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小草千字文》曲笔初探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26917888 上传时间:2018-01-0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怀素《小草千字文》曲笔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怀素《小草千字文》曲笔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怀素《小草千字文》曲笔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怀素《小草千字文》曲笔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怀素《小草千字文》曲笔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怀素《小草千字文》曲笔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素《小草千字文》曲笔初探(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懷素小草千字文“曲筆”初探 299 懷素小草千字文“曲筆”初探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Curves Art Of Huaisus Cursive Thousand Character Primer 趙龍濤 Jhao Long-Tao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書法系 碩士 摘 要 唐代僧人懷素是書法史上一流的草書家,傳世的“貞元本”小草千字文是懷素著名墨蹟之一,為其晚年所書。本文主要探討小草千字文的筆法特點之一 曲筆。文章採取舉要式的分析方法,選取小草千字文中若干例字,從筆劃形態的角度予以相對的分類,並逐條解析,力求發現小草千字文在曲筆運用上的特點,以

2、及由此帶來的藝術效果;進而由曲筆聯繫到節奏,對小草千字文因曲筆的運用所導致的書寫節奏問題進行一定的探討。 【關鍵詞】 懷素 、 小草千字文 、 曲筆 、 節奏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三期 300 唐代僧人懷素(西元 737 799 年)是位草書大家。 1在懷素之前,書史上享有聲名的草書家有杜度、張芝、王羲之、王獻之、智永、孫過庭、張旭等,懷素生當眾家之後,而在書史上得以躋身一流草書家的位置。關於懷素草書,人們所熟知並曾經或正在熱烈探討、不斷 學習的書跡無疑是自敍帖,雖則至今它的真偽問題似乎仍懸而未 決。 2而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帖頭署有“沙門懷素字藏真書”,帖尾題有“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於零陵書,

3、時六十有三”的千字文絹本墨蹟,即“貞元本”小草千字文,其真偽問題卻並沒有引起過爭論風波。雖然徐邦達在僧懷素 辨偽一文中稱苦筍 帖是傳世惟一一件可信的懷素真筆, 3似乎對“貞元本”小草千字文的書寫者歸屬也有質疑,但是鑒於目前還沒有人能確證其偽,本文亦將其歸於懷素名下(以下簡稱小草千字文)。 本文將要探討的是小草千字文筆法上的一個特點:曲筆。對於小草千字文的總體藝術風貌,前人有不少灼見,如文徵明評其 “ 晚年所作,應規入矩,一筆不苟,正元章所謂平淡天成者”,文嘉評其“字字用意,脫去狂怪怒張之習,而專趨於平淡古雅”。王文治云“是帖晚年之作,純以淡勝”。 4當今出1 關於懷素生卒年的辨正,有不少文章論

4、及,本文采嘉銘關於懷素的生卒年份一文的觀點。見 書譜,香港:書譜出版社, 1985.5. 2 關於自敍帖的真偽問題 ,啟功、熊任望、朱關田、徐邦達、熊飛、傅申、蒲思棠、朱天曙等都曾著專文或專書進行考證論釋,有主張為懷素本人手跡,有主張出自後代摹拓或臨寫,還有主張是後人憑空作偽等,另有分述帖和跋的真偽問題的,近幾年來討論有所消歇。本文無意進行此項考證,謹列出 各家觀點之出處,以供參考: 啟功 論懷素 墨蹟本,見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3.12. 熊任望試論懷素 真跡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見書法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 版社, 1986.1. 朱關田懷素 考,見書法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5、, 1986.4. 徐邦達 僧懷素 辨偽,見書譜,香港:書譜出版社, 1987.2. 熊飛懷素 真偽,見零陵師專學報, 1990.4. 傅申、蒲思棠書法鑒定兼懷素 臨床診斷,臺北:典藏雜誌社, 2004. 朱天曙還臺北故宮藏 墨蹟卷歷史真面,見書法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2. 3 徐邦達 僧懷素 辨偽,見書譜,香港:書譜出版社, 1987.2. 4 所引文徵明、文嘉、王文治語皆出自懷素草書千字文帖後題跋。見孫寶文編彩色放大本中國著名碑帖 懷素草書千字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懷素小草千字文“曲筆”初探 301 版的臨習指南類書籍多從適用學習的角度出發,對小草千字文

6、的筆法、結構和章法等方面的特點進行分析和歸納,就中以日本古穀蒼韻所編唐懷素千字文最為詳贍。 5古人評論雖精審,但多為隻言片語,臨習指南類書籍既求面面俱到,則不能集中筆墨於專項問題的討論,如果要窺探小草千字文的“曲筆”特點,最好撰寫專文。本文即為此而作。 何謂 “ 曲筆”?傳王羲之書論云:“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 6“十曲五直”並非量化的比觀,而是將“曲”和“直”對舉,強調作書時“曲”和“直”的融和。書法線條從物理本質上看並沒有絕對的“直筆”,從毛筆的性質來說也 是如此,可謂筆筆皆曲,或者可說只有“用筆”而無“曲直”之分。但我們必須結合視覺和書寫的實際,從藝術

7、學的角度而非物理學的角度提出“直”和“曲”這組相對的概念,才能使討論具有理論上的依據和操作上的可行性。書法理論中“曲筆”的概念,正是基於“曲直”劃分基礎上、具有相對意義的筆法範疇之一。至於如何給“曲筆”這一概念的內涵進行具體的規定,則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我們之所以要把“曲”和“直”對舉,也是為了避免陷入單純的概念解析的泥潭。 7大致上說,“曲筆”的形成靠的是書寫過程中各種細微動作之間的高度配合,而“曲筆”一旦形 成,就會具有一定的藝術效果。下面,我們選擇小草千字文中一定數量的例字,對其“曲筆”的形成及呈現出的藝術效果進行探討。 5 古穀蒼韻的解析不同於一般的書法技法教程,其最大特點是逐字進行

8、細緻入微的解讀,且不割裂筆法、結構二者。見日本二玄社古穀蒼韻編,肖志、徐小豔譯書法技法講座 唐懷素千字文,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5. 6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頁 29. 7 本文重在書法筆法形態的分析探討,無意進行美學範疇的闡釋,因此,“曲筆”在本文是作為一個既定的筆法範疇來使用的。對書法理論中諸多概念的澄清和界定,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課題,如果我們一定要遵循界定之後再使用的原則,那麼很可能寸步難行。我們認為,當代書法理論論述語言中的概念混亂現象,一方面要靠美學專家進行澄清,一方面也要靠在運用概念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逐漸抽繹、剝尋、呈現出概念的確切內涵。

9、本文當屬於後者。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三期 302 一、小草千字文曲筆舉要及分析 ( 1) “ ” 劃 歸 朗 得 效 竭 侈 動 滿 移 薄 勞 廟 兩 男 從頭至尾流覽一遍上述十四個例字,我們很容易發現其筆劃上的相同部件:右下部的“ ” 劃,其中“得 ” 、 “ 效 ” 、 “ 侈 ” 、 “ 移 ” 、 “ 薄 ” 五個字的楷體寫法並沒有 “ ” 劃,而在草體中都被做了 “ ” 劃的符號化處理。 懷素小草千字文“曲筆”初探 303 稍加細緻觀察,就會有進一步的發現:在隸書中從容舒緩、在楷書中路線分明的 “ ” 劃,在懷素這裏跳蕩了起來。本來,作為草書符號的 “ ” , 在書寫時能做到從容使

10、轉、筆墨俱到,就算合格。有趣的是,懷素在書寫小草千字文時,似乎並不滿足於“合格”的層次,而是在行筆中指腕配合、輕抖輕推,於是,在右迴旋的運筆過程中, “ ” 劃 出 現了兩到三次 “ 折筆 ” 頓挫的痕跡,由 “ 折筆 ” 而產生兩到三段各自成形的筆劃,但它們之間又親密無間地聯結在一起。最後出鉤的地方,是順著筆鋒和 筆勢推挑出去,照應於下一筆的點劃或撇劃。在這一筆最下方向左行走的筆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筆管向著行筆的相反方向略側,而筆毫逆鋒前推的受力狀態。 由上述這些動作和特徵而形成的草書符號 “ ” ,在懷素這裏的確有著獨特的意味:雖然有 “ 折 ” 的動作,但筆劃卻並不生硬枯冷,這其中固然有

11、用墨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更因各種細微動作的連類生髮、相承相應。孫過庭說 “ 草以使轉為形質 ” , 8從書寫的實際過程來說, “ 使轉 ” 理應包括 “ 折 ”的動作,而上述例字的 “ 折 ” 貫注於一筆之中,和 “ 彎 ” 、 “ 推 ” 、“送”等動作結合,與我們通常理解的“筆劃之間”的折相比,難度似乎要大些。這就是小草千字文的體現於筆劃內部的“曲筆”。 按照一般的習慣,我們在書寫這種右迴旋筆劃時,最大受力點容易出現在筆劃最右端的轉彎處,這和賽車在急轉彎時會產生巨大的離心力是一個道理。上面列舉的十四個字例,除了 “ 效 ” 字轉彎較為遒勁,其他的字似乎都沒有那種強大的離心力( “ 兩 ” 字

12、轉折硬朗,離心力更無從說起),它們給人的感覺是把離心力分解到行筆過程中,筆劃的重心也有所下移,從而讓整個筆劃既有動態感,也不顯過分張揚。孫過庭說 “ 草貴流而暢 ” , 9懷素的曲筆不但沒有妨礙流暢,折進式的筆法更使筆劃避免了因過分 “ 流暢 ” 而帶來的 “ 輕薄 ” 感,豐富了 “ 流暢 ”的內涵。 傳衛夫人筆陣圖云:“ ,勁 弩筋節。” 10“ 勁弩筋節”強調一種動態8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頁 126. 9 同上 . 10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79,頁 22. 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三期 304 中的力感,仔細觀察上述例字,富有力感的曲筆

13、使我們有理由相信懷素是深得筆法三昧的。 ( 2)“文”字形的末筆反捺: 反捺早在王羲之的作品裏即已有了含蓄的意味,流傳下來的各種摹本王羲之墨蹟中,反捺筆劃絕非僵直呆板,而是直截爽利中蘊涵曲折從容。 11對於“直”和“曲”的關係,古人論述甚夥 ,二者的不能割裂,乃精義所在。這種辯證法自然不難理解,但要形諸毫端,卻實在需要高超的書寫技巧。反捺本就是行筆果斷、速度較快的直筆,要體現“直中有曲”的形態意味,對技藝的要求就更加嚴苛。下面我們來考察一下小草千字文中“文”字形的末筆反捺。 小草千字文中有比較果斷直截的“文”字形末筆反捺,比如: 被 據 敦 但這類反捺並不能構成我們探討的重點,因為它們在小草千

14、字文中出現的數量很少,除了“被”、“據”、“敦”三字,幾乎就沒有了。我們再來看以下例字: 致 毀 猷 鼓 11 如神龍本蘭亭序帖中凡末筆寫成反捺的“之”字,大多是這種特徵。 懷素小草千字文“曲筆”初探 305 覆 處 及 文 夏 收 殿 友 投 此處所舉十二例十三個字中(“友投”在一張圖片 裏 )的反捺,因為有著幾乎一律的曲筆特徵,因此完全可以構成我們討論的重點。 十三個例字中,除了“夏”字因為末筆的反捺和前一筆的迴旋筆劃映帶為一體,且和上面的斜筆出現了重迭,因此不能看到反捺的起筆,其餘十二個字的反捺,無一例外地採取了露鋒輕入式的起筆,並往往伴隨著一個“戳”的小動作。其中“鼓”、“處”等字反捺

15、的起筆 還保留著和前一筆較明顯的呼應,不過已然是斷開了。露鋒起筆後,筆劃並沒有按著行筆路線一次性重按到底,而是在整體向右下行筆的過程中,有一次或數次輕微的“折”筆動作,致使行筆的方向有微妙的變化和調整,從而使反捺這一筆呈現出兩截或三截筆劃之間的折合連綴(“夏”字的反捺儘管和前一畫的右迴旋連成一筆,它也完全符合我們這裏的分析,即存在“折”的動作)。更甚者,比如“處”字,我們簡直難以梳絡出它的反捺有幾次轉折,似乎是意之所之,則筆之所之。就這些例字的反捺來看,起筆的輕入是為後面“折”的動作蓄勢,如果起筆過重,氣力可能會過 分消耗,後面的行筆就可能氣力不濟;而一次或數次的折筆,體現的是高度的運筆技巧和高度的書寫自信,或者毋寧說,這技巧和自信並非刻意為之,而是渾化無跡的。這些反捺,跟第( 1)點裏的“ ”劃,在對“力”的把握上可謂異字同理。書論裏書畫藝術學刊 第十三期 306 有“折釵股”之說,薑夔續書譜云:“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 ” 。 12這句話用來移作對此處十幾個例字的反捺進行評價,再適當不過。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體會這十幾個曲筆反捺帶給人的審美感受。比如 “ 友 ” 字反捺的曲筆形態和其他字明顯不同,是因為它的中段筆墨飽實,運筆遲重,有隸意。 “ 覆 ” 字的反捺 儘管存在渴筆,但筆劃著紙(絹)處蒼潤相濟,行筆欲行還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