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老师版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老师版本)(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文化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北称为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 、艺术品(书法、绘画) 、古建筑、陵墓、服饰。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书籍(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4、民族风俗、习惯、节日。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自然精神:天人关系,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始原, “有名”作为万物的本根。庄子强调人们
2、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3、奇偶精神:阴阳、奇偶、五行、八卦、中庸、一分为二观察山的向阳和背阴面和风向,铸造了阴阳的范畴。奇与偶:贯穿了相生相克、抑损并补、安危、动静、左右、上下、盈缺、贵贱、尊卑、情思、知行等概念。中庸是一,是奇,它排除“不及”和“过”,是从排除“二”个极端得出的“一”。4、会通精神: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消化吸收来丰富自己先秦时期各学派相互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善于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如佛学的发展。三、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现代价值一方面是表层的,具有普及性,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另一方面是深层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古器物以及书法、绘画等蕴含的历史和美学内容有一定
3、意义的永恒性。第一章 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 赫赫始祖的业绩第二节 北粟南稻的农业第三节 古陶神玉的世界第四节 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第五节 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第一节 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 ,创立“日市”。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社会制度:七辅、六相、三公、四史、百官第二节 北粟南稻的农业一、中国生产性经济的特点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2、农业地位高于畜牧业3、原始农业发展有阶段性二、北粟南稻1、北粟由野生植物狗
4、尾巴草培育而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2、南稻由野生稻培育而来河姆渡遗址、良渚文化遗址三、家畜饲养业新石器时代驯养了猪、狗、鸡,之后是水牛、黄牛、绵羊、山羊四、定居与农业关系密切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促进了制陶、制革、纺织等以妇女为主的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村落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第三节 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玉器是礼器。陶器的造型是满足实用需要,其纹饰反映出更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出现了鱼、鸟等图腾。玉器作为礼器,主要有璧、琮、璜第四节 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神农氏结绳为治,黄帝之史官仓颉“初造书契”。
5、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义三个要素。第五节 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龙的诞生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它是取多种史前先民熟悉的动物特征糅合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龙的形象:角似鹿、头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遨游四极、俯瞰八荒,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第二章 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一节 天人之学一、天人关系1、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天是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无意志无目的的大自然(1)天是有意志的天神、天命、天道(2)天是自然界的天体,是茫茫的苍天(3)夏商周的观点:天命决定
6、人事,据天道以定人事,把天道作为社会秩序、行为规范、人的理想的最后依据二、天人关系的观点上古时代,巫风炽烈, “天道”神圣,人要作事都必先祀卜。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打仗还是出游,大小事情都要占卜通神,祈求上帝的神谕与保佑。春秋战国时期,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动摇了人们对于神圣天道的崇拜,郑国的子产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这一动摇神圣天道的警世名言。第二节 变易之学(“有对”之学)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2、 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二、关于“有对”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的观点1、 老子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未成
7、文之声与已成文之音 ) ,前后相随,恒也。2、 孙子兵法 :人是 “弱生于强”的最重要的转化条件。三、关于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1、老子认为柔弱是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整个事物的性质及其转化趋势2、 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三节 会通之学会通之学的基本表现:1、善于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各学派之间和学派内部的都有,贯穿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始终。2、善于融会、吸收各门具体学科的思想成果,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各门具体学科,如天文学,医学等。3、善于融会外来文化,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 天演论第三章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第一节 传统美德三、孔子的道德观1、中国文化
8、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伦理道德理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关于孔子的“仁” :子曰:仁者,爱人。仁之广义:“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 “恭(自重) 、宽(宽厚) 、信(信用) 、敏(勤恳) 、惠(关怀他人)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孔子的“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朝闻道,夕死可矣四、孟子的道德观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人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第二节 中国史学的特色西周出现了有系统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尚书 ,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史书。2、孔子
9、把鲁国史官所做春秋删削成有独立思想体系的历史著作,标志中国古代史学的正式开端,创立了编年体史学体裁,开启了私人修史之先河。二、中国古代史学的三个阶段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之别 苏 鸯 2008郑州日报 记载历史的文字和研究历史的学科谓之史。 “史”的种类可分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等。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第三节 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序: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源头:上古时期,先民口耳相传,创作和保留了动人的歌谣和神话故事。文字的产生使其保留在一些古代典籍中。内容丰富: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开篇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
10、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特点一:强烈的教化色彩: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 诗可以兴:兴,兴起,有激发、感动的意思。 诗用比兴,触目眼前之事,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的意志,感动人的情思,故曰“可以兴”。可以观:观,观察,这里指从诗里可以看到社会政治得失和社会道德风貌。 可以群:群,合群,意谓学诗可以学习到与人团结的方法,即孔安国所谓“群居相切磋”。可以怨:怨,怨刺, 诗经里有许多讽刺统治者的怨刺诗,可以学习怨刺的方法,即孔安国所谓“怨刺上政” 。特点二:立足于社
11、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受儒释道三教等多元文化影响。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追求,即:儒家志向(治国) 、道家心境(自然无为) 、释家胸怀(慈悲) 。特点三:洋溢着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王国维评论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一文中说:“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12、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一、古诗1、诗心:人之于诗,其心术之邪正,志趣之高下,习气之厚薄,随其所作,、诗眼:诗人独具的慧眼 、诗情诗缘情而绮靡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戏曲一、中国戏曲1、中国戏曲以南宋时温州杂剧为代表标志正式诞生。成就最高的是元代的北杂剧和明代的南戏。2、徽班进京:1790 年安徽省的四个地方剧团在北京演出,接受昆曲、秦腔的曲调、表演方法等,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京剧成为中国戏剧文化的代表。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第一节 佛教传入与中
13、外文化的融合一、中国古代宗教所包括的对象1、远古时期:鬼神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2、秦汉以来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3、民间流传的明教、魔教、白莲教等二、佛教1、最高目标:“四大”(地、水、火、风)为空,以人生为苦,追求精神解脱,即求得所谓看破红尘式的“觉悟”。2、创始于印度,西汉传入中国,明帝夜梦金人,开始寻访佛法。后修建白马寺,造佛像,译佛经。3、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佛教三藏通晓其中一门者,对应以“师”之头衔,即:精通经藏者尊为经师,精通律藏者尊为律师,精通论藏者尊为论师。只有同时通晓三藏者被尊为三藏法师,以玄奘最有名。(2)影响最深 国佛教学者客观、实事求是地输入和整理印度佛
14、教文化的成果也输入了印度语文、印度艺术、医学、天文、数学、哲学印度佛教造像和开凿石窟的风气也为中国僧俗所借鉴,莫高窟、云冈、龙门石窟越南、朝鲜、日本的佛教都是由中国传入的(3)化得最好 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儒家的心性说改造了印度佛教的佛性说,把佛从外在的偶像变成了人的内心信仰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哲学的影响:促进了逻辑思维的发展,佛教中佛性和儒家的性善、尽善等相融合。2、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封神演义 、 西游记很多情节出自佛经故事。3、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石窟的开凿、佛塔寺塔的修建4、对 汉语 的影响:促进音韵学发展,很多日常用语来自于佛教语汇,如刹那、清规
15、戒律等。第二节 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 、道教1、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宗教。二、道教的思想文化渊源1、道教与经学的文化渊源关系经学对道教的影响贯穿于两汉的始终,经学各派对道教的形成都有影响,许多今文经学家精通方术。三、道教的文化结构道教的文化= 道教思想+道教建筑+道教美术 +道教文学+道教音乐+道教医学1、道教建筑:总体布局采取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以木架构为主要结构,神殿处在中轴线上。设计思想体现阴阳五行学说,以及道教所追求的吉祥如意、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等观念。2、道教美术:道教塑像、神仙画像、宫观壁画、文人道画3、道教文学:封神演义 、 西游记 4、道教音乐:举行斋醮等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活动中使用5、 道教思想:道教思想由道教和道家、道教和儒学、道教和佛学多种文化相融合而成(1)以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经典,表现为对“道”的崇拜与信仰。(2) “道”为世界本原, “道”是“涵乾括坤”的最高存在,三清尊神是“道”的人格化身(3)得道的方法:内修外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