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不是无情物,化做资源更育人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917092 上传时间:2018-01-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不是无情物,化做资源更育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材不是无情物,化做资源更育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材不是无情物,化做资源更育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材不是无情物,化做资源更育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不是无情物,化做资源更育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匣教学jia0 xue 教材不是无情物,化做资源更育人 尤溪县第一中学周尚清 岁末年终,在与毕业了的学生的邮件往来中, 我问其中一位学生: “在我的课堂上,哪些东西让 你受益了,值得继续发扬?哪些是徒劳无益的,需 要努力改进?”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位学生并没有 谈及我觉得实用并拼命塞给他们的解题技巧之类的 东西,而是说: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在课堂上 引领我们发现那些我们自己难以发现但又意义深远 的东西。”学生的这句话,让我立刻想到他们高二 时,我教他们Trapped by the Flood一课(人教版 高中英语教材Book 6 Unit 5)的情形。我之所以 对这节课印象这么深刻,是因为

2、我不仅把它看做一 次带着学生进行的难忘的发现之旅,还把它当做我 自身的一次情感体验和教学提升的宝贵经历。 当时,初读Trapped by the Flood一文,我感 觉它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篇记叙文了,既没有高级、 精彩的词汇点缀其中令其熠熠生辉,也没用诸如排 比、倒转之类丰富的表达手法使其气势非凡,更没 有夸张、幽默的语言风格触动读者的心灵,因此, 显得平淡无奇,甚至有些枯燥无味。我想:出现在 workbook中的这样一篇简单的文章没什么好备课 的,干脆像往常一样让学生听一遍录音,然后朗读 一遍,再划一划值得注意的词汇、句型就好了,甚 或不予处理,反正也不差这一篇,何况教学进度已 经这么紧张了

3、。 正当我准备把Trapped by the Flood打入“冷 宫”时,我突然想起另一篇文章的命运。它的标题 是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入教版高中英语教 材Book 1 Unit 4),也是出现在workbook中。之前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个新到我班的学生口中得 知,高一时他们的老师根本没教那一课。当时,我 听了有些气愤:这样一篇文字优美、语言丰富、读 起来朗朗上口且感情饱满、内涵深刻的地道美文, 居然被有的英语教师给“忽略不计”了!这种草营 “文”命般的处理方式,难道不是对教材中情感教 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吗? 俗话说: “One manS meat is an

4、other manS 94 福止教 20141、2 poison”将心比心,既然被我视为“宝贝”的文章 会被其他教师弃之不理,那么,这一篇不入我的法 眼的文章会不会恰是教材编写者有意安排或被有的 教师视为“宝贝”的好文章呢?于是,我静下心 来,多读了几遍Trapped by the Flood这一细读可 不得了,主人公Sara的人物形象渐渐跃然纸上:自 然灾害的可个白和无情不正-j-托出她品德意志方面的 闪光点吗?危急时刻,Sara这样一个弱女子表现出 来的从容镇定,不正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好 品质吗?这篇文章不正好可以用来对学生实施情感 教育吗?我差一点“埋没”了Sara和这篇文章,成

5、了自己要批判的那一类人! 由此,我想到,为了赶进度“教教材”,英语 教师可能不知道错过了多少教材中的美妙风景,错 过了多少给学生以美好情感体验和教育的良好机 会。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英语教师只是集中精力处 理教材中的第篇阅读文章,且常以传授语言知识 为主,心无旁“骜”,而对教材的其他内容却是简 单对待甚至随意丢弃。功利的我们把教材处理成枯 燥无味的知识的载体,挤压或摒弃了其中所蕴藏的 美好情感教育资源,难怪学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 倦和畏惧之情。其实,与罗丹说的“生活中不是缺 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道理一样,教材中 不是缺少情感教育资源,而是教师缺少发现它们的 敏感 I生。 汗颜之余,我开始

6、忙碌起来,着手设计该课的 教学。毫无疑问,分析Sara的人物形象、性格品 质,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 标。但是,要怎样才能有效达成这一目标呢7我 想,整个过程都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而我的 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于 是,我决定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精心设 计了系列的探索问题,并联系课外阅读对教学作 了拓展和延伸。当然,我也对学生的反应作了设 想,但不确定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接下来便是我带领学生走进教材,打开discov cry channel,逐步深入课文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了! 上课伊始,我便抛出了一个问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成 果: “What does

7、 the story mainly talk about?”多 数学生都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 出来:Sara was trapped by the flood and she man- aged to escape接着,我转入第2个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assage?”对于这个有点老掉 牙的问题,学生们都例行公事般地回答: “Quite easy to read! “A common story!” Plain!” “Natural disasters are SO powerful and terrible!”这些答 案虽然也没错,但远

8、非我想要的结果。 我知道,很多时候学生没把问题答到点上并不 是学生的错,而是教师没有搭好“脚手架”。但是, 今天我要的是由浅入深、渐入佳境的效果。于是, 我呈现了具体化的第3个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Sara?”这时,学生们才知道我的真正意图 不在平淡的故事表面,而在于人物的分析上。于 是,在再一次细细品读文章之后,不少学生开始描 绘出一些模糊的初步印象,给出“Calm!” “Brave!”之类的回答,有一个学生甚至说: “She is lucky!” “Aha。maybe you are right”我说, “But is she just lucky?How d

9、o you often show what kind of person a character is in your writ ing?”学生们根据常识,很快地回答: “By de scribing hisher words,acts or mental activitieS” 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第3个问题上来。学生 们的思考有了新的方向,他们发现,文章第4段 中,在洪水到来之后,作者对Sara几乎没有语言描 写和心理描写,只是平铺直叙她逃生过程中的系 列动作。于是,学生重点挑出了Sara的这些具体动 作:dressed the baby,collected the things,put

10、the lead,went in search of Monty,found him,placed him,took him,reached for the keys,looked at the door,put James into her backpack and pulled it, calling to Rosie,picked up the basket and ran to the front,ran to the car and opened the doors, threw the basket and pushed Rosie up,using the car seat,cl

11、imbed,stared一口气跳读完这些动作之 后,有的学生兴奋地喊道: “In the case of this passage,by acts”听到这句话,我开心地笑了,并 鼓励他们继续探索: “Quite smart!Then letS go on with next question:Now we can see that during the escape there is no sign of Sara 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想起了许多 教学ji00 xue霸一 学过的词汇,如hesitation,fear,nervousness,com plaint,scream,wai

12、ting,sighing,depression等。通过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们发现Sara的形象逐渐清 晰、高大起来。于是,我又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So,how would you describe Sara?”有了之前的铺 垫和引导,此时的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发言,并能 清晰、全面地评价Sara了。 “quick,smart,calm, careful, caring, brave, realistic,practical, clear headed。reasonable,considerate,a heroine”学生 回答问题的热烈程度以及思维深度远远超出了我课 前的预期!至此,在学

13、生的印象中,本文的主人公 Sara从最初的一个提猫背孩、爬屋顶逃生的普通人 物升华为一个危急时刻沉着冷静、机智果敢的高大 形象。课后,很多学生跑过来和我说,他们喜欢上 了Sara这个个性鲜明的坚强女子,当然也喜欢上了 这篇看似朴实无华其实内涵丰富的好文章,因为这 篇文章给他们带来了美好的阅读体验。因喜欢主人 公而喜欢文章,甚至有可能因此喜欢阅读乃至喜欢 学习英语,这是不是最值得英语教师高兴的事呢? 备课时,我还灵光闪现,想到平目里自己十分 喜欢的一份课外阅读材料:名著Robinson Crusoe (鲁滨孙漂流记)第4章描写Robinson在荒岛上 为自己建造安身之处经过的内容,因为在这部分中

14、 Daniel Defoe描写Robinson的手法和课文描写Sara 的手法惊人地相似。于是,我把Robinson Crusoe 这一章节的内容印发给学生作为课后阅读延伸,并 布置了读后任务:What do you think of Robinson? Why do you think so?这时候,学会举一反三的学 生们很自然地关注到了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和课 文描绘Sara一样,文章中也有许多关于Robinson 的动作描写,如set up,drew,pitched,driving, took,cut,laid,placing,lifted,carried,made,COV ered等。

15、从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在本文记流水账 般的描述中,其实已经成功地刻画出一个生动的人 物形象。有学生说: “He is coolheaded and clear- headedsmart and determinedpractical and downt0一 earthreasonable and realistic”有的说: “He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US as a successful survivor”有 一个学生则用了一句英语谚语来总结: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还有一个学生感慨道: “Ive alread

16、y read this bookbut today I have learnt to read it in such a totally different way and found so much!” 就这样,学生们不仅对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 20141、2福 敬 95 匮教学jiao xue 例谈思想品德课的体验式教学 尤溪县坂面中学朱芝萍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 问题一是由于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枯 燥,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二是学生的知、情、 意、行相脱节所学的知识只停留在学生意识的 表层,学生未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更无法把 知识转化成正确的行为。笔者认为,要让枯燥的思 想品德课变得鲜活,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积极心 态,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内化)、从信到行的 转化,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其有效途径之 一就是实施体验式教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种 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