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960629 上传时间:2018-01-0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8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的产业结构历史演变交通经济08170111 孙小明 08170101 李玉府08170201 陈冠锦 08170122 李 新08170215 马 澜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中, 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 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 61 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了由“重、轻、农”到“农、轻、重” ,再到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优化演进过程 , 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历史性变迁

2、。一、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 50 年来,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 “重、轻、农”产业结构指导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尽快建立大体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从 1953 年开始,以大规模工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到 1957 年,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37.3%上升到 45.0%。重、轻、农之比由1952 年的 15.3 27.8 56.9 上升为 25.5 31.2 43.3 。从 1958 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被简单化为工

3、业发展, 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重工业发展, 重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只发展钢铁工业。 工业化强攻集中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 “全民”强攻。1959 年初,产业结构失衡已非常严重,到年底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 48.1%,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 53.5%上升到58.5%。 1960 年,决策仍要求“大跃进”再掀高潮,集中全力保钢。到年底,轻工业产值大幅下降了 9.8%,农业下降了 12.6%,重、轻、农之比达到 52.4 25.8 21.8 。2、 “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针对“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结构出现的严重失调,从 1961 年起,我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轻、重工业的比例由 1960

4、年的 33.4 66.6 提高到 1966 年的 49.0 51.0 ,农、轻、重的比例由 1960 年的21.8 26.1 52.1 转变为 1966 年的 35.9 31.4 32.7 。 农业重新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最大份额的产业。1965 年,国民经济呈现一定的良性增长局面。出于“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工业化的方向转为以“准备打仗”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 。 1970 年,农、轻、重之比由 1965 年的 37.3 32.3 30.4变为 32.5 31.1 36.4 。 1971 年,地方出现了一个“大办五小”的工业化高潮。 1975 年农、 轻、 重之比进一步失调, 变为 28.2

5、31.6 40.2 。1976 年,第五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但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的指导思想再次导致了急于求成。 导致产业结构更加严重失调,农轻重之比为 24.8 32.4 42.8 。3、 “农、轻、重”排序得到落实,产业结构逐步改善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确立。从 1979 年开始,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了第二次全面调整。1979-1981 年,中国轻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 9.6%, 18.4%和14.1%, 而同期重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则分别为 7.7%, 1.46%和 -4.7%。到 1981 年底,轻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

6、达到 51.5%,超过了重工业。1981 年我国开始实施“六五”计划。投资向“以能源、交通为战略重点”的产业倾斜,着力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985 年,轻、重工业基本保持 49.6 50.4 的协调比例;农、轻、重之比为 34.3 30.7 35.0 ,比较合理。4、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和 90 年代上半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结构水平。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进展。能源、原材料

7、供应紧张,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落后的状况大大缓解。三次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之比由 1985 年的 28.4 43.1 28.5 变为 1998 年的 18.4 48.7 32.9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重由 1985 年的 62.4%降低为1998 年的 49.8%, 第二产业由 20.8%上升到 23.5%, 第三产业由 16.3%上升到 26.7%。在改善基础工业的基础上,轻、重工业的比重保持了相对稳定。 1997 年二者比例为 42.93 57.07 ,比 1985 年略有下降。农业在稳定发展的同时, 内部结构也在发生着合理的变化。 在农

8、、 林、牧、渔总产值中,牧业所占的比重由 1985 年的 22.1%上升到 1998 年的 28.6%,渔业由 3.5%上升到 9.9%,种植业由 69.3%下降到 58.1%。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重大比例日趋协调60 年来,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松农业基础的同时, 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 1952-2008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51.0%持续下降至 11.3%, 下降了 39.7 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20.

9、8%逐步升至 48.6%,上升了27.8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28.2%升40.1%, 上升了 11.9 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与此同时, 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建国初期确立的 “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城乡人口隔离的户籍制度, 既造成了大量就业人口束缚于农业和农村, 也造成了阻碍劳动者在企业、行业、产业和区域之间转移的藩篱。改革开放以后,乡镇工业快速发展、 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 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 加上政府推出的各式各样的扶持和扩大就业的工程, 促进了就业结构的大调整。 80%以上人口从

10、事农业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相当比例的人口转而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1952-2008 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 83.5%下降至 39.6%, 下降了 44.0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 7.4%升至 27.2%,上升了 19.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 9.1%升至为 33.2%, 上升了24.1 个百分点。1、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建国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非常落后,农业生产表现为对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过度畸重的单一结构。 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异常突出, 种植业以外的其他农业发展较为

11、缓慢,农业内部比例极度不协调。在之后近 30 年时间里,由于人口快速增长造成的巨大压力, 农业生产整体技术水平较低, 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和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政策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基本上仍停留在“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结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 农业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产品流通体制等多方面改革,以杂优水稻技术为主的农业生产技术逐步得到普遍推广,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巨大引力, 以及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农业生产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粮食供给短缺的状况, 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从单一的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开始向提

12、高食物结构和品质转变, 促进了从分散经营的小生产向生产的专业化、 布局的区域化和经营一体化等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化经营转变。 60 年来,我国已经基本改变了过去 “农业 - 种植业 - 粮食” 的高度单一和效率低下的结构模式,向“优质、高效、全面发展的”的新型结构模式转变。农业生产内部结构显著调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农业所占比重由 1952 年的 85.9%下降为 2008 年的 48.4%,下降了 37.5 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 1952 年的 1.6%、 11.2%和 1.3%提高到 2008 年的3.7%、 35.5%和 9.

13、0%,分别提高了 2.1 、 24.3 和 7.7 个百分点。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进展明显。 粮食、 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种植面积比由1952 年的 89.2 9.0 1.8 转变为 2008 年的 68.3 27.8 3.9 , 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明显提高。 畜产品构成中, 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由1952 年的 94.2%下降到 2008 年的 63.5%; 牛羊肉则由 1979年的 5.74%上升到 13.6%;禽肉等也由 1985 年的 5.80%上升到了 22.9%。禽蛋、牛奶等的产量快速增长,在畜产品中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1952-2008 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1952-20

14、08 年我国种植业播种面积比例( %)2、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转变, 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不全。工业整体水平基本上处于手工作业状况, 根本谈不上工业化和工业体系。 只能 “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壶, , 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工业结构极为简单,生产水平极为低下。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 对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进行了多次重大的调整。从“轻纺工业

15、优先”、促进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到“优先发展基础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再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整体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从结构简单到门类齐全, 从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到轻、重工业基本协调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工业主导,逐步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共同发展的转变。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建国之初,工业部门比较单一。经过 60 年的建设,工业行业发生根本性变化。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

16、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拥有 39 个工业大类、 191 个中类、 525 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轻、重工业关系逐步趋于协调。从建国初期至 1978 年,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和体制方面的原因, 我国工业发展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在重工业内部又片面强调“以钢为纲”,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比重分别由 1952 年的 64.5%、35.5%变为 1978 年的 43.1%和 56.9%。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等各方面关系的调整, 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 工业结构严重重型化的倾向得以扭转。到 1995 年,轻、重工业比例调整到了 47.3 : 52.7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特别是工业内部结构向更高层次的演进, 以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英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