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7028472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案例(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且思 且行“留守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及对策【背景】郭巨中学地处繁华的“灯具之乡”郭巨,近年来,随着灯具事业的不断发展,有不少家长外出经商,随之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因为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未成年子女被留守在家生活,其中有大量的少年因父母离开而被寄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远亲近邻,有的甚至独守门户,成为了所谓的“留守儿童”,而这样的现象也几乎成为了每个农村学校都面临的问题, 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 很多孩子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 学习上的后进生, 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初中学习阶段,是广大青少年人生的关键时期,若学生的教育、情感、心理等问题未得到及时

2、地解决,给青少年的一生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近几年以来,农村“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本文将以班级个别学生为案例,对“留守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对策,希望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有所帮助。【案例】胡某,男,14 岁,郭巨中学初一(1)班新生。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特别会与周围同学讲话,甚至与老师唱反调,并以此为荣。凡事不肯吃亏,爱出风头,虚荣心较强。一日,学校为建立“留守学生”档案,需要在校的“留守学生”完成一份调查问卷,正当胡某完成调查问卷时,邻坐张某的一句话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你是留守儿童哦!”,张某这样一句话竟使得俩人在教

3、室内动起手来,俩人的桌子椅子都翻到在地,经多名同学劝阻,两人才停下手来。事后,经同学们反映,是胡某先动的手,原因就在于胡某的那句“你是留守儿童”,一句虽是事实,略微不带善意的话竟对胡某产生了这样巨大的心理作用,冲动之下竟打起同学,这样的事情也直接地反映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确实有亚健康表现。父母外出打工,使他们被迫成为“留守儿童”这一事实在他们的心里已形成了阴影。【分析】据 2006 年 10 月湖北师范学院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研究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孩子”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孩子;而单亲外出的留守孩子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胡某会做出那样

4、的举动是其自卑心理或者说是其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在胡某的心里,“留守儿童”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是一群受同学、老师、甚至是社会鄙视的人群。在他的内心深处,“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词汇已经使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因此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他才会有如此强烈的表现欲,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他这种自备心理的背后,是多种原因造成了他现在这样的心理状况。首先,最为明显的必然是亲情的缺失。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渺茫,有的孩子甚至数年见不到父母。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爸爸妈妈对许多留守儿童而言,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个称谓。记忆中父母的音容消逝殆尽,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

5、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碍。其次,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疼爱有加,但教育不足,亲戚朋友由于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更是无法严格教育孩子。留守孩子大多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与亲戚朋友更

6、是没什么话说。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许多孩子甚至缺少自律意识,才会导致像胡某这样因为一句话竟与同学动起手来。【对策】想要从根本上消除“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处处感受到爱才是关键。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便是一个良好的渠道。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 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如果老师热情关心他们, 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或出现行为偏差时, 老师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 留守学生”,在他们身上发现“ 闪光点”,便能激励他们在成长

7、的道路上越走越好。除此之外,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也是促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若班集体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团结友爱,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紧紧连在一起,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中,留守学生才能感受到他们是与整个集体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班主任还可相应的办法,例如把优秀学生与“ 留守学生”编在一组或同座, 建立“ 课外兴趣小组, 开展“ 手拉手”结对子、“ 小组学习竞赛”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 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应加强对“ 留守学生”的个别帮助与指导

8、。在个别帮助时, 要分清他们的不同家庭情况所带来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调整消极的性格特征。如, 他们学习上有什么困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上有什么障碍;心理上有什么想不开的等等。让他们去找他们信得过的老师谈话,内容可涉及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让留守学生感到温暖,感到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才是解除其自卑心理的重要方法。相信他们终能成为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的好学生。参考文献1 岳慧兰, 傅小悌, 张斌, 郭月芝,2006,“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 年 10 月。个案分析:农村留

9、守儿童厌学心理产生与对策孙佑能时间:2009-07-01 16:55 来源:同春学校 作者:admin 点击: 208 次 核心提示:笔者通过对几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基本占到全校学生人数的一半左右,最多的一所学校达到 72.9%。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子女”队伍中的许多孩子,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造成这部分学生成绩差、卫生差、纪律差、不良习惯多等诸多问题。其中“厌学倾向严重”又是目前留守儿童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现以笔者所代级班中的一位留守孩子为例,对厌学心理的产生及对策进行粗浅的

10、探索。个案特征:“我就是不喜笔者通过对几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基本占到全校学生人数的一半左右,最多的一所学校达到 72.9%。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子女”队伍中的许多孩子,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造成这部分学生成绩差、卫生差、纪律差、不良习惯多等诸多问题。其中“厌学倾向严重”又是目前留守儿童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现以笔者所代级班中的一位留守孩子为例,对厌学心理的产生及对策进行粗浅的探索。个案特征:“我就是不喜欢去学校读书”夏东林,男,1994 年 8 月出生,今年 14 岁,是笔者班的

11、一名学生。在家是个独生子,自小就比较受娇宠。读三年级时,父母开始外出打井,只有在春节时买些东西回来探望一下,其它时间顾着干活赚钱,基本不回家。父母也望子成龙,但除了定期汇钱,别的什么也做不了。夏东林由他的一位伯伯负责看护。伯伯已年近半百,是位普通的农民,没上过几年学,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加之又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除了管一管他的日常起居和饮食,至于读书学习方面的事一般不过问,都由孩子自由支配。平时在班级有以下表现:一,头脑比较聪明,接受能力强。证明事例是:有老师督促下的背书、听写、写字等效果总是不错。二,上课坐不住,好动。不是拿一支笔或小刀在手上玩着玩着,就是低着头在桌子底下摆弄着什么。三,不做作

12、业。课堂内的作业一拖再拖,回家作业则根本不做。等到要交作业了,就采取“蒙”-告诉老师说作业落在家里,忘记带了;“混”-随便找本自己的本子交给组长,作业有没有写则不去管它;有时老师催得紧了,就干脆来一招“偷梁换柱”-趁前后左右同学不在,就把别人的作业本拿来,撕掉封面,在第三页“签”上自己的大名。真相“暴露”了,却要硬撑着,非说那本子是自己的不可。四,下课后生龙活虎,喜欢跟同学追来跑去,对任何“玩”的活动兴趣百倍,表现异常积极。五,喜欢找借口装病,请假在家,几天不来上学。老师派同学去查看,总能看到他精神抖擞地和邻居的孩子追逐打闹。等老师亲自上门去找的时候,本来在房间里看电视的他就赶紧钻到被窝里躺好

13、装睡;老师问他病好了没,他总着说哪儿哪儿还疼,哪儿哪儿还没好,哪儿哪儿不舒服问得急了,应你一句:“我就是不想读书。”个案分析:厌学,不是你的错通过分析,认为这个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的相关原因有:一,家庭教育几近空白自夏东林的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就很少与孩子沟通。基本上每半年寄一次钱回家时才会通一次电话,除了询问一下“寄来的钱收到了吗”之外,就是简单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有没有听伯伯的话”等一些较浅层次的问题。即便成绩不好,他稍微“应付”一下就过去了,父母从不深究。此外,则别无他话。对于孩子的心理情绪波动和性格转变则往往注意不到,因此他曾抱怨说“虽然很想念爸爸妈妈,但好像跟他们没什么话好说

14、”。毕竟孩子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学习上失去前进的动力,遇到了问题又无处倾诉,得不到及时排解。教育的几大环节中,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处于空白是造成这一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二,家、校生活的鲜明反差夏东林在家是独子,自小就比较受娇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自然的事。一、二年级在本地村小上学,虽然离家近,但一直要父母背着才肯来上学。近几年父母外出打工了,伯伯在生活上对他的照顾是无微不至,在学习上却从不辅导、督促,让其享有充分的自由权。于是,在家他根本不谈学习,把孩子“贪玩”的天性表现地淋漓尽致。相比之下,在学校里可没么宽松自由了:每天要完成许多学习任务,要早早到校,要遵守许多严格规范的纪

15、律制度,面临着来自诸多方面的约束和压力,不能再随心所欲了。养尊处优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夏东林有了过强的依赖感,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当他面对着这些上学的“苦”与“累”,对比着“在家”与“在校”的这些鲜明反差时,心里自然地畏惧、退缩了。三,小中学阶段变换引起的微妙改变据了解,小学时虽然也发现过类似的苗头,但不会如此严重。升入中学后,相对说来学习内容增多,学习要求提高(如写作),难度也有所加深。特别是一部分作业,更多地需要开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这样一来,本来习惯于应付学习,习惯于遇到困难绕道走的夏东林无路可退了,厌学心理日益加剧。加上他不完成作业已成习惯,经常因此而受到任课老师的批评指责。只要老师说“

16、今天我们班有一位同学作业没交”,同学们便会异口同声的哄笑是他。再加上发生过几次“偷”同学作业本据为已有的事件,前后左右的同学对他有所顾忌,不敢把他当作朋友,不愿和他一起玩。上述这种不光彩的班级定位和在集体中孤僻、遭排斥的处境也强化了他的厌学心理。四,教育自身的无意影响在进一步分析厌学心理成因的时候,笔者深刻地感受到教育自身无意识的影响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首先,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使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不同发展层次,周到地考虑像夏东林这样的特殊情况。遇到学习“跟不上”的时候,更多地是采取简单地否定态度。另外课堂中“一支粉笔一本书外加一张嘴”的教学法普遍存在,落后的手段方法创造出来的索然无味的课堂也必然调动不起学生积极的兴趣,因此,厌学心理的产生也就不是件奇怪的事了。基于上述分析,笔者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期矫正这种厌学心理。(一)联系家校,形成合力通过夏东林的伯伯,笔者联系到了孩子的父母。他们为此特地放下手边的活计,专程从外赶回来,向老师了解有关情况。笔者实事求是地作了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技术指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