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力教授_中国常见自然灾害发布特征和防震减灾策略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27017247 上传时间:2018-01-05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建力教授_中国常见自然灾害发布特征和防震减灾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王建力教授_中国常见自然灾害发布特征和防震减灾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王建力教授_中国常见自然灾害发布特征和防震减灾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王建力教授_中国常见自然灾害发布特征和防震减灾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王建力教授_中国常见自然灾害发布特征和防震减灾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建力教授_中国常见自然灾害发布特征和防震减灾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建力教授_中国常见自然灾害发布特征和防震减灾策略(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中国常见自然灾害分布特征和防灾减灾策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王建力教授,单击此处添加标题,自然灾害概述,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特征,致灾因子的地理背景分析,地震灾害为例,防灾减灾概述,防灾减灾概述,1、自然灾害的定义,2、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分布,以往的自然灾害分类中,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候灾害,目前的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自然灾害根据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分布范围、致灾程度、损失情况等分为:地震、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农、林等七大类35种自然灾害,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年),Page 6,单击此处添加标题,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种类多灾次频发,地域差异显著,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

2、害带,东部灾害带,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重,中部灾害带,西部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Page 9,2.1 常见的地质灾害,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地 震,泥石流,滑 坡,地表塌陷,中国地震分布图,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中国地表塌陷分布图,2.2 常见的气候灾害,旱 灾,台 风,洪 水(涝 灾),寒 潮,干 旱,主要是由于长时间降水偏少造成土壤和地表水分缺乏, 影响农作物生长, 并导致水资源缺乏和生态环境恶化, 若长时间干旱, 就会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人民的生存环境,是中国最常见、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 每年因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约占气象灾害造成粮食总损失的50%左右,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双

3、击添加标题文字,1989 2002 年平均各类气象灾害引起的受灾面积与受灾农作物总面积的百分比 ( 资料来源于国家气候中心),双击添加标题文字,干旱55%,其他7%,台风、冰雹11%,洪涝27%,雨 涝,是由于长时间降水偏多,使农田受淹、江河洪水泛滥, 从而造成工农业生产严重损失, 交通中断,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是中国仅次于干旱的气候灾害, 雨涝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约占气象灾害造成粮食总损失的27. 5%, 个别严重雨涝年份损失更严重。全国平均每年洪涝受灾耕地约0.07108 0. 1 108 hm2 ( 1. 0 1. 5 亿亩),中国洪水频率分布图,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2010年西南

4、地区干旱,洪 灾,2010年广安特大洪水,2010年江西新余特大洪水,2005年全国洪涝灾害统计,台 风,1、定义:台风和飓风都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 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风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最低而气温最高。,台 风,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

5、,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2、形成: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台风的卫星照片,台风格美在太平洋上形成,2005年9号台风麦莎,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2005年9号台风“麦莎”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路径,麦莎引起的大浪,2006年台风过后的厦门大学校园,2006年5月珍珠号台风后的厦门大学,寒 潮,是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 气象部门这样规定: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剧降10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5以下,称为寒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强冷空气南下,造成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也称为寒潮,(一),全国性寒潮,(

6、二),区域性寒潮,凡日平均气温的过程总降温10,负距平的绝对 值5 的站点数,北方32站(占北方站点数的三分之一),南方13站(约占南方站点数的四分之一);或南北方达到上述影响强度的总站数40站,同时过程总降温 7 ,负距平的绝对值3 的总站数90站(占南北方站点总数的60%),凡日平均气温的过程总降温10 ,负距平的绝对值5 的南北方站点数20站,同时过程总降温7 ,负距平的绝对值3 ,南北方站点数40站,寒潮过程的划分,寒 潮,(三),全国性寒潮,(四),区域性寒潮,凡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区域性寒潮标准的一半以上时,则作为“强冷空气”,凡同样影响强度的站点数达到强冷空气标准的一半以上时

7、,或日平均气温的过程总降温7 ,负距平的绝对值3 的总站数20站;或虽未达上述标准,但造成了一定灾害的过程,一律作为“一般冷空气”,寒潮过程的划分,寒 潮,源地,新地岛以东的寒冷洋面,冰岛以南的洋面,新地岛以西的寒冷洋面,寒 潮,冷空气侵入我国主要有三条路径,偏西路径,从河套以西南下,经新疆、青藏高原向东南下,直达西南和华南地区。从这条路径来的冷空气势力强,次数多,降温比较明显。但转晴快,很容易造成低温霜冻天气,偏东路径,冷空气主力从115E以东即河套以东向南侵袭,经蒙古进入华北、东北南部、再经渤海转向江南,达到湖广地区。主要影响华北、东北。从这条路径来的冷空气,来得较慢,往往与南方暖气流交汇

8、一起,造成低温阴雨连绵天气,中间路径,由蒙古经河套(105E-115E)直达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从这条路径来的冷空气比较干燥,风速大,造成阴冷天气。为寒潮天气的主要形成路径,势力较强,势力较弱,寒 潮,势力较弱,2.3 灾害造成的损失,据民政部统计,1978 2009 年32 年间我国因自然灾害年均受灾人口3. 6 亿人次,死亡人口7 973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851 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 565 万hm2,其中绝收面积532 万hm2,因灾倒塌房屋309 万间,损坏房屋848 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 289 亿元,近30年来自然灾害灾情分布特征,1978 年以来,1980 年代以来,我国自

9、然灾害的影响范围趋于相对稳定,而灾害强度波动性较大,且有增大趋势。,灾情的趋势和波动变化特征,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下极端事件更加频发、强度有所增加的趋势,灾情指标的大小与年度主要灾害类型以及重灾年份有关。一般来说,洪涝、台风重灾年份,多项指标均较高; 旱灾重灾年份,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等指标较高; 地震重灾年份,死亡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和房屋倒损等指标较高; 如几大主要灾种叠加发生,各项指标均较高,灾害危险性评价,建国60年以来,通过对灾害危险性和危害性的定量评价, 基本查清了我国灾情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严重性; 提出分灾种的危害性评价,洪灾的损失最大、最频

10、繁,旱灾的危害最为深远,海洋灾害增长最快,地震的死人最多, 影响社会安全最重,地质灾害的增长与人类活动及建设的非规范发展关系密切,3、致灾因子的地理背景分析,渠道部第二季度经营分析,10:33,10:33,10:33,中国气候类型图,影响中国的东亚夏季风,中国自然灾害频发原因,1,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3,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2,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成因,处于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特点,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尤其地震、

11、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归纳:,自然灾害种类的区域分异及原因,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西北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西北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海洋灾害带,东部和南部海域,受海洋环境影响,台风、风暴潮、赤潮等,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造成灾情,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西北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海洋灾

12、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西北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东部灾害带,第三级阶梯,平原最集中、也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洪涝、旱灾、病虫害以及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西北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中部灾害带,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自然环境最为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地带,雪灾、干旱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西北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西北灾害带,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中国的干旱区,地震、沙

13、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西北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青藏高原灾害带,青、藏及川西北,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小结,海洋,东南沿海,东部,灾害带,中部,西部,东部和南部海域台风、风暴潮、赤潮等,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 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青藏高原,青、藏及川西北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全球变暖背景

14、下的自然灾害趋势,气候是不断地变化着, 甚至有时会发生较大的异常, 产生灾害。近年来, 世界上接连不断地发生大范围、持续性气候异常, 每年给全世界带来约600 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损失。气候变化与异常已是影响世界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以及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 气候变化与异常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不仅成为国际科学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而也是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在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东亚气候系统示意图,中纬度扰动,陆面过程,极冰,东亚气候系统年际变化,东亚严重气候灾害,青藏高原,东亚季风,西太平洋副高,西太平洋暖池,ENSO循环,

15、旱涝气候灾害,4、地 震,5、防灾减灾的具体手段和措施,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与成就,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2009年3月2日,中国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发布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之所以选择5月12日,是为了纪念震惊全人类的“512”汶川大地震,纪念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8万多同胞。 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探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地球健康与世界安全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防灾、减灾、抗灾的共同目标。,5、防灾减灾的具体手段和措施,1,灾 害 监 测,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与成就,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有一套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主要包括:,地位:是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准备。监测手段:卫星与航空遥感监测、地面网监测、水面和水下监测等。,中国灾害监测卫星发射,2,防 灾,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与成就,地位:是灾前为有效减少灾害损失采取的防避措施。内容:准备救灾物资和确定物资储备地点。,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区位条件分析:灾情分布情况、经济发展水平、行政管理、交通条件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