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律系“黄埔一期”那班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985546 上传时间:2018-01-0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大法律系“黄埔一期”那班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北大法律系“黄埔一期”那班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北大法律系“黄埔一期”那班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北大法律系“黄埔一期”那班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北大法律系“黄埔一期”那班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大法律系“黄埔一期”那班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大法律系“黄埔一期”那班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大法律系“黄埔一期”那班人南方周末记者 赵 蕾2007-06-06 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改变人生道路的一年 资料图片北大法律系级学生李克强、 郭明瑞、 姜明安、 武树臣毕业时曾约定, 合写一本叫 “法律文化”的书。这个约定一直没能实现。年, 全班人, 他们四人选择留校。 李克强分在经济法教研室, 武树臣去了法制史教研室,姜明安留在行政法教研室,郭明瑞选择研究民法。同年, 李克强任北大团委书记, 渐离教研一线, 之后升任团中央第一书记, 现任辽宁省委书记。年, 郭明瑞也离开北大。 因为放心不下山东乡下的妻儿, 冲着两个农转非的名额,他回到烟台。现在是烟台大学校长。年北京市政法系统从学者中挑选干

2、部, 武树臣被选到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当副院长,暂别教坛。如今他是北京市奥组委法律部部长。三十年过去了, 现为北大行政法教授的姜明安笑称, 同学们遍布各地、 各有所为, 惟有自己一直坚守北大法律系。我要上大学!在“心中有话对党说”的命题作文里,姜明安恨不得写尽他十年的苦盼郭明瑞最晚报到。拿到北大法律系通知书时, 他忧甚于喜: 儿子刚满一周岁, 妻子为补贴家用, 还在生产队里干活。自己这么一走,在中学教书的收入没了不说,谁来照顾妻儿?踌躇再三, 郭明瑞还是坐上了烟台开往北京的火车。 那年, 他所在的县就他一人考上北大,县里资助了几十块钱路费。尽管如此,从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起,直到踏进北大校门,

3、郭明瑞没有“大喜”过。武树臣接到通知书那天是他大喜的日子, 天后, 他和相恋一年多的女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武树臣没想到, 年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时, 自己还是个岁出头的小伙,再回北京已是北大法律系新生,还娶了个四川姑娘。“大家断定我一旦考上,肯定要吹。 ”武树臣用实际行动给女友吃了颗定心丸。就在备考的两个多月里, 他和女友约定互相不看望对方, 仅有的一次, 是女友带了一瓶四块多钱的炼乳和猪肝, “说是给我增加点儿营养。 ”回忆往事,武树臣脸上还有幸福的神采。对于上不了大学坚决不谈婚论嫁的姜明安来说, 所有的幸福都装在右下角有 “北京大学”四个字的牛皮信封里。 从年初中二年级毕业开始, 姜明安串

4、联、 当兵、 在乡下搞工作队, 从来没有中断过自学, 年他还考上了汨罗县的五七大学。 不过, 开学不到一周,他偷偷跑回家了。第二天,学校来人把他“抓”了回去,开集体大会,批判他的行为有违毛主席的“五七指示” 。此后,他不跑了,在那些围湖造田的日子里,在湖边用芦苇搭起的棚子里,他用心看高中教材。年,邓小平复出后力抓教育。 “上半年就有消息传出要恢复高考,当时传的是应届生可以考。 ”此时,姜明安正在汨罗县天井镇中学教高中毕业班的语文、政治。他把考大学的希望都寄托两个班百来人身上了, 白天教学生语文政治, 晚上和他们一起学数学物理。几个月后,当他从报纸上得知老三届可以参加高考时, “都快高兴死了!

5、”“我要上大学! 这些年来, 我读了很多中国近代史方面的书, 近代中国受尽屈辱 , 我们国家的富强必须靠知识! ”年月湖南省汨罗县高考考场上,在“心中有话对党说”的命题作文里,姜明安恨不得写尽他十年的苦盼。年初的某一天,何勤华(现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还在工地上挖河泥,听到广播里自己被北大录取的消息时, 他立马放下了手中的铁铲。 之前, 何勤华曾因干重活导致肝脏肥大, 失去了参军机会, 他不想与大学失之交臂。 这时他已经是乡团委书记, 在父母眼里,就是不考大学, “前程也很光明” 。年龄结构奇特的班级正是这种特别的环境, 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交流, 使北大法律系级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年月

6、日, 当上海的列车抵达北京时, 已经是凌晨点多, 北大的老师们已经在出站口等候。何勤华坐上学校的汽车, 穿过偌大的北京城, 来到未名湖畔。此时, 姜明安正用板车将他的书和其它行李运到镇上, 再从镇上坐拖拉机到县里的火车站。 站台上, 他和曾经共同挑灯夜战的同学们依依话别。 他未来的同窗正从四面八方赶往未名湖, 赴一场长达四年的聚会。开学第一周, 刚过完岁生日的宋健 (现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 就知道她是这个班里最小的。 这个应届考上北大的南京小姑娘留给多数同学的印象是, 她太小了, 比较天真。 王绍光记得, 当时一些年龄大的同学开玩笑让她叫叔叔。 “我确实太小了, ” 宋健向南方周末记者回

7、忆, “很多人都下过乡, 当过老师, 当过干部, 当过兵, 他们的阅历远在我之上。 ”在这样一个年龄结构奇特的班级里,宋健说年龄小的同学确实难以参与竞争。何勤华还记得, 班上有人向他提过意见, 说他说话官气太重,一副拍板命令的口气, 完全不像同学间的商量。 入学后第一次集体活动, 何勤华翻新生通讯录, 发现有位同学和他有几分相近,都是年出生,都当过干部:李克强,安徽某村的党支部书记,安徽省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 何勤华吃了一惊: “省级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 不得了! ” 他问坐在旁边的同学: “谁是李克强?” “我就是李克强,你是何勤华吧! ”对方说。分高学优、 根正苗红是当时法科学生

8、的选拔标准。 尽管政治气候回暖, 开始解冻的法科仍是绝密专业,颇有“阵地”意味,所有的法律教材封皮上都有“绝密”字样。军人、农村支部书记、中小学教员、地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专业聚集了又红又专的各路英雄。在北大法律系级这个大家庭里, 高考前相当一批人已经像高尔基那样读完了 “我的大学” 。李克强、何勤华当过基层党团组织干部,陈兴良(北大法学院教授)高考前是县公安局的文员,姜明安、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英文学术刊物 主编) 、武树臣都是中学教师。他们中多数是“误打误撞”走上习法之路。 何勤华想上复旦哲学系, 结果被提前录到北大; 郭明瑞报的是吉林大学考古系, 也没能如愿; 王

9、绍光的第一志愿是美学, 没有上成; 陈兴良在一篇怀念昔日同窗周振想的文章中,称自己也没有将法律作为第一志愿;周振想报的却是中文系,后来转系未果。正是在这种特别的环境中, 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交流, 使北大法律系级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一个学习的集体最好是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 ” 王绍光坦言, 本科期间他从同学身上学到的东西, 对自己日后的影响更大。 他收获了比纯粹法律知识教育更宝贵的人格熏陶。当时的北大就是自己不把自己看成精英,社会也会把你当作天之骄子李克强在外语上的勤学苦读让何勤华至今难忘: “小本的正面写英文,背面写英文;去食堂的路上背,排队时也背。 ”姜明安的刻苦也为大家公认。有

10、一年暑假,宋健的弟弟来北京玩, 寄住姜明安宿舍。 后来他告诉姐姐, 姜明安在宿舍里看书, 经常晚上三四个小时也不抬头一次。郭明瑞说,论艰苦朴素,他和姜明安有一拼;论刻苦,他远不如姜明安。郭明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法学著作很少,大量都是阅读文学、历史、政治著作,“马恩的著作,大家都读过,而且不是一遍两遍。 ”“按照规定必须阅读的马恩原著都读了,但当时很难读懂。 ”宋健承认自己较难领会马恩原著。 这或许是大哥哥们觉得她不成熟的原因之一。 阅览室的各色期刊, 当时国内外著名的小说,宋健倒都翻了个遍。她最喜欢的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小说的结尾至今仍令她感怀: “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

11、你究竟是谁呢?”孩子回答说: “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陈兴良记得,他们入学那年,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引起轰动,连同稍后的话剧于无声处 、小说神圣的使命 , “伤痕文学”扑面而来。每天中午点,何勤华的宿舍里,七个人围在陶景洲的收音机旁,收听刘心武爱情的故事 。年月, 今天 创刊。 由诗人北岛起草的发刊词中写道: “在血泊中升起黎明的今天, 我们需要的是五彩缤纷的花朵, 需要的是真正属于大自然的花朵, 需要的是真正开放在人们内心的花朵。 ”王绍光告诉本报记者,那时他们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八一湖开诗歌朗诵会,或者到美术馆看展览。 “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最为流行。 ”陈兴良说。当时的

12、北大热气腾腾。 “中文系的陈建功把自己写的小说,工工整整地贴出来,持续了半年,我们都去看。 ”何勤华将中文系、哲学系和法律系作了比较,他觉得法律系的同学不张扬,相较之下不如中文、哲学系活跃。“大家也没少折腾。 ”杜春(司法部法制司司长)回忆,当年只要是社会上最关注的问题,大家都要“折腾”一番, “就是自己不把自己看成精英,社会也会把你当作天之骄子。 ”北大著名的 “三角地” 是当年各种论争交汇的地方。 杜春还记得, 他们参加过两次著名的游行。 一次是年中国男排逆转战胜南朝鲜男排, 整个北大校园都沸腾了, 后来有人点着火把, 出了校园到街上游行; 另一次是人民大学的校舍被占, 他们跑去声援兄弟学

13、校, 也是群情激昂。没有土壤我们可以改造啊姜明安时常忆起那段时光。在龚祥瑞家的小庭院里,几个人一起讨论欧美政制前排从左至右:姜明安、龚祥瑞、陈兴良、王建平后排从左至右:陶景洲、刘凤鸣、李启家、王绍光、李克强(照片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提供,特此鸣谢)姜明安还保存着一张大三时的黑白照。坐在前排中间的长者一身黑色中山装, 一副黑框眼镜, 目光炯炯, 嘴角微泛笑意。 他后排和左右的几位年轻人精神抖擞。 这位长者是已故的宪法、 行政法和政治学前辈龚祥瑞先生,其时在北京大学法律系任教。 照片上, 龚老先生的右手是姜明安,左边是陈兴良。 后排从右至左,依次是李克强、王绍光、李启家(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14、副所长,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秘书长) 、 刘凤鸣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 陶景洲 (现为英国欧华律师事务所驻北京代表处执行合伙人、国际商会仲裁院委员) 。“龚先生讲的比较宪法,很多内容都和比较政治相关。 ”王绍光告诉本报记者,他对政治学的兴趣和龚老先生的启发直接相关。 龚祥瑞早年专治政治学, 曾赴英国深造, 对西方政制、 法治有亲身体味, 兼具政治学与法学的素养。 北大法律系级名学生中, 多有比较宪法和西方政治的热衷者。课堂上,龚先生的家里,都是他们讨论、研习的场所。文革十年间,公检法被砸烂,宪法沦为废纸,教学中,一些老师对宪法话题噤若寒蝉。 “龚先生讲授的民主宪政真义,恰似天

15、降甘霖。 ”提起龚祥瑞,何勤华眼前能浮现出老先生讲课时的十几种表情。 班上爱好摄影的何山 (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巡视员) 将龚老的很多表情留影存照。姜明安时常忆起那段时光。在龚祥瑞家的小庭院里,几个人一起讨论欧美政制, “龚老师自编的教材,往往会指定一个人作报告,其他人听完后点评。 ”姜明安说,龚祥瑞主张三权分立、多党制等,有些主张至今仍是禁忌。陶景洲印象最深的是龚老对“责任”的讲解:你必须完成交给你的事, 如果无法完成, 必须解释原因。 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必须完成人民交给的事,如果无法完成,必须向人民解释原因,这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政府。在龚祥瑞的影响下,姜明安开始“抛弃”了马诺辛的苏维埃

16、行政法 ,转向詹宁斯的英国议会 、戴雪的英宪精义 ,并在年开始自学英语。李克强、陶景洲也渐渐着重转向外国宪法和比较政治的学习。 他们几人帮助龚祥瑞翻译了 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姜明安没想到,临近毕业时,龚祥瑞给他泼了一瓢冷水, “老师怕我研究行政法将来找不到工作,没有饭吃。 ”姜明安如今忆起唏嘘不已。龚老虽抱着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普及民主宪政的宏愿, 虑及学生未来生计时, 却坚定地告诉他中国没有搞行政法的土壤。“没有土壤我们可以改造啊! ”姜明安的回答一腔热血。 “也许吧,但那毕竟需要时间,五年十年恐怕不行。 ”龚先生答。年,姜明安受中央组织部之邀,参加了国家工作人员法(后来的公务员法)的研究制定。之后,他参加了几乎所有的行政立法。其间,他体会了龚祥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