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流域自然条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895102 上传时间:2018-01-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16.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湄公河流域自然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湄公河流域自然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湄公河流域自然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湄公河流域自然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湄公河流域自然条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湄公河流域自然条件1 概述澜沧江流出中国境后称湄公河, 湄公河流经缅甸、 老挝、 泰国、 柬埔寨、 越南, 流域面积 62 万 km 2,占湄公河一澜沧江总流面积的 77.8, 几乎包括整个老挝、 柬埔寨和泰国的大部分地区、 越南的三角洲地区和部分中部高厉河道。平均比降约 0 16 。见下图(湄公河流域水系示意图) 。湄公河干流河谷较宽,多弯道,经老挝境内的孔 (Khone) 瀑布进入低地,到柬埔寨金边与洞里萨(TonleSap)河交汇后, 进入越南三角洲。 三角洲面积 4 95 万 km2,土地肥沃。河流过金边后分成两条汉河,一条叫湄公河,一条叫巴塞 (Bassac)河。 在河口附近, 湄公

2、河又分成3 条汊河人海。干流桔井以下可全年通航,桔井以上大水时可通小汽船, 3000 4000t 级船可上溯至金边。通过适当整治,湄公河可成为全线通航河流。湄公河的主要支流都比较短小,长度均只有数百公里。其中最大支流是泰国境内的蒙河, 该河发源于呵叻府, 河流先向东北流,然后转向东流, 最后在空坚附近注入湄公河,河流全长 550km,流域面积 15.4 万 km2,多年平均流量 720m3 s,其最大支流是锡河。湄公河另一条较大支流是洞里萨河,该河发源于柬泰边境,河流向东南流,最后在金边注入湄公河。该河全长 400km ,流域面积 8 4 万 km 2,年平均流量 960m3 s,其上游有洞里

3、萨湖。湄公河涨水时,水注入洞里萨湖, 湖面积由 2590km2 增加到 7700km2,而在冬季,湄公河水消退后,水从洞里萨河流人湄公河。洞里萨湖和洞里萨河可以通航。2 流域自然特性2 1 地形地貌 湄公河地形可分为 5 个区:北部高原、安南山脉 (长山山脉 )、南部高地、呵叻高原和湄公河平原。 北部高原包括老挝北部, 泰国的黎府和清莱省山区, 到处是崇山峻岭, 高程达 1500 2800m,只有少量的高地平原和河谷冲积台地。 安南山脉从西北向东南延伸 800 余 km , 北部和中部的山坡较陡,南部为丘陵地区。 南坡和西坡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雨量较大, 而中部河谷较干旱。 南部高地包括柬埔寨

4、的豆寇山脉, 东面为绵延山地, 西南为丘陵地。 呵叻高原包括泰国东北部和老挝的一部分, 为长宽各约500km 的蝶状山间盆地,支流蒙河和锡河流经这里。湄公河平原为大片低地,包括三角洲地区。2 2 气候、水文 湄公河流域位于亚洲热带季风区的中心, 5 9 月底受来自海上的西南季风影响,潮湿多雨, 5 10 月为雨季; 11 月次年 3 月中旬受来自大陆的东北季风影响,干燥少雨, 11 月次年 4月为旱季。强度很大、历时较短、影响范围较小的雷雨在整个雨季都很频繁;历时较长,范围很大的降雨在 9月份最频繁, 能引起严重的洪水泛滥, 但其影响大多只局限于三角洲地区和流域西部, 偶而穿越大陆使更大范围遭

5、受长时间大雨袭击。 由于降雨的季节分布不均匀, 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经历一次强度和历时不同的干旱。湄公河流域正常年降雨量从泰国东北部的 1000mm 以下递增到老挝南部、柬埔寨和越南的山区边缘的 4000mm 以上,在柬埔寨平均为 2000mm,平均年降雨量的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年降雨量的 88左右集中于 5 10 月份。湄公河流域气温变化较小, 最高平均气温越南为 30, 泰国为 33 5; 最低平均气温老挝为 15,柬埔寨为 22 7 ;相对湿度为 50 98。湄公河流域的径流来自降雨, 由于每年不变的季风影响, 上一水文年至下一水文年的主要水位过程线几乎不变,丰水与枯水间的差距不大。假若规定丰

6、水年流量为多年平均流量的 110以上,枯水年流量为多年平均流量的 90以下,那么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出现机率在万象站约为 25、 50、25,在桔井站约为 20、 60、 20。1 3 地质 澜沧江流域地质上属特提斯 喜马拉雅构造域,是古特提斯洋域分布的主体地带。这一地区在漫长的陆核形成、 板块运动、 板内活动和陆内汇聚的地质演变阶段中, 经过大洋俯冲、 扩张、 关闭,板块漂移、碰撞、缝合,陆地挤压、隆起、沉陷等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活动,由南邦中间板块、毛淡棉 金边移动板块、掸泰马板块焊接而成。各板块之间有结合带和平移带相连。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化导致流域区内超常岩石圈和岩石圈断裂,形成流域区内

7、的断裂构造。主要断裂带有:(1)澜沧江 清迈断裂带,分布于云南省景洪一泰国清莱 泰国清迈西侧一带。以超岩石圈及岩石圈断裂为主。(2)奠边府 程逸断裂带,北起越南边境,经奠边府、老挝琅勃拉邦,向西南止于泰国程逸以南,为板块结合带。(3)宾河 洞里萨湖断裂带。西过泰国宾河,南过柬埔寨洞里萨湖。为区域性断裂带。(4)长山 岘港断裂带。北西起于老挝川圹,经甘蒙、福会延人岘港以南大陆架。为区域性断裂带。(5)东西向断裂构造带。在北纬 24 至 10 之间,大约每隔 3 可找到一条东西向断续延伸的构造痕迹。如北纬 24 附近,是控制抹谷群、公养河群及越北古陆北界的控制带;北纬 21 是东西向安州盆地南界;

8、北纬 18 在河静及扁担山地区,东西向断裂控制华力西期花岗岩带边界及上丁盆地与呵叻盆地分界;北纬 15 是呵叻盆地南界及玉岭杂岩 (昆嵩陆核 )分布带。受板块构造体制的演化控制,流域区内发生了多次岩浆活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浆构造带,每种类型的岩浆构造带又有其特定的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同一板块活动部位上,多期形成的岩浆带叠加,即为现今保存的构造岩浆带。流域区自西向东分布有如下 5 个主要的岩浆构造带。1.黎府 乌泰他尼构造岩浆带位于泰国,是印支陆核边缘华力西褶皱带再次活化形成的陆缘构造岩浆带。多为印支晚期等粒角闪石一黑云母花岗岩、闪长岩小岩体,并有安山岩、玄武岩脉伴生,一般为多期侵入的杂立岩体

9、,其后有玄武 安山岩熔岩溢出。2.奠边府 程逸蛇绿岩带跨越、老、泰 3 国,为一支解变型后残留的蛇绿岩带。3.绿春 桑怒构造岩浆带跨中、越、老 3 国,现今位于哀牢山 黑水河板块结合带西南侧,是一个多期强烈活动的构造岩浆带,早期古岛弧始于元古代,在马江河谷见有该期洋脊玄武岩及裂谷型玄武岩。华力西至印支期岛弧,继承早期岛弧发展, 晚二叠至早三叠世为初始洋内弧发展期, 在马江断裂中有由橄榄岩、 辉长岩、 闪长岩、玄武岩及细碧岩组成的蛇绿岩带,同期在奠边府有 266-252Ma 的岛弧深成辉长一闪长一花岗岩侵位;印支期为岛弧碰撞型岩浆带强烈 活动时期,从北西向南东,在绿春 (云南 )、莱州 (普西隆

10、 )、奠边府等地有富钾铝过饱和系列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碱性二长花岗岩及浅色花岗岩分布,Rb Sr 等时线年龄在 250 240Ma( 奠边府二期 )和 230 211Ma(绿春地区 )之间,同碰撞期尚有流纹岩、英安岩及基性熔岩 (马江 )等火山岩与花岗岩共生; 燕山期有滞后型陆相酸性火山岩喷出及小型酸性岩墙呈线状展布; 喜山期有板内张裂期石英正长岩、 霓辉 (辉石 )正长岩等碱性班岩杂岩体分布, Rb Sr 等时线年龄为 37-21Ma 。4.长山构造岩浆带北起川圹南至岘港以北,为一由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等多期花岗岩类和火山岩组成的复杂构造岩浆带。 具有分布面积大, 侵位期次

11、多, 延续时间长的特点。 加里东期花岗岩与奥陶 志留纪中基性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岩带西部及南部,属基底岩浆岩带;华力西期岩浆岩可分为两期,早期 (中、下泥盆世 )为中基性火山岩及花岗闪长岩或闪长岩侵位,中晚期为黑云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次为二云母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岩带东部和北部, 代表岩体为河静南直, 属多次侵位复式岩基, 同位素年龄值为 277 574Ma,但以石炭纪 二叠纪侵位为主 (武明宽等, 1986)代表晚华力西褶皱期侵位岩浆带;印支期有小型花岗岩体零星分布, 但中三叠世安山 流纹岩在带内分布面积较广, 是回返期后陆内裂隙喷出物。5.昆嵩 大叻构造岩浆带构成昆嵩隆起陆核,核部昆嵩杂

12、岩、玉岭杂岩中有大面积早、中元古带片麻岩、麻粒岩分布,其后又被加里东期花岗片麻岩 (530Ma) 、华力西期闪长岩、花岗岩和印支 燕山期花岗岩、二长岩 (岩群 )多次侵入,组成面型花岗岩分布区。中三叠世,隆起中央形成南北向裂谷带,有中酸性火山岩喷溢,上新世至全新世裂谷活动进入强烈活动期, 中央裂谷带西侧西原、 边和、 拜林地区火山岩喷溢, 上新世至全新世裂谷活动进入强烈活动期, 中央裂谷带西侧西原、 边和、 拜林地区有大范围基性熔岩溢出。 越南将其划分为两期:早期始于上新世,以钠质玄武岩为主,年龄值在 1 2Ma 左右;晚期为第四纪以橄榄玄武岩为主,年龄值 0.6 0.7Ma。后者据 Berrange. Jobbins(1975) 研究,认为该期玄武岩是拜林等地蓝宝石、红宝石和锆石砂矿的重要源岩,又可分两类,一为碧玄水硼钙岩 (或称玻基辉橄岩 )与宝石成矿关系密切, 另一类为方沸碧玄武岩, 一般不含宝石, 昆嵩及以南地区蓝宝石则多分布于橄榄玄武质火山岩筒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