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古茶树王国-勐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987705 上传时间:2018-01-0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最大古茶树王国-勐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世界最大古茶树王国-勐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世界最大古茶树王国-勐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世界最大古茶树王国-勐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世界最大古茶树王国-勐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最大古茶树王国-勐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最大古茶树王国-勐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界最大古茶树王国 - 勐海勐海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生产的自然优势,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 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的产茶大县,大叶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 , 普洱茶产量居全国第一。所产普洱茶具有“内含物质丰富,外形紧结壮实,色泽墨绿油润,叶底肥厚鲜嫩,香气馥郁飘荡,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回甘,久放之后汤色更透亮鲜艳,味道更纯浓爽口,陈香独特持久”的特点和“清热解毒,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抑菌降脂,减肥降压”的药用功效,人们得之为幸,饮之为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传承千

2、年的普洱茶制作技术,形成了以“勐海味”为特征的普洱茶,为国内外饮茶爱好者所喜爱,风靡海内外茶叶市场。悠久的产销历史 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勐海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距今已有 1700 多年。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指三国时期的蜀国宰相诸葛亮)之说。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 225 年)到南糯山(今勐海县境内),许多士卒无缘无故昏睡不起,百治无效。诸葛亮探视后即将一手杖植于土中,随之发芽着叶,尉然成树,诸葛亮取其叶煨水煮汤,令人给病人服用,昏睡士卒即清醒恢复正常。据说,这些树木就是茶树。后来,每到清明节、鬼神节、泼水节,当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纪念诸葛亮。这一传说说明,茶叶为当

3、地人民所栽培利用至少有 1700 多年的历史。 境内树龄 1700 余年的野生型茶树王和树龄 800 余年的栽培型茶王树,是研究茶树种源、茶叶生产历史状况的活化石。茶学界将这两株茶树和澜沧县发现的邦崴千年过渡型大茶树同称“三大古茶树王”。值得一提的是,树龄 1700 余年的巴达野生型茶树王与“武侯遗种”历史时间恰好吻合。这充分说明,勐海早在 1700 多年前已种茶,勐海是世界茶树的发祥地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唐代,境内所产的茶叶已远销西藏。清 ?阮福普洱茶记载:“普洱茶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清代,普洱茶已成为贡茶。清 ?阮福普洱茶记中又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

4、”。清宫廷专设有普洱茶“贡茶案册”,每年上缴贡茶 1 千多担,将其视为珍品。清?赵宇敏本草纲目拾遗载“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也黄,不如普洱茶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历史上,采制于春季雨水来临之前的普洱茶称毛尖;采制于夏季的称芽茶;采制于秋季的(俗称“谷花茶”)称“女儿茶”,清 ?倪蜕滇云历年传载:“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治,故名”。普洱茶之所以能“名遍天下”是与其独特的陈香味分不开的。勐海等地所产茶叶在靠人背马驮辗转半月、 1 月以上的运输长途

5、中,受潮湿多雾气候的影响,发生微妙的后熟发酵作用,产生独特的陈香味,如此一变,反倒倍受饮者喜爱。民国年间,内地商人纷纷来勐海开设茶庄,加工茶叶,勐海茶业产销兴旺,运输茶叶之人群马帮不绝于道,成为西双版纳地区的茶业中心。民国 10 年,茶商张棠阶首次开通国外商道,将普洱茶从打洛口岸出口,经缅甸、泰国、印度商道再销往西藏及东南亚各国,不再经思茅、普洱转运。勐海所产普洱茶具有“外形紧结,内质细嫩,茶心温和,味纯回甜,香高耐泡”的特点和“助消化健胃,去脂解腻,暖胃养气,散热解渴,扩肠通便”的作用,深受藏民喜爱,因此有“藏人非佛海茶不过瘾”之说(佛海即今勐海)。民国 27 年( 1938),白耀明(字孟

6、愚)受云南省财政厅委派到南糯山建立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前身)。民国 28 年( 1939),建立南糯山制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机制出第一批红茶、绿茶,产品远销香港、缅甸、印度,开创了云南省机制茶先河。同年,云南省中茶公司委派范和钧、张石城筹建佛海茶厂。民国 29 年( 1940),佛海茶厂(勐海茶厂的前身)建成投产,诞生了云南省骨干制茶企业。当年,佛海茶叶产量达 4 万余担,创民国时期最好水平。勐海等地所产茶叶之所以称为“普洱茶”,李拂一佛海茶业概况(民国年间所著)载“十二版纳(即今西双版纳)出产茶叶,概集中普洱制造,同时普洱又为普思沿边一带茶叶之集散地

7、。”“普洱茶一名之由来,当以开始集中普洱制造,以普洱为集散地得来为近似”。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建立茶叶科研(建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管理、加工经营机构,发动群众垦复老茶园,建设新茶园,茶业发展迅速,成为勐海县支柱产业之一。 1973年,勐海茶厂在“热蒸”的基础上,借鉴广东和香港“发水茶”的经验,结合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试验成功人工速成发酵工艺,使普洱茶制作技艺发生飞跃性变革。 1974 年,勐海县被列为全国 100 个产茶 5万担的重点县之一。 1987 年,勐海县被列为国家茶叶出口创汇县之一。 1989 年,勐海茶厂的 “大益”牌普洱茶商标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

8、册,成为云南茶产业中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驰名商标。 1992 年,勐海茶厂率先在同行业中制定普洱茶产品标准并发展为行业标准,年生产能力达 7500 吨,成为生产绿茶、红茶、普洱茶、紧压茶、保健茶等系列 112 个花色品种的云南省骨干制茶企业。 2004 年,云南省博文投资有限公司兼并重组勐海茶厂,成为自主经营的民营企业。 2005 年,勐海茶厂率先通过食品质量安全 QS认证,成为云南省获得 QS中 A 级认证的唯一企业。 2006 年,勐海县精制茶产量 1.3 万吨,首次突破万吨大关。同年,福海茶厂茶叶出口创汇位居云南省茶企叶第一,出口茶叶 261 吨,创汇 388 万美元,占全省一半以上(全省茶

9、叶出口创汇 500 多万美元)。 2008 年,勐海茶厂荣获“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称号,“普洱茶制作技艺 ?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有精制茶企业 123家,其中: 89 家企业通过食品质量安全 QS认证,茶叶初制所 559 家,精制茶产量 1.46 万吨,年产千吨以上的规模生产精制茶企业有:勐海茶厂、黎明茶厂、福海茶厂、郎河茶厂、兴海茶厂、鹏程茶厂、双溢茶厂、博友茶厂等 10 多家。勐海加工的茶叶以“白毫悦目,汤色浓艳,香气馥郁,滋味醇厚”而深受饮者喜爱,产品远销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和英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波兰等 20 多个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在国内外市场

10、享有很高的声誉。普洱茶圣地勐海,当之无愧。勐海县境内不仅有勐遮、 勐混、 勐海、 勐阿等平坦无垠、 美丽富饶的坝子, 更有延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山山有树,沟沟有水,是个充满绿色的家园。座座茶山,点缀其间,更是盎然生色。勐海普洱茶,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毫无雕琢之气,散发纯朴自然本色美。 2008 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 33.21 万亩,干毛茶产量 1.32 万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境内生长着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 4.6 万亩,占全州古茶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先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有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其中:格朗和乡 1.5 万亩,布朗山乡 0.9

11、5 万亩,勐混镇 0.8 万亩,勐宋乡 0.2 万亩,西定乡 0.38 万亩, 勐阿镇 0.3 万亩, 勐往乡 0.2 万亩, 打洛镇 0.06 万亩, 勐遮镇 0.05 万亩, 勐满镇 0.04万亩,勐海镇 0.03 万亩。主要古茶区有:布朗山古茶区 布朗山是勐海县生态环境最好的乡,是中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是勐海县的土著居民,古称“濮人”、“扑子蛮”、“浦蛮”,凡是布朗族居住地都是古茶树丰富地,形成“濮人种茶”现象。云南茶学专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已经定论布朗族是云南省最早种茶的民族。布朗山古茶区与贺开古茶区相邻,主要分布在班章村委会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新竜村委会曼新竜等村寨。老曼峨

12、,是布朗山乡建寨历史最早、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于 639 年建寨,至 2008 年已有 1369 年历史,古茶树面积3205 亩。班章,意为“桂花飘香的地方”,分老班章和新班章,曾是布朗族居住地,后为哈尼族居住地,古茶树面积 3000 多亩。老曼峨、班章的古茶园海拔在 1600 1900 米之间,平均海拔 1700 米,土壤为黄棕壤或黄壤。茶园内森林密布,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茶树长势旺盛。古茶树树龄均有 200 多年。所产茶叶具有“白毫显著,芽尖厚亮,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回甘好,耐泡”的特点,是勐海茶中之精品。尤其是班章古茶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第一

13、泡,茶劲很足,滑爽感中有很浓的苦味,略有涩味,但茶香馥郁;第二泡,茶劲更足,苦味转化很快,回甘上升,油滑感强,高香张扬;第三泡,茶劲不减,回甘明显,舌底生津,喉韵舒畅。有茶人称赞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是绝佳的收藏品。曼新竜,为布朗族村寨,古茶树面积 300 多亩,所产茶叶具有“汤色呈黄,香高馥郁”的特点。贺开古茶区 贺开,典型的古茶树观赏园林,原始的拉祜族风情村寨,位于勐混镇境内。古茶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村寨,面积 1 万多亩,是西双版纳州境内连片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 景观迷人, 树枝高低错落, 树形奇美, 好似一个园林, 令人

14、赏心悦目、 流连忘返。曼弄新寨是贺开古茶山中最具代表性的茶林村,茶树在寨子里,寨子在茶树中,形成独特的景致。贺开的古茶品质与布朗山的接近。南糯山古茶区 南糯山,系傣语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笋,是哈尼族集居地,位于格朗和乡东面,隔流沙河与勐宋茶山相望。南糯山海拔 1400 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笼罩,是个神秘的雾区。全年降雨量在 1500 1750 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 16 18之间,相对湿度在 80%以上,年雾日为 120 多天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土壤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且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南糯山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由于雾日多,茶山常笼罩于云雾之中,

15、故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点,全国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生产于此,是众多古老茶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据传, 南糯山先民植茶始于三国时期, 种茶技术为诸葛孔明所授, 距今已 1700 多年。 古茶树面积 1.2万亩,主要分布在半坡老寨,大都树龄 200 500 年,是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也是云南省机械制茶的发祥地。 1938 年 4 月,受云南省财政厅委派,白耀明(字孟愚)到南糯山创办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采取梯台栽种。次年,建立南糯山制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机制出第一批红茶、绿茶,产品远销香港、缅甸、印度。古茶区内,生长着 2 棵树龄 8

16、00 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见证了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历史。南糯山茶王树 生长于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山箐中,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的栽培型茶树。 1951年 8 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时称云南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在南糯山成立,开展茶树地方品种调查工作。当时,在南糯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 0.3 米以上、树高 3 5 米的栽培型古茶树,其中: 3 株主干直径在 0.38 0.54 米、高 3.5 4 米、树冠直径 8 米左右的大茶树。 1951 年 12 月,科技人员在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考察,发现了 1 株高 8.8 米、主干直径 0.83 米的古茶树,被尊称为“茶王树”。 1953 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分所的周鹏举实地考察了“茶王树”。 1954 年,在周鹏举陪同下,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慕名到南糯山考察“茶王树”。 1957 年,南糯山修通简易公路,国内茶叶界许多专家、 教授、 学者不远万里, 纷纷赶赴南糯山, 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一起,对“茶王树”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