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宝窗随笔》第一集(读书学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693727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10《宝窗随笔》第一集(读书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010《宝窗随笔》第一集(读书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010《宝窗随笔》第一集(读书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010《宝窗随笔》第一集(读书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010《宝窗随笔》第一集(读书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10《宝窗随笔》第一集(读书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0《宝窗随笔》第一集(读书学习)(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李文昌宝窗随笔(第一集)文章选(读书学习)读 随 园 诗 话 (之一)袁枚(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搪(今杭州)人。进士出身,做过几任知县,中年以后辞官定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他著述很多,涉及方面较广。论诗首倡性灵说,对当时较有影响。他的诗作大体贯彻了这一主张,多写生活感受,风格清新灵巧。缺点是缺乏社会现实内容,有时不免流于浮华。这里抄录一首短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他的随园诗话很值得一读,钱钟书评论它说:“往往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足资后世之攻错。 ”郭沫若则说它:“喜其标榜性情,不峻立门户,使人易受启发,参摆脱羁绊。

2、 ”翻开随园诗话的第二篇,题目是诗在骨不在格 。原文是:“杨诚斋曰: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 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 、 国风之格,不同乎雅 、 颂 ;格其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没诗莫浪吟。 诗在骨不在格。 ”袁枚说的三百篇指诗经,皋、禹指远古时代的诗歌。他说的诗骨,既指有“风趣” ,又应该说有“思想” 、有“主题” ,狭义上也包括有“骨气” 。如李清照的乌江诗,还有李后

3、主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一个女人,一个亡国之君,虽一个豪放一个婉约,却写的都很有骨气,李后主的词甚至是用自己的生命写成的。理解这里说的“有趣” ,应该更宽泛些,不应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我倒觉得把“骨” ,理解成“骨气”更好。侠骨也有柔肠;婉约不失豪放,两者可以兼得、可以融合、可以在思想上统一。跳出袁枚所设的圈子,我想说说风骨和格调的关系。说到底,在一首诗中格调是形式,风骨是内容;格调是皮囊,风骨是灵魂;格调要服从风骨,格调是为风骨服务的。所以,没有风骨,格调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12 月 27 日 星期六 晴 -13-22读 随 园 诗 话 (之二)我一直以为,以状元、榜眼和探花为进士及

4、第的一、二、三名,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一种定规,看了袁枚的随园诗话才知道,其实并不全是那么回事。他在名未必符实中说:“古称探花,不必第三名。 天中记:唐进士杏园初会,使少俊二人探花游园,若他人先折名花,则二人被罚。 蔡宽夫诗话云:故事,进士朝集,择年少者为探花使。 是探花者,年少进士之职,非第三名也。 ”就是说叫探花的不一定非得是第三名,年少的进士也可这样称呼。他考证的另一个理由是:“余按李焘长编载:陈若拙中进士第三名,以貌陋,人称瞎榜。盖宋以第三名为榜眼,亦探花不必第三名之证。 ”关于进士插花,袁枚讲了一个故事,说:“进士帽上多插花。太宗曰:寇准少年,正插花饮酒时。 温公性严重,不肯插花。或

5、曰:君恩也。 乃插一枝。大概以年少者为贵。 ”但是,为什么把第三名叫“探花”呢?是后人约定俗成吧?肯定也不是空穴来风,袁枚只是提供了一个怀疑的依据而已。不过,由此却让我们多掌握了一点这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因为是诗话 ,于是作者还是引到了这个层面上来:“某及第诗曰: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杖人多笑,十里珠廉半下钩。 或又曰: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皆伤老之词。 ”2年轻人可以奔奔前程,如果有中奖的运气,还可以弄个探花当当;但老年人就没那么幸运了,想与花沾边都会有人笑话。读过红楼梦的人,想必一定还记得,刘姥姥在二进大观园时,李纨给她插了一脑袋的花,刘姥姥就是戴着这些花,在大观

6、园里“乱串” ,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不过,刘姥姥的那种洒脱、老练、自如,极尽幽默又不失尊严,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一段也成了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以我看“老要张狂少要稳” ,这话还是要的, “人老簪花”有什么不对、有什么不好?老年是人生最成熟、最自由的时期,晚霞满天灿如花, “平康过尽”正是夕阳红。12 月 28 日 星期日 晴 -9-19读 随 园 诗 话 (之三)唐翰林最荣中说,唐朝时,翰林学士十分荣耀,进宫朝见皇帝时,是允许借“飞龙厩”里的马来骑的。白香山在赠钱翰林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分班皆命妇,对苑即储皇。 ”说明翰林与皇宫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韦绶只不过是一个学士,可以披蜀国产的宽

7、大的锦袍。韩渥也只不过是个学士,却可以暗藏精巧的烛台。 十国春秋中记载:后署王建待翰林过优,人忧之。建曰:“我昔值禁军,见唐天子待翰林之厚,虽朋友不如也。我不过万分之一耳。 ”这个故事一看就明白,可要说的是,我对王建很有兴趣,因为 2001 年 10 月下旬我到过成都。王建的陵墓就建在那里,现在被辟为一处公园,占地面积很大,而且古迹保存、园林建设都堪称一流,游人也很多。一天的下午,是成飞哥哥的小女儿王玲带我们去的,说这里值得一看。王建墓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土堆,也很高,像座小山,我们还在前边拍了照片。我一向对芙蓉感到很神秘,只闻其名,未谋其面,还是第一次在这里见到的,若到成都如果看不到芙蓉,那就真

8、得白来“蓉城”一趟了。芙蓉比我想象的要娇嫩、柔弱,有一种病态之美,但它仍不失是一种富贵之花,柔美艳丽且别具风韵而滴滴风流。我们还看了一场关于王建陵的资料影片,原来他在这片天府之国上,还是很有成就和声名的,因是个明主而被后人推崇与景仰。成都这地方,在古代叫得最响的人物,大概首选诸葛亮和刘备,另一个就是王建了。他统治时期也是巴蜀此前的历史上最富足强盛的时候。实际上刘备对于四川的统治,除了给国家的统一带来了好处以外,连绵不断的战争,也让当地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然从历史观上看,王建只是个地方王,而刘备是放眼全中国的统一的。福薄生慧一篇里有三首诗句,很不错,文章也交代了它们的背景以及作者。但我显然

9、还是对这几句诗更感兴趣,其实作者也是这个用意。一首是七律陶然亭:“偶着芒鞋策策行,到来心迹喜双清。短芦一片低如屋,空翠千层远人城。旷野每留残照久,高地先觉早凉生。老僧解得登临意,劝听残蚕曳树声。 ”偶然远行,心情不错,短芦一片,空翠千层,旷野残照,高地生凉,谁能解得他出行的目的?写得自然流畅、空灵旷远、野味十足,如身临其境,犹以“劝听残蚕曳树声”句最有意味。下面分别是两首诗的各两句,风格上有点菜根潭的味道:“波虽无恨终归海,人到忘情却省才。 ”“人因福薄才生慧,天与才多恰费心。 ”波浪虽然无怨无恨但终究要消失在大海里,人到了忘情抒怀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才疏学浅。人因为福分太浅才有超人的智慧,上天给

10、了一个人难得的才能却让他经历许多的磨难。多好的辩证法!一个问题,只有从正反两方面去看,才能把它看透。读 随 园 诗 话 (之四)袁枚说:“改诗难于作诗。 ”文章说:改诗难于作诗,何也?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力万气,求易不得,竟有隔一两月,于无意中得之者。刘颜和所谓“富于万篇,窘于一字” ,真甘苦之言。 荀子曰:“人有失针者,寻之不得,忽而得之,非目加明也,眸而得之也。 ”所谓“眸”者,偶睨及之也。唐人句云:“尽日觅不得,3有时还自来。 ”即“眸而得之”之谓也。写过诗的人,对以上议论一定会大有同感,有时真的是“富于万篇,窘于一字” ,而又“尽日

11、觅不得,有时还自来” 。比如,我在 1981 年写的一首小诗一只小船:一只小船水中飘它不会沉掉吧暗涌与波涛还在长高撑到底寻找岛那个“暗”字原来是“浪” ,当时就觉得不妥,以后又放下了,二十年后看了仍很别扭。这次王圣来,我俩一起看了又看,我忽然想起这个“暗”字,他也说好。这也是“非目加明也,眸而得之也” 。诗贵其有深意篇中,他说:“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腊。杭州俞苍石秀才观绳伎云:一线腾身险复安,往来不厌几回看。笑他着脚宽平者,行路如何尚说难。 又云开晚霁终殊旦,菊吐秋芳已负春 ,皆有意义可思。 ”严冬友壮年不仕, 韦曲看桃花云:凭君眼力知多少,看到红云尽处无。 ”有深意,就是有嚼头、耐回味、意思

12、在诗外。从跳绳想到走路,其实说的是做事;秋芳不如春花,晚霞怎比旭日;有眼力的人,要能看到风景之外的东西。大概这就是那几句诗的所谓深意吧?当然还可以有其它的解释,那就因个人的理解不同而不同了。确实,如果太直白了,就没了艺术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就不是一首好诗。然而,这又是初学者常犯的毛病。要想把你想说的意思藏在诗里头,非得下一番工夫不可,要多读、多写、多琢磨。若真的达到“看到红云尽处无” ,就不会“味同嚼蜡”了。读 随 园 诗 话 (之五)这两天在读随园诗话 ,很有教益,也随手写了一点笔记。 随园诗话被称为“脍炙人口的寄情之作,包罗万象的诗论作品” ,可谓独树一帜、雅俗共赏、值得一读。它还被“三泰

13、出版社”推荐为国学大书院书目中的 60 本必读书之一,可见其文学地位和实用价值。我也偶尔写几首不称其为诗的东西,特别是在近日,所以看起来显得格外亲切、入眼。能写这样的东西的人,一定是个合格的诗人。只有首先是个诗人,才能做个合格的诗论家。袁枚在诗难事也一篇中说:用兵打仗,是一件危险事,而赵括却说得很轻松,这是他失败的原因。诗歌是难做的事,而豁达李老却认为容易,这就是他写诗差的原因。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 ”这几句话,可以说道出了诗歌创作的艰难,并深有造诣。无论做诗还是写文章,一遍即成的极少

14、,都是经过再三再四的反复修改才成。即使是天才,也都是勤奋所造就的。更何况哪有几个真正的天才,所谓天才,也就是在某一方面极具天赋而已,其它方面可能还是低能儿。我们有些作品,之所以还不那么好,就是改的工夫还不到家。我的经验是,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是怎么改也不厌烦的,直到满意为止。当然,也有少数不用该的,这就是袁枚所说的:“然有天机一到,断不可改者。余续诗品有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天机”即指灵感,灵感是创作的钥匙;灵感就是一闪念,又是转瞬即逝的。古人有说:“文章本天成,信手偶得之” ,也是这个道理。有时,有了一个好题目,或有了一个好开头,或抓住了4一个好线索,灵感突然就如泉

15、之奔涌而一泻千里,不可收拾,于是一篇好文章或好诗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一个评论家,袁枚有一个观点,就是不能评论谁的诗为第一。他说:“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人为轩轾。音律风趣,能动人心目者,即为佳诗,无所谓第一、第二也。有因一时偶至而论者,如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一首,宋(之问)居沈(佺期)上。 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一首,杨汝士压倒元(稹) 、白(居易)是也。如唐以李(白) 、杜(甫) 、韩(愈) 、白(居易)为大家,宋以欧(阳修) 、苏(轼)、陆(游) 、范(仲淹)为大家,是也。若专举一人,以覆盖一朝,则牡丹为花王,兰亦为王者之香;人与草木,不能评谁为第一,而况诗乎?

16、”“诗如天生花卉,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人为轩轾” 。袁枚的观点是再明白不过了,而又那么的毋庸辩驳,就是那些论据也都极为令人信服,并且不容质疑,真乃切实、精辟、独到之论也。做诗不能不改,但怎么改好呢?袁枚以为:“诗不可不改,不可多改。不改,则心浮;多改则机窒。 ”“孔子曰:中庸不可能也。 此境最难。随后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说他最喜欢方扶南的滕王阁 ,诗云:“阁外青山阁下江,阁中无主自开窗。春风欲拓滕王帖,蝴蝶入帘飞一双。 ”叹为绝唱。后见他的儿子说:“父亲晚年嫌是年轻时写的就把它给删了。 ”听了大吃一惊,不解其故。另一个例子说,扶南曾将周瑜墓诗修改了三次,却越改越差。他年轻时写:“大帝君臣同骨肉,小乔夫婿是英雄。 ”可以称得上对仗十分工整。中年改作:“大帝誓师江水绿,小乔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