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955343 上传时间:2018-01-0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1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武清区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天津市武清区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天津市武清区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天津市武清区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天津市武清区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武清区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武清区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化学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天津市武清区 2014 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化学试卷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卷 (选择题 )和第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请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纸对应答题处。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 H:1 C:12 O:16 S:32 Cu:64 Mg:24 第卷选择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10 题,每小题 2 分, 11-20 题,每小题 3 分,共 50 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漏斗、分液漏斗、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B. 试管、烧杯、表面皿都是可直接加热的

2、仪器C误食重金属盐应立即口服葡萄糖D用托盘天平称取 10.02 g NaCl 固体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酒精灯用完后,用嘴吹灭B蒸发时,将溶液直接加热蒸干C直接对准试管里盛放固体的部位加热D块状固体取用时不可用手拿,而要用镊子夹取3要把热稳定性好的高沸点液态物质和低沸点的杂质进行分离,一般使用的方法是A 结晶 B蒸馏 C过滤 D萃取4 Fe(OH) 3 胶体属于A 结晶水合物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高一化学试卷 第 2 页 共 8 页5 在下列事例中 ,是利用物质密度不同达到分离的是A 把海水经蒸馏得到纯净水等B用水煎中药提取药中的有效成分C把豆浆和豆渣经过滤分离D做饭洗米时的米中

3、淘沙6 科学家已发现一种新型氢分子,其化学式为 H3,在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 H 3和 H2相同的是A 原子数 B分子数C体积 D物质的量7 下列物质的溶液能导电,但该物质不属于电解质的是A Ba(OH) 2 B CH 4 C CO2 D HCl 8 氧气的摩尔质量是A 16 B 16 g/mol C 32 D 32 g/mol 9 在泡沫橡胶的制造中,要利用 2H2O2 2H2O + O 2 反应放出的氧气,其中的 H 2O2A 是氧化剂,不是还原剂B是还原剂,不是氧化剂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10 下列变化必须加入其他物质作还原剂才能发生的是A CuO CuCl

4、 2 B CO2 CO C I- I2 D H 2OH 211设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1 mol H 2O 分子所含质子数为 10 NAB 24 g 镁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NAC 1 L 0.1 mol L-1 H 2SO4 溶液中 H + 数为 0.1 NAD标准状况下, 22.4 L 乙醇的分子数为 NA高一化学试卷 第 3 页 共 8 页12 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可用丁达尔现象来区别胶体与溶液B胶体的特性是能够导电C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D溶液、胶体、浊液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13 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下列情况可能使其

5、浓度偏小的是A 定容时 俯 视液面 因为定容时用的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如果仰视定容,会使实际体积偏大,因而浓度就偏低;如果俯视定容,会使实际体积偏小,因而浓度就偏高;图示如下:这个不同于量筒的读数,定容时根据用刻度线来确定凹液面,量筒是根据凹液面来确定对应的刻度线。量筒读数示图如下B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C用胶头滴管定容时有少量水滴到容量瓶外D溶液从烧杯转移到容量瓶后没有洗涤烧杯14 欲配制 100 mL 1.0 mol/L Na 2SO4 溶液,正确的方法是 将 14.2 g Na 2SO4 溶于 100 mL 水中 将 32.2 g Na 2SO4 10H2O 溶于少量水中,再用水稀释至

6、100 mL 将 20 mL 5.0 mol/L Na 2SO4 溶液用水稀释至 100 mL A B C D15 某溶液中含有较大量的 Cl 、 CO32 、 OH 等 3 种阴离子,如果只取一次该溶液就能够分别将它们依次检验出来, 下列实验操作: 滴加过量 Mg(NO 3)2 溶液 过滤 滴加AgNO 3 溶液 滴加过量 Ba(NO 3)2 溶液,顺序正确的是高一化学试卷 第 4 页 共 8 页A BC D16 已知 1.505 1023 个 X 气体分子的质量为 16 g,则 X 气体的摩尔质量是A 16 g B 32 g C 32 g /mol D 64 g /mol 17 除去下列固

7、体或溶液中所含杂质(括号中的物质)的对应反应类型正确的是A ZnCl 2 (HCl) :化合反应B NaCl (CuCl 2) :置换反应C CuO (Cu) :复分解反应D CaO (CaCO 3) :分解反应18 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A金属铁溶于稀盐酸: 2Fe 6H + 2Fe3+ 3H 2B氧化铜溶于稀盐酸: CuO 2H + Cu2+ H2O C铜与硝酸汞溶液反应: Cu Hg 2+ Cu2+ Hg D碳酸钙溶于稀盐酸: CaCO3 2H+ Ca2+ H 2O CO219 在一定条件下, PbO2 和 Cr3+反应,产物是 Cr2O72 和 Pb2+,则有 1 mol Cr 3+反

8、应时需PbO2 的物质的量为A 3.0 mol B 1.5 mol C 1.0 mol D 0.75 mol 20.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A B C D天津市武清区 2014 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化学试卷题 号 1 20 21 22 23 24 总分 核分人 复核人弹簧夹橡胶管上下移动两端液面水平,弹簧夹液面高度不变弹簧夹水柱高一化学试卷 第 5 页 共 8 页第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21 ( 14 分)( I) 写出 (1)、 (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 (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各 2 个 )。(1)K 2SO4 溶液与 BaCl 2 溶液的

9、反应(2)金属铜与 AgNO 3 溶液的反应(3)OH H + H 2O 、(4)Cu 2+ Fe Cu Fe2+ 、( II )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钙、氯化钠、硝酸钾、硫酸铜、硝酸银、氧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果:( 1)将此固体粉末加到足量水中,搅拌、 _、 _ (填操作名称),得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2)滤出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由此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中一定含有 _ ,一定不含有_。实验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 。22 ( 12 分) 已知常用的强酸 (盐酸、硫酸、硝酸 )跟常用的强碱 (苛性钠、苛性钾 )反应生成的盐的水溶液显中性。现将某白色粉末

10、溶入某一无色中性液体中,按图示进行实验,试按下列要求推断未知物:(1) 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B , C ;(2)若 A 是纯净物, 无色中性液体也是纯净物, 则中性液体是 (填化学式 );(3)若 A 是纯净物,无色中性液体是只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则中性液体是或 (填溶质的化学式 )溶液;(4)写出有色液体与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1、 22 题答题纸。得 分高一化学试卷 第 6 页 共 8 页21 ( 14 分)( I)(1) (2) (3) (4) ( II )( 1) _ _ ( 2) _ _ _ 22 ( 12 分)(1) (2) (3) (4) 23 ( 6 分) 如图所示,在一

11、烧杯中盛有 100 mL 2 mol/L H 2SO4 溶液,同时有一表面光滑的塑料小球悬浮于溶液中央,向该烧杯里缓缓注入 0.4 mol/L Ba(OH) 2溶液得 分评卷人得 分评卷人高一化学试卷 第 7 页 共 8 页至恰好完全反应(设 H 2SO4 溶液和 Ba(OH) 2 溶液密度相同)。在此实验过程中:( 1)烧杯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 。( 2)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4 ( 18 分)( I ) 为除去粗盐中的 Ca2 、 Mg 2 、 Fe3 、 SO42 以及泥沙等杂质,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步骤如下(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称取粗盐滤液 精盐( 1

12、)步骤、中加入的试剂(填写化学式)分别是 _、 _ 在加入 BaCl 2 步骤中判断 BaCl 2 已过量的方法是 _ _ 。( 2)第步中,相关的离子方程式是 _,_ 。( 3)第步操作若先用盐酸调 pH 再过滤,将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其原因和结果是 _ 。( 4)为检验精盐纯度,需配制 500 mL 0.2 mol/L NaCl (精盐)溶液,如图是该同学转移溶液的示意图,图中的错误是_ 。( II ) 0.5 mol/L 的稀 H2SO4 溶液中, c(H )为 _ mol/L ;取此溶液 25 mL,向其中加入 1.0 mol/L 的 NaOH 溶液,当恰好完全中和时,消耗 NaOH溶液的体积为 _mL 。23、 24 题答题纸。得 分溶解( ) 过滤( ) 过滤Na2CO3 过滤适量盐酸蒸发、结晶、烘干高一化学试卷 第 8 页 共 8 页23 ( 6 分)( 1) ( 2)24 ( 18 分)( I)( 1) _、 _ _ ( 2) _ _ ( 3) _ ( 4) _ _ ( II ) _ _ 评卷人得 分评卷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