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电视声音制作系统探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953230 上传时间:2018-01-04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时代电视声音制作系统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字时代电视声音制作系统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字时代电视声音制作系统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数字时代电视声音制作系统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字时代电视声音制作系统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时代电视声音制作系统探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字时代电视声音制作系统探讨作者:中央电视台 刘中胜 电视技术的发展速度及制作模式是人们很难准确地预测到的, 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要充分考虑电视技术发展的前瞻性, 使新建的电视台在使用的头 10 年内不会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因此, 我们不得不认真总结、 思考和分析电视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 这个分析应该是全面的,它不仅仅只是考虑电视技术的发展, 还要包括社会的变革趋势、 以及相关的教育体系的改变等等诸多综合因素。一 新闻节目的多语言播出未来电视台播出系统的音频通路一定是具备数字多声道环绕立体声功能, 多声道声音技术并不仅局限在音乐、电视剧、 电影等节目, 在其他方面也有着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国内和

2、国外新闻制作和播出是否应考虑多语言同时播出功能, 从目前音频编解码技术来讲, 实现多语种的制作、 卫星传输、 当地的接收及选择本民族语言后再转播, 直至家庭的最终接收都是可行的, 可以说资源是现成的不用也是一种浪费。 这样的好处是, 使中国几个大面积的民族地区的观众能与全国人民同时看到、 听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 也就是能同时看到、 听到党中央的声音,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的最高宣传机构, , 这应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地方来说可以减少许多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目前几大民族地区的转播方式是; 当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出时先将节目录制下来, 进行译制配音后再播出, 这样使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至

3、少滞后半天甚至一天才能与当地的民族观众见面。 因此, 实现此功能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以及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性上都是有益的, 而这样的方案对中央电视台的投入并不很大。图 1 土建方案土建方案如图 1,在演播室设几个不同民族语言用的配音间做同声传译,多路信号经数字编码上行播出,各民族地区下行后经解码器选择出普通话和本民族语言分左右声道转播,当地观众可通过电视机的左右声道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因为在民族地区都有汉人) 。国内新闻频道可以这样做,国际新闻频道更可以这样做。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示意,具体的实施方法很多,笔者在这里只是探讨这样的概念是否必要。系统方案示意如图 2;国际上做多语言播出早有先例,

4、可以说技术手段是成熟的,早在 2002 年 6 月就有过关于多语言播出的报道,题目是“ miXart 8/Xtrack 平台让 EuroNews 说 7 种语言” 。摘要如下:“ EuroNews 为欧洲主要的电视新闻频道,它用欧洲的观点报道世界新闻。其市场营销的主题“多种声音,一种看法” ,指的是 EuroNews 上的每条新闻报道都同时以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语和俄语播出。 “ EuroNews 的声音和图像通过有线电视、数字卫星和地面广播频道传遍欧洲、中东、非洲、亚洲、南北美 76 个国家的 1.2 亿个家庭” 。图 2 系统方案示意图二 音频工作站的使用及音、视频后期

5、编辑系统的合理架构音频后期编辑系统的功能包括译制配音、 解说配音、 配乐、动效合成等, 音频工作站在音频后期编辑系统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这是不容质疑的, 几乎所有的后期编辑系统都希望配备音频工作站, 这也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录音师们的共同愿望。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的时候就会发现, 以目前独立方式组成的音频编辑系统, 使音频工作站的利用率很低。 大家可以仔细想一下当前的工作流程, 当使用工作站制作声音非线性编辑时, 必须先将录像带里的节目输入到工作站,音频制作合成好后再转回录像带,从工时上就多了两次转录手续,如果这个节目的视频也用非线编辑系统制作, 那么这个节目就经过了四次转录工序, 还不

6、要说审查后的修改, 只正常制作就很烦人了。 很多简单一点的节目干脆用录像机的四个声道直接制作反而简单一些,用工作站反而成了麻烦,因此,工作站的优势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电视图像后期制作系统已由多台录像机搭建的独立线性编辑系统进入视频工作站形式下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通过网络的连接使各编辑子系统形成一个工作群, 它不仅有强大的视频编辑能力, 同时也具备很强的声音处理能力, 一套设备实际上就完全可以承担电视图像和声音的制作, 当前不少视频工作站制造者也在探求音频制作模式, 也想作到两者兼顾, 设备达到这些功能并不困难, 但是操作设备的人不可能很高超地同时掌握两种技能, 而一套设备由两组人轮流工作实际上

7、也不现实, 因此, 就目前而言仍然离不开专门独立的音频编辑系统,但在科技发展到今天的情况下大家仍然各自建立自己的编辑系统, 互相不做通盘考虑, 是不是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呢。我认为当前,音、视频后期编辑系统应该实现网络化的音、视频工作站形式的编辑群,各编辑子系统共用一个大容量的存储器, 需要编辑的节目不论前期以什么记录媒体方式采录的素材都先输入到存储器里, 视频编辑子系统需要高图像质量低音频质量, 而音频编辑子系统需要低图像质量高音频质量, 视频从存储器里提取要编辑的素材进行图像编辑, 编辑后的成品放回存储器, 需要作音频制作时音频编辑系统调出这个成品, 图像经过高倍压缩只做参考用(可节省经费

8、) ,音频需要高质量的。这样的做法的好处是:音视频编辑群节省大量的录、放像机,目前中央电视台的音频后期编辑机房都是双重配置, 既有录、 放像机又有音频工作站,资源双倍投入产值却没有丝毫增加。不仅如此音频机房的功能应根据需要, 人为地在地域上与视频编辑机房进行组合, 除了一些指定做译制片的音频编辑系统可以独立外, 其他与视频编辑有紧密关系的音频编辑系统都应该这样做,这样才能更合理地为节目制作部门提供方便的工作环境。三 音乐录音和音乐制作的关系数字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音乐录音棚的理念发生了变化, 模拟技术时期的音乐录音形式基本上是整个乐队同时进入录音棚, 在完整的演奏过程中将音乐录制下来, 这就要求

9、录音棚的容积要足够的大,那个时期能列为标准型音乐录音棚的占地面积最小也得在 300 平米以上。尽管模拟技术后期也出现了 24 轨录音机,很多人也尝试了多声轨录音方式,但由于没有完善的自动化缩混功能和编辑功能使得此项工作成为一件非常烦琐和痛苦的事。 数字技术解决了这些问题, 而且由 24 轨录音机发展到 48 轨甚至更多, 完善了分轨录音工艺, 不论多大配置的乐队不再需要同时进入录音棚录音, 可以分期分批地进行分轨录音, 这样录音棚的容积就大大地减小了,当前世界上 70 平米左右的录音棚比比皆是,而且录制的产品在技术和艺术质量上完全可以与任何大空间的录音棚媲美。 通常录音棚都是建造在文化、 经济

10、中心,建筑面积的大小导致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建筑面积的大小与选用设备是有关系的,目前世界音乐制作领域里使用的大容积录音棚,应该都是早期产物, 90 年代后期数字多声轨录音技术成熟后,建造的录音棚的面积应该在 150 平米以内, (当然这仅是个人观点,缺乏更多的考察论证)现在很少有人把整个乐队同时班到录音棚里录音,都是采用分批、分轨、后期缩混的录音方式, 录音棚配备自动化功能强劲的数字多声轨记录、 缩混系统可以完成任何音乐录音制作, 因此大容积的录音棚已没有实际意义了。音乐制作方面,当前电视制作手段与 80 年代的方式已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直接导致制作体系和制作人素质的改变, 再以

11、 80 年代的工作模式套裁 21 世纪的电视台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去年新台址将设计大纲拿回台里征求意见,新台里计划建设 14 个与目前台里使用类似的音乐编辑机房, 这个数量与计划播出的节目总量对比, 配备不算多, 但是我认为这种功能的音乐编辑机房将不再适用, 可以回顾一下当前 CCTV 的使用情况, 自 1987年新台开播以来至今, 类似这样功能的音乐编辑机房实际使用数量为 4 个, 但在原始设计图纸上可以查到在 K 段至少有 10 个以上的房间标称为“音乐编辑机房” ,实际上一直都成为办公室。这并不是说音乐编辑工作不重要,更不是说 CCTV 这些年所有节目的音乐创作都靠 4个音编机房完成了,

12、 实际上很多节目的配乐工作是在其他地方完成的, 例如在配音机房做配音的同时, 在视频编辑机房编辑图象的同时找一些音乐素材就把配乐工作完成了, 对于原创音乐有部分是在台外甚至是家庭音乐工作室完成的, 现在尚且如此, 在未来网络化系统中使用现成的音乐素材资料为电视节目配乐, 更不能再称为一个独立的专业, 这种工作任何一个录音师在任何一个机房都可以依靠音乐资料库的支持完成, 就是导演自己都可以依靠网络系统在图像编辑机房、 办公室甚至是家里完成这样的工作, 这种工作不应该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的事了。我们应该思考, 靠音乐资料能支持多少节目或什么样的节目, 靠音乐资料支持的节目有多少新意, 未来电视台的音

13、乐制作体系应该怎么发展, 未来的录音师和音乐制作人具备怎样的素质,等等。在未来电视台众多频道和栏目的节目里长期大量使用资料库的音乐素材, 从内部看势必会发生雷同和混乱的局面, 从外部看电视台的音乐创作能力十分底下, 所有节目都依赖音乐资料制作, 对于那些有创意的编导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将来很多节目会需要原创音乐, 因此需要的是一些配备了小面积录音室具有一定录音功能的音乐创作室 ( MIDI ) ,满足电视节目原创音乐的低成本制作。发展音乐创作队伍是将来的必然方向,这不仅只是电视台的需要,自 2000 年以来中国的一些高校已开始了综合性专业教育,如“中国音乐学院”开设了录音专业, “北京电影学院

14、” 开设了音乐录音专业, 招收生员的主要对象是音乐学院附中毕业的学生, 这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批批既能掌握现代制作技术又具备音乐创作能力的人才进入音乐制作市场,这些人我想不会再满足于使用音乐资料的方式工作,那时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创作环境。回顾 30 年代电影这个媒体给多少音乐家提供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又为观众留下了多少美妙动听的不朽之作, 电影造就了一代音乐家。 电视是一个比电影更具影响利的媒体, 作为电视台的一名专业音乐工作者不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机遇展示自己的才华, 却永远靠咀嚼别人的东西做节目, 等到退休的那一天, 恐怕也没有可以自己署名的作品不觉得可惜吗,当然这是对音乐工作者而言是他们的责任, 而领导和工程设计者应该首先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