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三地理备考策略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26880170 上传时间:2018-01-03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三地理备考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13年高三地理备考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013年高三地理备考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2013年高三地理备考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2013年高三地理备考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三地理备考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三地理备考策略(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阶段复习教学探讨,成都外国语学校地理组 主讲:任同斌,主讲内容一、后阶段常规要求二、做好辅优补差工作三、考纲解读四、解题指导五、重难点、热点分析六、考点与考题的关系,后阶段常规要求1、六个“1”1树立团结协作”,1坚持学生为“主体”,1教师为“主导”,1能力为“主功”,1训练为“主线”,1“改变”“满堂灌”,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2、两要重点知识讲解“要”到位,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对考点“要”记得住,说得出,写得出,用得上。3、三个“四”(1)四“研究”:研究新课标理念(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研究四川新高考考试说明;研究新课标下的命题特点;研究最佳备考复习路径。,(2)四“精”精选教

2、学内容;课堂精讲;学生精练;教师精批。(3)四“必”作业有发必改,有改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4、六“备”备高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资料、备训练。,做好辅优补差工作1、对象:优生中的差科(地理)、地理差生2、方式: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补差模式辅优:突破个别章节或知识点、难点为主;结合具体试题分析答案的形成过程。补差:整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为主,掌握重点知识;掌握基本答题模式。3、过程(1)定对象:确定补差名单。(2)定时间:保证补差不走过场。(3)定内容:保证补差效果。(4)对老师要求:方式不定,但目的是学生考试成绩提高。,考纲分析第一部分 地球与地图,一、地球1、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3、,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消耗太阳的质量产生大量的能量(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影响因素:纬度、气象、地形地势、人类活动、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地球形状、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规律:每往东15度,地方时增加1小时,每往东1度,地方时增加4分钟;光照图中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

4、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4)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日界线。涉及时间计算,主要应用在各种光照图中。(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纬度变化规律(以夏至日为例):赤道昼夜平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从南极圈向北至北极圈,昼长逐渐变长, 夜长逐渐变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冬至夏至, 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冬至,昼变短,夜变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纬度变化规

5、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最小值。计算: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两地同在一个半球用,分在两个半球用)。四季更替: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形成全球同一纬度地区(除赤道)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从而产生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4、地球圈层结构及各圈层主要特点,二、地图,1、经线、纬线、经度、纬度,2、地图上的方向

6、、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1)方向:一般、指向标、经纬网(同一经线、同一纬线、不同经纬线)(2)比例尺:概念、三种表示方法、大小比较及缩放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4、等值线图和地形剖面图(1)常见的等值线:等高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等震线、等地租线、等时线(2)等值线的基本特征:疏密、走向、弯曲、数字大小等。,(3)等高线、概念、判读(间距、疏密、形状、示坡线、特殊等高线)、运用(水系、水文、气候(水热状况、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阴坡、阳坡)、大坝、码头、公路、引水、农业)、相对高度和海拔、坡度、井的深度相对高度(n-1)dH(n+1)d坡度 tan=h/l井的深度h=a

7、-b(地下潜水深度=地面海拔-潜水海拔)相对高度式中,要求等高距相同,如果等高距不同,就直接在图上读两者取值区间,再交叉相减(5)、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画一条与剖面线等长的水平基线、确定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在剖面线上标出各点,一一对应到水平基线上,标出各点高程、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以必修一2、4章和自然灾害为例,一、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形成过程:地球内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经过

8、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高温或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也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一旦进入地球内部深处,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熔化,又形成新的岩浆。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运动。,(2)、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如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等。沉积岩:如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等,两大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往往存在化石。变质岩:如石英岩、大理岩、板岩、片麻岩等,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熔岩高

9、原、火山、火山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高低不平。(2)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六大板块名称及分布 板块边界类型板块的相对运动与地表形态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地形,岛屿,地震,火山,地热等。,(3)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3、大气受热过程 (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被地面吸收后使地面增温;地面被加热以后,以地面长波辐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被其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2)、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3)、大气保温作用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把地面

10、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 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损失的热量进行补偿。,(4)、大气的热力环流概念: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形成过程: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局部环流形式: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5)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由气压梯度决定)、方向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高空风向及其形成近地面的风向及其形成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4、大气运动,(1)、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2)、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规律原因:太阳直射点随

11、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规律:大致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4)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名称形成原因: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时空分布(5)季风环流季风环流的成因风向及其性质和形成过程季风环流的分布季风环流的影响(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等),5、天气与气候(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天气(阴晴、冷暖、风、气压)气候(光热、水)(2)简单的天气图:简单的天气图例、最高最低气温、风向风力,(3)、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暖不同性质气团的交界面。(说明: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具有明显差异),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说明:气旋、反气旋

12、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锋面气旋:常出现在中纬地区, 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内,(北半球示意图),(4)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与等温线结合(分布趋势、极值、海陆对比)(5)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日变化:表示方法:气温日较差。影响因素:纬度、海陆 、天气、地形植被和湖泊水库等下垫面状况。规律:同一地点昼夜变化、不同地点日较差变化规律。、年变化:表示方法:气温年较差影响因素:纬度、海陆 、地形、大气环流、洋流。规律:最低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纬度分布规律。,(6)世界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大气环流、地形、海陆、洋流分布规律:四大

13、雨带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7)气温曲线及降水柱状图(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9)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海陆、洋流(分析某地气候形成原因要全面考虑这五大因素)(10)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气候对生产的影响:农业(类型、复种制度、分布、耕作方式等)、交通气候对生活的影响:食住行(地域文化:如住房间距和楼高受光照的影响;传统民居的净深、高度、墙的厚度受气温和风的影响;传统民居屋顶坡度受降水的影响),自然灾害与防治1、主要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形成: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危害:人;财;物;环境。(2)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强度、范围、灾

14、情、频率等)(3)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环太平洋沿岸(主要是地震、火山、台风、海啸、风暴潮);北纬20-50之间环球灾害带(水旱、风暴潮、台风地质灾害),2、我国主要自然灾害(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地震:机制:地球内部地应力和能量聚积,强烈释放的一种形式。过程:地应力使岩层倾斜弯曲,地应力不断积累超过岩石承受限度使演示断裂或错位,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从而产生地震。滑坡、泥石流:山区起伏大,断层,植被,暴雨(冰雪融化)等,(2)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形成原因,3、自然灾害与环境(1)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灾害强度;

15、经济发展水平;抗灾防灾能力(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地质构造、人类活动等,具体灾害有取舍分析)4、防灾减灾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方法:加强监测与预报;工程措施(加固岩体土体、修建防洪大堤、建立护坡挡墙、兴修水库、植树造林);非工程措施(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宣传,提高人民防灾意识)。应急措施:保护生命线工程;建立应急预案。,第三部分 人文地理(略)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必修三为例),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地球表面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分析角度:(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等(2)社会经济环境: 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科教、对外开放程度等。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