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 教活学生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7025397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用教材 教活学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活用教材 教活学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用教材 教活学生(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活用教材教活学生 山东省阳谷县李台联校杨可玉 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 生对学习、对知识的兴趣,把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 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 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发挥教学的最大功能。这就要求教师们 挖掘教材中含有的许多情感因素,活用教材,教活学生。 一、理解意图用好教材 一册的猜数游戏,这是一节6和“7”的加、减法教 学。我曾听过一个老师这么上一根据教材里的情境图,创设了 这样的学习情境:公鸡大哥左手有4个珠子,右 手有2个珠子,一共有几个珠子,该怎么列算式?4+2=6;这 时山羊公公也要考考我们,他有6个珠子,一手有

2、4个,另一手有 几个?怎么列算式?64=口;接着还有狐狸弟弟有6个珠子,一 只手有几个,另一只手藏了几个?6一口=口学生在老师的情 境问答中举了几次手,为的只是完成书本中3个口里的填数,自始 至终,学生都是“配合”着老师的教在“学”,近二十分钟里孩 子们没有一丝笑容。课后,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课堂气氛会如 此沉闷?也许这样的“教”,在那位老师看来是启发式提问,孰 不知,有如乒乓球式的一问一答,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老师牵 着鼻子走,直至达到“教学目标”。而实质上整节课,学生只是 被“小问题”牵着走,不必动多大的脑筋,其“主人”的作用表 现在哪里呢?我想:教材呈现这样的情境,意图应该是提示我们 可

3、以跟学生玩猜数游戏。我在自己的课堂尝试中是这样创设游戏 活动情境的:先出示一只手有4颗珠子,另一只手有2颗珠子,让 学生列式计算一共有几颗(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6), 然后故作神秘地说: “老师要和同学们玩个猜数游戏,看谁最厉 害!”我告诉学生我手中共有6颗珠子,一只手故意露出几 颗,让学生猜另一只手有几颗?这一活动果然吊起了学生参与的 “胃口”,猜对了,孩子们个个都很兴奋。老师追问他们:你是 怎么猜到的?引导学生利用算式说出理由。接着在教师的示范下 同桌学生也兴奋地玩起了6和“7”的猜数游戏,孩子们在参 与中培养了良好的数感。由于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 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

4、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计算 6、“7”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所以,在实际的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材应是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非服 务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从“教材”向“学材”的构建。 二、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灵活处理教材 虽然教材的编写综合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以 及年龄特征。但由于不同地区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所具备 的知识储备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有异。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准 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灵活处理教材。如一年级上册5的加 法,教材利用一幅情境图展示:有4只鸟,又飞来一只。教材提 供了3种不同的计算“4+1=?”的思考方法一一数数法、接着数、 利用数的组

5、成算。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位教师在教学时,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的 教学理念,花了半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交流教材提供的算法。 师:4)311等于几?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4)311等于5。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用口算的。 师:你是怎样口算的? 生:4)311等于5。 师:为什么4)3n1等于57 生茫然 师引导:4和1组成几? 生:4和l组成5。 师:因为4:frll1组成5,所以4)JI1等于5。 师继续引导:4)311等于5还可以怎样算? 生:用心算。 教师只好指着图中小鸟的只数让学生一一点数得出“5”,然 后又引导学生用“接着数的方法”算

6、,直到三种方法都出现,可 下课铃声即将敲响。 由上面的案例,我们看到教师为了引出最为原始的“数数 法”,居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其目的只是为了体现算法多样 化。而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知识无增,思维得不到提升,甚至 滞后,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实,由于学生(特别是生 活在城市的学生)在上小学之前都经历过学前教育,他们对于 10以内的加、减法已经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 不一定要要求学生说出所有的算法,更不能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 算法。 三、合理整合教材。运用教学资源 教材编写集结了众多专家学者们的智慧和心血,蕴含着数学 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我们一线教师有必要 对教

7、材进行创造性地使用,但也可能导致选用的随意陛。 我们在创新建构时应理性看待教材,要在认真揣摩教材设计 意图的基础上定夺内容的取舍,使静态的教材资源转变为有利于 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态教学资源。 有一老师是这样上有趣的图形这一课的。老师是直接出 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认识完平面图形后再让学生 寻找生活中物体含有的这四个图形朋友。整节课虽说能让学生动 起来,但我总觉得与教材的意图有些背离,在随后的教后评析 时,我首先分析了教材的编写立意:引导学生通过印、描等方 法,经历从立体图形再到平面图形的认知过程,感受“面在形 上”,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紧扣这一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 行教学。我的这一建

8、议,得到了与会同仁的认可。随后在自己的 实际教学时,我也是这样落实想法的:要求学生从带来的牙膏盒 等立体图形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给这四个图 形朋友上彩,剪下来,在一系列操作中认识平面图形。在相当的 一段时间里,我认为自己正确把握了教材的意图,让学生进行了 活动,后来在观看了一节认识平面图形课堂实录后,我才明 白在我们的教学中缺少点什么。录像里老师引入从“聪聪到科技 馆观看机器人,回家画了四幅由立体图形组成的机器人,聪聪后 来一直在思考这些机器人留下的脚印是什么样儿的?”老师提问 了学生这些机器人的脚是什么立体图形?怎样让这些机器人留下 脚印?同学们纷纷出主意,想出各种办法来留下

9、机器人的脚印, 汇报时高兴地说:这是我用长方体印的;这是我用正方体描 的老师再揭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就是我们今天 要认识的平面图形。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利用机器人的教 学情境,巧妙地回顾前面学过的立体图形, “留下脚印”又自然 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通过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真实有 趣的情境中主动学习,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整个数 学学习活动充满了情趣。这样的教学,有别于我们直接要求学生 就是要这么描、这么画,我们的学生少了一个操作与思考有机结 合的时空。 四、化“零”为“整”。活用教材 整合教材注重把握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 系,增强教材的整体性。四年级下

10、册的数学广角的植树问 题,教材编排了三个例题,展现了“一条线段”和“封闭图 形”的植树问题。而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有三种情况。例1: 教学“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两端都载的情况”,例2:教学“一条 线段的植树问题两端不载的情况”, “只载一端”的情况教材没 有具体的例题安排。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按照教材的 编排顺序进行教学,那么对于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每一种植 树问题的规律能够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如果能够把教材进行整 合,化“零”为“整”,三种情况一起上,表面上看教学内容的 量很大,实际上整合后的教学,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一条直线 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的规律,更利于学生对植树问题知识的建 模。因为这三种情况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只种一端:棵数=间 隔数;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l;两端不种:棵数=间隔数一1。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做教材的使用者,对教 材进行简单的复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要活用 教材,教活学生。 中华少年201312(上)201 3#总第23期l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