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肇庆市第四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691748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肇庆市第四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肇庆市第四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肇庆市第四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肇庆市第四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肇庆市第四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肇庆市第四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肇庆市第四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肇庆市第四中学 2013 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本大题 4小题,每小题 3分,共 12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蕴藉(j) 咬文嚼字(jio) 岑寂(cn) 寒砧(zhn)B、鲜为人知(xin) 咽喉(yn) 轮廓(ku) 对称(chn)C、数见不鲜(shu) 渐染(jin) 累赘(li) 崩溃(ku)D、济济一堂(j) 折耗(sh) 纤维(qin) 毗邻(p)2.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B. 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 ,

2、令人赞叹不已。C君宝情绪低落,对亲母怨恨之心越来越烈,青蛇教唆他与母亲虚以委蛇,然后再伺机报复,定可慰君宝亲父于泉下,君宝五蕴炽烈,对青蛇言听计从。D. 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C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文化环境中,能否用东方雕塑语言来表达这个精神,恰恰是中国当带雕塑所欠缺的

3、。D将于 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格_,_。_,_,_,_。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2A BC D二、古诗文阅读。 (共 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5 分)孟 德 传 苏 辙孟德者,神勇【注】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佑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

4、。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

5、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注】神勇:禁卫军的军营。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既数月安之 安:安定B凡猛兽类能识人气 类:大抵,大多C德自分死矣 分:分辨D故有所慕 慕:想念 6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 分)A未至百步,辄伏而号 逡巡弭耳而去B其声震山谷 不知其商州也C以其子与人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D

6、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 曾何猛兽之足道哉37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例句:未尝为动。A置之秦州。 B慕与畏交于胸中。C故弱者见侮。 D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小传通过对传主的奇性、奇行和奇遇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向往山林、率性而为的奇人形象。B孟德本是一名禁军,却因故被迫遁隐山林,以草根野果为食,与猛兽为伍。C孟德在商州被逮,原原本本地交代自己的作为,显得坦然无畏,获得了商州知府的宽宥。D作者认为,世人不能无所畏惧地独立于世,是因为缺少孟德那样的“浩然之气”和超然追求。9断句。用“/”为下面文段断句。 (3 分)今 孟 德 其 中 无

7、 所 顾 其 浩 然 之 气 发 越 于 外 不 自 见 而 物 见 之 矣 推 此 道 也 虽列 于 天 地 可 也 曾 何 猛 兽 之 足 道 哉(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9 分)10.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3 分)11.复驾言兮焉求。 (2 分)12.彼且奚适也。 (2 分)13.奚以知其然也。 (2 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14、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2 分)15、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4

8、分)(四)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 分)16 ,秋水共长天一色。17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418、 ,鸟倦飞而知还; ,抚孤松而盘桓。19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20、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1、 , ;桂殿兰宫,即刚峦之体势。三、现代文阅读(共 31分)(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2225 小题(16 分)自由和科学爱因斯坦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手段。现在

9、,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

10、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5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

11、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

12、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2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5 分)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23.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

13、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24.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 分)25.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4 分)(二)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15 分)雪 夜 日星新一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

14、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6“啊!外面下雪了。 ”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 ”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 ”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谁啊?”“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你要干什么?”“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 ”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