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新年民俗调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985513 上传时间:2018-01-04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头新年民俗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包头新年民俗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包头新年民俗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包头新年民俗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包头新年民俗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包头新年民俗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头新年民俗调查(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包头新年民俗调查包头民俗风貌起源:包头市是个移民城市, 居民主体来自华北和满洲。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走西口移民过程中,大批山西、陕西、河北的移民涌入包头,包头人口开始逐渐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发起“支援边疆建设运动” 、流放右派分子等行动,大量知识分子、工人从满洲、河北等地迁入包头,这些人及其后裔在包头的城市人口中的比例很高。包头市三区人口全部是由外来移民构成, 其中的昆都仑区和青山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外来移民最多, 原因主要是该地区是包头的新区和大型国有企业聚集区, 在昆都仑区主要使用东北话, 而在青山区的普通话使用率最高, 而东河区大多为走西口后裔, 工商业、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

2、后,以晋语居多。明末清初山西、 陕西大量移民涌入包头, 带来了当地风俗民情,再加之包头地域特点, 形成了包头地区蒙、汉杂居的风俗民情。常规:农历腊月初八,老包头人从腊八以后开始准备年货。男子还必须净发,俗曰“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蒙古族准备“羊背子”腊月二十三称之为“过小年”大年三十:汉贴对联、贴福字、挂大字、挂灯笼、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吃年饭,子时,堆旺火,吃饺子(汆元宝) ,接喜神。蒙吃年饭、敬“辞岁酒” ,吃饺子,耍“嘎拉卡” ,还要听艺人说书。初一:串亲戚家,给长辈拜年。初二:早上拿香火结财神,有钱人和商号都要派专人代香火去东河财神庙接财神。初四:晚上清扫厅堂、院落,将垃圾倒于门

3、外,当地叫扫穷。初五:早上放炮,破五。初七:人气节,晚上整夜点灯。正月初八,一说是祭八仙,另一说是“八”与“百”是包头方言谐音,因此这天人们都要上街“祛百病” 。初十:晚上点一蜡烛或灯瓜,放于犄角旮旯,意为老鼠娶媳妇。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闹花灯,放烟火,高跷队、秧歌队挨门串户或给商行,会馆百年。二月二:龙抬头,包头在关帝庙前或泗店梁上抖活龙放烟火。人们都要剪头发,有“二月二龙抬头,不剪头来死舅舅”的民谣。具体解析:农历腊月初八, 佛祖释迦牟尼出家时饿昏在地,有牧羊女用米豆野果粥给他吃,他吃后精神焕发,觉悟成佛。不知何时,佛祖成佛之日,成了后人迎春节之始。老包头人从腊八以后开始准备年货。做新衣

4、、买年画、打扫家、贴窗花等。男子还必须净发,俗曰“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蒙古族还必备“羊背子” ,即煮熟的全绵羊肉。腊八粥用五谷杂粮加上红枣花生, 慢火砂锅熬煮成能立得住筷子的稀粥, 盛到碗里再加上红糖,玫瑰酱。喝腊八粥还有一说,必须得在天亮前喝,喝了这黎明前的腊八粥,一年不得红眼病。喝着喝着太阳出来了,或是天亮了才喝,便不会灵验了。当然,腊八节喝腊八粥的同时还会有制作腊八蒜。 常常是之前堆了很多的紫皮大蒜, 一瓣一瓣的剥皮后, 烂的坏的挑出去不用, 连剥皮时不小心被指甲划出痕迹的蒜瓣也放到了一边。 最后把剥皮精选出的蒜瓣放入一个洗干净的口小肚大的玻璃罐子里。 (当然,在我奶奶勤俭的风格下,

5、我们家的腊八蒜都是发了芽次一等的算, 好蒜都是直接就饺子什么吃的) 醋自然也要好醋。 把醋到进放了蒜的罐子里, 密封罐口, 放在窗外寒冷的环境下听说会变色的更快。 顿追求的就是那蒜瓣要翡翠般的绿就对了。腊月二十三 称之为“过小年” ,说明“过大年”已准备就绪,只待“灶神”保佑过个好年,因为灶火不旺再好的饭也吃不到嘴里。 “灶神”先人认为是炎帝和神农,后来演变成唐代的张单和南朝时的苏吉利。老包头人则称之为“灶马爷爷、奶奶” ,这天晚上每家贴上木板刻印的 “灶神” 像。供奉后用一块麻糖把 “灶神” 的嘴糊住在灶中烧掉, 其目的是给 “灶神”点甜头让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蒙古族则同样“祭火

6、” ,用羯羊肉煮成的粥放在锅灶的四角供奉火神。腊月三十 ,俗称“过大年” 。老包头人除贴对联、贴福字、挂大字、挂灯笼、放鞭炮、守岁、 给压岁钱、 吃年饭等外, 最具特色的是 “接神”,多数人认为 “接神” 指的是接喜神。喜神是一种古神, “接神”在鸡叫前的三、四点钟,各家点燃旺火,鸣放鞭炮,给各方神仙上香。然后“领牲” ,即将一只活羊拉到神位前,主人拈香后将供酒往羊身上一泼,羊当即抖一下,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然后当即或过日把羊宰掉。 有钱家如此, 即使一贫如洗之家,大年三十亦以清水一碗,焚香一柱以祈神灵保佑。 “接神”后,汉族吃年饭饺子,因为饺子形似元宝,俗称“揣元宝” ,蒙古族则是全家人吃

7、一张白面做熟的大饼,俗称“喜庆饼” 。点旺火放的炮仗也是不光有小鞭编成的鞭炮,还有二踢脚麻雷子这样大型的危险性比较大的炮仗。往往小男孩们对二踢脚这样的情有独钟。因为它更加刺激也更加有震撼力。年夜饭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最经典的会有八大碗。扒肉条、红烧带鱼(炸带鱼) 、炸糕、饺子等。鸡鸭猪羊牛等,都是这些“蒸锅”的主要食材,用当地的配料和做法烹制,是做好了再用容器成型冷冻存放的,所以只要想吃时就上火蒸蒸加热就能成为一桌“满汉全席” 。图片 :扒肉条 .jpg 因为会有“高”的的谐音, 加上是人们喜欢的金灿灿的色泽, 人们常会吃炸糕寓意 “步步高” 。炸糕之所以会有黄金般的色泽主要是因为它是黄米面做

8、的。 一般有两种, 一种里面会包有红豆沙馅,另一种会是无馅儿实心的,撒上绵白糖软糯香甜。代表着“连年有余” 的红烧鲤鱼自然也不可少。 尤其包头南边就是黄河, 自古就是旱水码头。所以黄河大鲤鱼肉质鲜美,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佳品。饺子更不必说。 饺子长得很想元宝, 煮饺子代表着金钱滚滚来, 所以年夜饭中的重头戏就在饺子上,而且,在饺子馅里必须有钢镚, 谁能吃的出来就代表他今年一定会有很不错的财运。(当然我家也有这个习惯,只是几年之后由于觉得不卫生就改成包花生糖果之类的)面点除了饺子自然还会有其他, 比如碍于祭祀又难有猪牛羊等活物, 代价太高昂, 百姓常会用面捏出动物来。 若是捏猪, 那蒲扇般的大耳朵搭

9、在两颊, 额头上有用刀背摁下的三道印儿酷似肥猪的皱纹, 黑豆点成的小眼睛左顾右盼, 翘起的拱嘴下再用筷子扎了两个小窟窿。 当然会有杨, 弯弯的犄角团团的尾巴, 四个蹄蹄展展地伸开,软塌塌的躺在屉上。接着也会有兔子、公鸡、金鱼、刺猬等等,常常用的工具就是红色的食用颜料和剪刀了。当然这不是祭品,一是填补笼屉的空处,二是给自家小孩子家吃的玩耍。一次能蒸三层笼屉,第一次三牲大供就上笼了。 再蒸就是莲花馍,既当供品也做食品。其实也就是在每个大馒头的上面,加一朵面做的莲花, 正中间再点上一个大红枣当花蕊。 等出了笼, 白白大馒头几乎被头上顶着的那朵艳若桃李的大莲花覆盖, 红枣更是鲜艳夺目。 最后要蒸的是专

10、门供奉某个神灵的供品,先做好几个大莲花, 把这些大莲花按四个一排, 三个一排, 二个一排, 一个一排, 挤在一起,形成一个大三角形。 再往每个莲花的花心和花与花的连接处都点插上红枣。 便成了一座 “面山”。等那些蒸好的肉和面食凉凉后,会把他们全放入几个院里那有近一人高的大瓮里。在普通的门外就可以冷冻随时取来热热就可以吃了。初一开始便是真正的新年 ,人们常常会在初一到初三这几天走访亲戚好友。 正统的习惯应该是初一去公婆家拜年,初二去娘家拜年,之后是走亲访友。初五为“破五” ,各家将炕席四周和地上的尘土扫起,再剪一小纸人放到街路口,尘土堆上焚香一柱,曰“送穷” 、“扫穷土”。“破五”之后各家才把挂

11、在墙上的祖宗谱摘下,女人开始做针线,男人方得出远门,商户开始启封银柜、账簿。初七称 “人七” ,西汉时就有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人七、八谷的说法。 相传人们的灵魂在年三十要去远游, 初七才又魂归附体, 这也可能是一种移民心里向往,身居塞外的人让灵魂回老家看看。正月初八 ,一说是祭八仙,另一说是“八”与“百”是包头方言谐音,因此这天人们都要上街“祛百病” 。老包头年俗中最奇的是初十 ,耗子娶媳妇。这天晚上各户在水缸与墙角黑暗处点上麻油灯, 烧上香, 让耗子娶媳妇, 老人还说耳朵塞上驴粪蛋可听到娶媳妇的动静。正月初十日,称为石头节,亦称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老包头人习惯吃莜面或高梁面

12、鱼鱼。妇女们搓鱼鱼一手五根, 两手同时动作, 面板上搓动着十根细长的面鱼, 故把这一天称为十指。搓面鱼的时候,要捏一些花轿同时蒸熟,放置墙角瓮底等处,以备鼠郎娶亲使用。老包头人多在这天吃蒸莜面。引 申 : 莜 面莜面是河北省张家口 ,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地区,以及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及阴山山地、乌兰察布市南部、的特色食品,主要生长在无霜期短的山地区域。 莜面有五大系列,蒸、炸、汆、烙、炒,共有数十个品种,其中蒸莜面常见的就有有窝窝、馀馀、钝钝、饺饺、金棍、丸丸等各具特色 17 种做法。 莜面有两种吃法,热吃和凉吃。莜面制作方法灵活多变,常在巧妇手下搓、推、擀、卷、花样翻新,由乡村大妈现场制作,明档厨

13、房,食用前观赏一翻民间手艺食欲大增。 食用时可用蔬菜及辣汤, 冷调、凉拌。并可按各自口味, 酸、辣、咸、甜自行调制。夹一筷子莜面,饱蘸自已调配好的汤料,细细咀嚼, 一种特殊的莜面香味令你回味无穷。 莜面易令人产生饱食感, 所以当地有晋方言有 “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点凉水正好好”的民谣。过大年中最热闹的是正月十五 ,前后三天各种文艺活动:踩高跷、斗活龙、小车会、跑驴、独龙杠、大头宝宝等都走上街头,包头舞小车的民间艺人万金子、二召梁等可谓妇幼皆知。 全城 26 个三官棚前鼓匠轮班吹打, 在南圪洞三官庙还搭起秋千和 “胡游游”。晚上更是街市花灯亮,火树银花合,人潮涌动。正月二十 为“小添仓” ,二十五

14、为“大添仓” ,居民用炉灰在院内画一窖仓,还画有台阶,在仓中放点粮食,以期新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过大年”的结尾是二月二 ,一说二月二在惊蛰前后,龙抬头大地复苏。一说是土地爷的生日, 祭土地爷准备春耕。 这一天兴旺社在文昌庙组织斗活龙; 在真武庙组织“九曲圣会” ,栽 360 根木杆,用绳拴成“九曲黄河阵” (迷宫) ,中央有根老杆,俗有“摸老杆,一百三(活到 103 岁) ”的说法。真武庙还出售铜钱拴的“长命百岁”锁,晚上每根杆都点一盏灯,十分壮观。老包头的年俗虽有迷信色彩,但它植根于华夏民族文化的沃土,反映了人们期盼国泰民安的心愿,也是民俗、宗教、饮食、民间艺术等多元文化的大展示。附:民

15、生包头 1957 年俗篇克薇1957 年的 1 月 31 日,是夏历丁酉年的大年初一。这个春节, 是来自全国的众多建设者们来到包头过的第一个大年, 所以, 全市各服务行业都很重视,有十一个饭馆要照常营业,各建筑单位的食堂也都根据天津、上海、东北、张家口等地来包建设者们的饮食习惯, 做一些可口的食品, 譬如上海人爱吃的糖醋鲤鱼、 拔丝莲子、拔丝苹果。青山区是天津来包建设者比较集中的地区, 各食堂、 饭馆增加了他们爱吃的炒肉片, 有的食堂准备了炸板虾、油爆虾、虾片、什锦火锅、以及各种海味,大福林食堂新添了天津风味的什锦蜜馅元宵和油炸元宵。 东河区中兴饭庄特意派出采购员去九十里地以外的萨拉齐买回了肥

16、鸡。我时有好奇: 包头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早年间的年俗味道是怎样的?五十四年前的一段字迹斑驳、须仔细辨认才得见的文字是这样描述的: “国营包头商店的几扇活页门转个不停,顾客拥进拥出。 在这个三层大楼的商店里,到处都挤满了购买年货的顾客,营业员们有的在热情接待顾客、有的在打扮橱窗。 ”今天,还会有人好奇吗?这里所说的“三层大楼的商店”大抵该是今天的哪座建筑呢?1957 年 1 月 23 日,是腊月二十三,夏历丙申年的小年,包头副市长张佩青去了石拐矿区, 向石拐矿区出席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们了解群众生活情况, 有档案资料这样记载: “代表们向张佩青副市长汇报了工作,反映了群众的要求,并对政府工作提出一些意见” ,翻看这份留存了五十四年并还将留存下去的文字, 又得知了一个细节: 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包头煤矿筹备处工程师邹尚英给张佩青副市长提了意见, 反映了矿区职工对市场上蔬菜、 猪肉供应不足、 东河与石拐矿区之间交通不方便以及两地某些物资差价不合理等存在的问题不满意, 张副市长当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