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27008 上传时间:2016-11-11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6.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一 、 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 介雅 诗 :“ 四气新元旦 ,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 梦粱录 卷一 正月 条说 : “ 正月朔日 , 谓之元旦 ,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 此为之首。 ”第一节 民间节日风俗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 汉代又称“元正” , 晋代又称“元辰” , 北齐时又称“元春” , 唐代又称“元朔”。 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夏代在正月初一 ,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 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又恢复到夏历 ,

2、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 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 ,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 , 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 , 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第一节 民间节日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 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 , 是过“大年”的预演。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的祭礼“ 五祭” 之一。1、除夕贴对联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 。鱼、饺子、汤圆、年糕除夕拜年 ,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第一节 民间节日苏东坡 守岁 诗写道 :“ 明年岂无年 ? 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 ,少年尤可夸。 ”清代诗人赵翼在 85 岁高龄时曾作 除夕 诗 :

3、“ 烛影摇红焰尚明 ,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 ,要听雄鸡第一声。 ”第一节 民间节日 2 . 正月初一拜年“ 年 ” 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 “ 年 ” 字定为岁首在汉朝。正月的头一天俗称 “ 三元 ” ,又称 “ 三朝 ” 、“ 元朔 ” 。又有 “ 上日 ” 、 “ 三朔 ” 、 “ 三始 ” 等别称。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 先放 “ 开门炮仗 ” ,爆竹之后 , 碎红满地 , 称为 “ 满堂红 ” 。第一节 民间节日 正月开始占岁。汉代东方朔的 岁占 称岁后八日 : 一日为鸡日 ,二日为犬日 , 三日为猪日 , 四日为羊日 , 五日为牛日 , 六日为马日 , 七日为人日 , 八日

4、为谷日。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 而把 “ 扫帚星 ” 引来 , 招致霉运。第一节 民间节日 3 . 正月初二大年初二 ,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 归宁 ”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第一节 民间节日 4 . 正月初三正月初三 , 有些地方俗称 “ 赤狗日 ” , 这一天不出门 , 不宴客。初三又叫 “ 小年朝 ” , 应该祭祀祖先和诸神 ,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初三日 ,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 俗称 “ 初三开店门 ” 。初三是俗传 “ 老鼠娶亲 ” 的日子。“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第一节 民间节日 5 . 正月初四大年

5、初四有 “ 接神 ” 的习俗。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 烧金纸、神马。此外 , 初四不动刀、剪。第一节 民间节日 6 . 正月初五初五也叫 “ 破五 ” ,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 全家庆贺。关于财神 , 民间有很多传说 : 宋朝蔡京赵公明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 “ 增福财神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第一节 民间节日 7 . 正月初六正月初六是 “ 送穷 ” ,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 图经 )唐诗人姚合 晦日送穷三首 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

6、千门看,无人不送穷。第一节 民间节日马日,古称 “ 挹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8 . 正月初七正月初七也称 “ 人日 ” 、 “ 人胜节 ” 、 “ 七元 ” 。东方朔 占年书 :“ 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 ” 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 则是吉祥 ,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 人口平安。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 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第一节 民间节日 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古人会于人日当天戴上“ 人胜 ” (一种头饰 ),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

7、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第一节 民间节日 9 .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 挂彩灯 , 放焰火 , 观灯游玩。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是上元之夜 ,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宋朝时 ,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 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二、花朝节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花朝节的。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

8、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第一节 民间节日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唐代诗人方干诗云:“ 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中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第一节 民间节日 红楼梦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第一节 民间节日 三、上巳节阴历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先秦时 , 这个节日是定于三月的第一个逢巳的日子 , 曹魏以后 , 把它固定在三月初三 , 不管它是否逢巳。游戏 : “ 流觞 ” 。 后汉书 礼仪志 载 : “ 三月上巳 , 官民皆挈于东流水上 , 曰洗濯祓 ( 除去宿垢痰为大挈。 ”杜甫的 丽人行 写道 :

9、 “ 三月三日气象新 , 长安水边多丽人。 ”第一节 民间节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 四、清明节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 一说前两天 ) 为寒食节。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风俗。汉代定为 “ 禁烟节 ” 。唐代诗人韩翃 寒食 :“ 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 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一节 民间节日每年公历 4 月 5 日前后 , 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这时候 ,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 , 万物欣欣向荣 , 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 , 因而称为清明。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 , 许多地区的人们往往合二为一 , 以清明节来

10、融合两个节日的内容。第一节 民间节日 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 端 ” 是开始、 “ 初 ”的意思 ;“ 午 ” 与 “ 五 ” 既同音又通用。所谓 “ 端午 ”就是 “ 初五 ” 。由于午时艳阳高照 ,阳光灿烂 ,故又名 “ 端阳 ” ; 端午节这天 ,月、日皆为五 , 故又称“ 重五 ” ; 端午节用菖蒲避邪 , 故又称 “ 蒲节 ” 。端午节的来源众说纷纭。第一节 民间节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 六、乞巧节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月初七又叫女儿节。这一天又叫 “ 避节 ” 。农历的七月初七 , 有时恰逢天气晴朗 , 民间有晾晒衣物和书籍的习惯。 晋书 阮咸传

11、 : “ 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锦绮粲目。成以竿挂大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 未能兔俗,聊复尔耳!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六、乞巧节 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 又叫 “ 七月半 ” 、 “ 鬼节 ” 等。每到此时 , 寺庙里有盂兰菊会 ,超度亡灵。市场上可以买到冥衣、明菜花、油饼等 , 用来祭祀祖宗并预报秋收。第一节 民间节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 八、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民间俗称八月节 , 自古有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习俗。到宋代 , 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 , 成为我国民俗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民国元年 , 规定 : 以元旦为春节 ,

12、 以端午为夏节 , 以中秋为秋节 , 以冬至为冬节。中秋节吃月饼。月饼又称为 “ 团圆饼 ”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古时候 ,还设案焚香 ,祭祀太阴星君 (月神 ) 。第一节 民间节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 九、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九九重阳的说法 , 最早见于 易经 ,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 , 两阳相重 , 古曰重阳。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梁人吴均 续齐谐记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十、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 ,又叫 “ 佛成道节 ” 。据周密 武林旧事 卷三 载 : “ 八日 ,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 , 谓之腊八粥。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十二月

13、八日得道成佛。每到这一天 , 群僧集会 , 诵经演法 , 用香谷及各类果实作粥供佛 , 以资纪念。腊八蒜第一节 民间节日第一节 民间节日酒 文 化酒文化酒 文 化一、酒的产生和发展据古籍 世本 记载最早酿酒的是仪狄。另有传说认为周代的杜康发现了酿酒的方法 , 杜康就成为酒的代名词。杜康比仪狄晚了一千多年 , 距今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饮酒习俗的普及在有文字记载时就出现了。传说夏桀建造“ 酒池肉林” 。在周代政府已设置专门管理酿酒的“ 酒正”。1987 年在殷墟发现了酿酒作坊遗址 , 遗址中有密封完整的商代古酒。酿酒业从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由政府专营制度。酒池肉林二、酒器、酒具的使用伴随着酿酒业的发

14、展和社会的进步 , 酒器也由原来的陶器、青铜器、木器发展到金银器、瓷器等 , 酒器成为我国酒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考古发现的早期酒具多为陶器。商周时代出现了红铜、青铜酒器 , 常用的贮酒器有壶、樽等 ; 盛酒器有角、缶、罍 ( 、彝等 ; 温酒、斟酒器有盉 ( 、爵、觥、觚 ( ) 、觯 ( 等。除了铜器之外 , 还有漆木、玉石等制作的酒器。酒文化罍、盉、觯、觥酒文化汉代时出现了彩釉陶器。魏晋南北朝时期 , 酒具进入了瓷器时代 , 各种瓷酒具质地细密 , 釉色均匀 , 造型美观、变化多端。隋唐时期出现了白瓷酒具。由于出现了桌、椅 , 酒的度数提高等原因 , 出现了小型酒具 , 如盏、

15、盅、注子等 , 这一时期金银酒具也广泛使用。明清时 , 瓷器的使用非常普遍 , 制作精美 , 造型丰富多彩。酒文化盏 盅 注子酒文化三、酒的别称 金浆、玉液、流霞、红友、绿醪( 金波、黄流、欢伯、般若汤、曲生、青州从事、平原督邮、玉醴、琬液、琼苏等 “ 欢伯 ” 引用最多 , 沿用时间最长。这个别号最初出自汉代焦延寿 易林 坎之兑 : “ 酒为欢伯 , 除忧来乐。 ”金代元好问 :“ 三人成邂逅 , 又复得欢伯。 ”酒文化酒文化“ 黄流 ” ,这一别称源自 诗 大雅 早麓 : “ 瑟彼玉瓒 , 黄流在中。 ”“ 曲生 ” ,也称 “ 曲秀才 ” 。“ 般若汤 ” ,这个别名与佛教有关。“ 青州从事、平原督邮 ” ,这两个别名与酒的好坏有关。酒文化唐宋时期酒的名称中喜欢沾 “ 春 ” 字。 诗经 中以 “ 春酒 ” 作为酒的通称。唐时有名酒 “ 土窟春 ” 、 “ 石冻春 ” 、“ 剑南烧春 ” 、 “ 玉壶春 ” 等 , 多见于文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化传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