,正南方较平坦,便建筑着一个戏台,供庙会时唱戏、祀神。紧靠东屋的北山墙下,山石缝中有一股清泉涌出,汩汩不歇,清清可人,山顶流碧,成庙中一景。庙院中松柏数株,石碑几通,述说着庙的历史。正殿虽不大,但其建筑特殊,拱顶有梁无杈手,起拱式屋面,券拱结合,片石、青瓦复盖,木制门窗,倒也结结实实。殿中墙上有画,是王母娘娘的神灵故事,虽花

6、花绿绿,有神像端坐,却很庄严肃穆。庙中的神像,正中是仪态慈善的王母娘娘,站立两侧的是十二尊天仙神女,个个光丽天姿,蓬发华胜,楚楚打动善男信女们的隐恻之心。因了王母娘娘庙,便有了庙会。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九月九是王母山庙会。届时,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老老少少,便来看戏、买卖、趁热闹。山会上有卖吃卖玩的,有请来戏班唱戏的,有自来赶会说书的,玩杂耍的,还有遥远的塞北拉骆驼来凑热闹的,真是应有尽有,热闹非凡。王母娘娘亦古人传说的神仙中之西王母。西王母是“天上天下,五界十万女子之登仙者,得道者,咸所隶也” ,与一男神东王公共管“养育天地,陶钧万物” ,特别其住处种有使人长生不老的蟠桃,掌管着长生不死之药,

7、这就特令人至尊至敬了山上修寺庙,庙里供神像,像在神灵在,祐护一方生灵平安。王母山上的王母娘娘庙早已庙去神逝,但这方山川仍蓬蓬勃勃,更生辉煌。近年,王母山四周的乡民,在原王母殿上又盖屋三间,供起了新王母,呵护此山此民福寿平安。王母山下“千松岭”王母山是“青山接碧天”,古庙伴石鼓,山上流清泉,山下淌孝水,名山沃土,稼穯无际,确是风水宝地。明朝万历间,一代名臣王象乾,文武兼备,极精堪舆学问。早年,他因有女嫁于山下的月庄高家,便官暇探亲,常来王母山游玩。山之钟秀,水之沧浪,庙之神灵,鼓之天然,使他看出这方山川“气 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葬之者可令后人福禄祯祥。王象乾遂言之于家人、亲戚:他死后就葬在临水

8、靠山的王母山西坡上,并说他死后葬埋之日,王母山上会现“干鱼上树,活鱼打鼓”的奇观。世人对王大司马的话半信半疑,不置可否,拭目以待。王母山下的月庄高家,是王象乾的亲家,自然相信其言,因近山的月庄、杨家寨、殷家庄、赵瓦庄和凤凰庄等五个庄称“联五庄”,各村都住有高氏人家,他们便联合在王象乾指定地方封山育林,广种松柏,后来,形成一道苍翠蜿蜒的巨龙般青嶂,故称为“千松岭”。却说若干年后,明兵部尚书王象乾八十三岁还挂帅亲征,年高体衰,国是操劳,终一病不起。皇上赐祭葬,其家人按其早年夙愿,便把他安葬在了王母山坡的千松岭上。果然,这天前来看景的人山人海,也凑巧,这天又正是淄川西关大集,又赶集又观景,满山坡都是

9、人。人们翅首观望,紧等慢等,把手中买的东西干脆挂在千松岭的树上,坐在地上等着。正等着时,只见送葬的人抬着三套棺椁浩浩荡荡而来,人们都站起来,挤在路两旁,争相看哪是真棺椁,看送葬人百相,吁噫声不断,奇窍心倍生。可看了老半天,也没看到什么“干鱼上树,活鱼打鼓”,有的就说是骗人,胡弄人来给丧葬助势。当人们很无奈时,从王母娘娘庙中走出一和尚,不慌不忙地说:“你们看!干鱼上树了!” 大家自顾相看,可不就是自己买的鱼挂在树上。正看着工夫,有几只水鸟叼着刚从河里啄到的红鲤飞过头顶,那鱼还扑拉尾巴呢。鸟儿飞上山头,一下落在了石鼓上,便又缓口去吃鱼,鱼得松口,便活蹦乱跳起来,和尚又叫道:“快看!活鱼打鼓!”人们

10、看着,啧摸着,啧啧称奇,真应了王尚书当年的话:“干鱼上树,活鱼打鼓”。至今,王母山周围的民众,还念念不忘这愈说愈奇的古老故事。王象乾的坟墓在今密封件厂与粉末冶金厂之间,因是谕葬,墓形高大壮观,墓南北各有高大碑楼,墓道两列石人、石虎、石羊等,文化大革命时被掘开,二穴,无贵重葬物。王母山战斗1947 年秋,国民党 73 军占领淄川城,当时称其为“国军”。为防不测,国军派一个连驻在王母山上当年日本人建的“炮楼”里,为防止共产党游击队的袭击,立即修筑防御工事,从邻近村抽调人力为其建碉堡,挖战壕,埋梅花桩,加鹿柴,每个村的村公所按每户土地多少调用人力,名曰“出伕”,并向邻近村庄派出所搜索部队(实为侦察兵

11、)。此时月庄村驻进了一个搜索排,主要任务是维护王母山一带的安全。这一消息很快通过内线(地下党)就把情报送给了蟠龙区共产党领导的武工队。搜索排武器精良,配有轻重机枪和小炮。武工队根据情况分析了敌情,经充分研究,决定打掉这个搜索排,缴获其先进武器。武工队为了打好这场小规模战斗,要速战速决。为此,在某天佛晓前,从蟠龙山根据地来的武工队进入王母山隐蔽埋伏。早晨,当搜索排巡逻到王母山脚下时,武工队便集中火力向敌人开火射击,并迂回包围起来。搜索排利用其先进武器进行反击,双方在王母山上展开了激烈战斗。国民党第八区驻在杨寨村的区中队,和宝塔镇驻赵瓦村的自卫团,从村里利用张博铁路作掩护,向王母山出击支援搜索排。

12、战斗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武工队担心驻淄川、张店的国军前来支援,武工队便撤出了战斗,返回了东山里。战斗结束后,驻月庄的搜索排虽然没有被歼灭,但死伤 10 余人,计有国民党兵 4 人,把死者埋在了月庄村西北角的义田里(当地人叫“花墓田”)。王母山战斗虽不是什么大的战斗,但是在当时的杨寨地区影响很大,起到了震慑敌人、长人民威风的作用,搜索排从此行动十分小心,不敢轻易行动。笔者时年 14 岁,从听到枪响便跑到村东的围墙上看热闹,至今记忆尤新。乡园忆旧录中的窎桥王氏王培荀,字景叔,号雪峤,淄川窎桥庄人,生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 1783年),卒于咸丰九年(公元 1859 年)。自幼攻读古文诗词,终生不辍。十

13、九岁入泮,道光元年(公元 1821 年)三十九岁,才以乡试恩科成举人。后十四年,曾六上春闱而不第,设馆山东蒲台、长山等地。直到道光十五年(公元 1835 年)五十一岁,会试落榜,才逢朝廷六年一度的挑场,以孝廉方正获大挑一等,以县令分发四川的丰都、荣昌、新津、兴文、荣县等县为官。王培荀为官地域皆穷乡僻壤,政务少,闲暇多,加之为政不尚烦苛,专用文学以泽吏治,还有天赋过人,这给了他一个得天独厚的创作机会,有精力专心著书立说。其著作有管见举隅、学庸集说、乡园忆旧录、听雨楼随笔、寓蜀草、雪峤外集、秋海棠唱和集、雪峤日记、王氏家传等十一种,在窎桥王氏家族中,官虽不大,但他是读书最多,著书最多,藏书最多,对

14、后辈影响最大的人物。乡园忆旧录一书,山东师范大学严薇青教授在其序言中称,“于我鲁山川风物、名贤耆旧以及诗文掌故,凡所记忆,悉笔于书,而文辞雅驯,颇有可观。”蒲泽先生呕心沥血,耗十年功夫,校点刊行。本书对山东,尤以淄博地区,了解明清时期人文地理,提供了不少依据,作为明清时期淄博籍士林一员,王培荀的贡献可谓大矣。王培荀为官时期,窎桥王氏已经趋于没落,虽还是个大家族,但为官者少,封赠者多,不能同日而语,王培荀当然是佼佼者了。他对王氏家族的名人逸士了如指掌,在乡园忆旧录中提到的就有十三人之多。今己物转星移,时过境迁,略举几人以飨读者。宁波知府王崇义王崇义,嘉靖十年(公元 1531 年)中举人,十七年(

15、公元 1538 年),二十八岁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嘉靖二十年(公元 1541 年),宫廷发生宫嫔事件,震惊朝野。皇帝大怒,欲灭九族。一时宫中气氛骤紧,人心惶惶,朝中要员纷纷避嫌,独时任刑部主事的王崇义,直言上谏。认为宫嫔之变,为内廷猝发,外人不知,请力释。中丞毛伯温有同感,两人合疏冒死力争,终得免。除杨金英等十三人被杀外,救活七十余人。此宫嫔案是直接杀嘉靖皇帝的大案,干系重大。王崇义仗义执言,舍命上疏,感动了中丞毛伯温,两人合疏,上悟,收回成命,事件方得平息。反之,嘉靖帝死里逃生,要是不准奏,王崇义难以避嫌,必遭厄难。王崇义为主持正义,捍卫大明律令,走了一步险棋。不久按绩升为宁波府知府。宁波是

16、很多高官要员和富豪的家乡,历任知府难以胜任,王崇义到职后,不受请托,不畏强暴,抑豪除恶,按律办事。其刚正不阿的正义行为得到上司的认可,当地老百姓的称赞。因积劳成疾,又被大湿所致,在职月余即请退回籍,百姓官吏夹道欢送。左都御史屠侨明明知道他家乡的问题,他自己都不能解决,偏叫王崇义去处理,岂不是把王崇义往火坑里推,恐怕这是王崇义去四明月余就请退的原因吧!王崇义回籍后,上司曾四次推荐他再仕,均被婉言谢绝。王崇义真正做官没几年,积多年之心血,虽为窎桥王家开了个好头,被誉为名臣,又载入乡贤祠,但为人正直,官轻势微,仕途颇险。兄弟俩同榜中举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 1558 年)王君赏、王晓同榜取得举人头衔,轰动一时,传为佳话,成为激励后人登科而仕的榜样,开了王氏文化之先河,两人是如何成为举人的呢?王君赏为窎桥王氏五世纯之孙,王晓为五世逵之孙,两人为从叔兄弟。由于王崇义在通往仕途的道路上开了个好头,其后人益发努力学习,争妍斗艳,竟相媲美,在王氏大家庭子弟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技术指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