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是否存在“母子祖权折重形制”问题的一点看法——兼与蒋海明先生商榷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869426 上传时间:2018-01-0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3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是否存在“母子祖权折重形制”问题的一点看法——兼与蒋海明先生商榷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是否存在“母子祖权折重形制”问题的一点看法——兼与蒋海明先生商榷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是否存在“母子祖权折重形制”问题的一点看法——兼与蒋海明先生商榷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是否存在“母子祖权折重形制”问题的一点看法——兼与蒋海明先生商榷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是否存在“母子祖权折重形制”问题的一点看法——兼与蒋海明先生商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是否存在“母子祖权折重形制”问题的一点看法——兼与蒋海明先生商榷(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是否存在 母子祖权折重形制”问题的一点看法 兼与蒋海明先生商榷 唐养文 近来上海蒋海明先生在大历、建中、元 字、中字钱新考 L文中认为“大历、建中钱币 大小的明显差异体现母子相权的折重形制”这 一观点,本人不敢苟同,特提出一点个人看法, 以请教蒋先生和各位同道。 为了更好的阐述笔者的看法,有必要先复 述一下蒋先生的研究方法及观点: 蒋先生在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新考 一文(以下简称蒋文)中对自己收藏的90枚 “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币进行了细 致的测量、精心的计算,并分别按钱径大小、钱 文字型笔划进行了分类。其中“大历元宝”按大 小分为“特大型、大型、

2、次大型、中型、小型”五 类。“建中通宝”按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 型、小型”四类。蒋文认为:“少量特大型的 (大历元宝一笔者注)在25ram以上,最重的一 枚达59g,估计是钱范制作和浇铸铜液量掌握 不当所致”。本文同意蒋先生这一观点,所以这 类钱币以及特小型超出常规者,本文暂且不论。 蒋文中述到:“大历元宝”大型(24 2499ram)有l8枚,均重4g;次大型(大型的亚 型232399mm)11枚均重36g;中型(21 2299mm)8枚均重277g;小型(1821mm)3枚 均重21g。1 1枚“元”字钱均重216g。“元”字 钱的直径和重量与小型大历钱几乎相等。大型 钱与小型的重量

3、正好相差一倍,这说明“大历 元宝”的大小钱以及“元”字钱存在母子相权或 主辅币关系”。 蒋文中述到:“建中通宝大型(23 2399mm)10枚均重367g;中型(222299mm, 作者认为可看作是大型的亚型)4枚均重 38g;小型(202199mm)11枚均重255g;中字 钱7枚,多数直径在2199mm一下,均重18g, 归属小型类”。又述到:“建中朝以后,改铸建中 通宝钱和中字省字钱。为保持相同的主辅币关 系,大小钱币的相权关系承袭大历朝”。“大型 建中钱的重量正好是中字钱重量的一倍(笔者 注:应该是相差一倍或前者是后者的2倍)。这 说明,建中通宝和中字钱同样存在母子相权或 主辅币关系。

4、” 蒋文述到:“大历、建中和元字、中字钱 的这种母子相权折重关系,有其深远的历史根 源”。并推测:汉朝时“在西域流通的巴楚无文 小五珠是当时的辅币”。同时引用了唐“乾元重 宝”与“开元通宝”的折重关系作为“旁证”。指 m“乾元重宝的重量虽比开元通宝重一倍,但 对开元通宝的作价却是以一当十”。“在大 历、建中朝时,安西都护府肯定是继承了前朝 母子相权的货币形制”。“元字、中字钱的出现, 是大历、建中钱母子相权形制的体现”。 对于蒋先生上述研究方法及观点,本人谈 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其一,笔者注意到:蒋文中有详细数据 资料的大型“大历元宝”钱币有3枚,最重者为 ·新疆钱币· 5

5、9g(1lt枚特殊另当别论),次重者为43g,最轻 者为28g。最轻者比次重者少15g,最轻者比 大型均重(4g)少12g,ttl,型均重(21g)仅多 07g,比元字钱均重(216g)仅多064g。这种 “母”与“子”重量比例不协调的现象在其报道 的“建中通宝”钱币中也同样存在。 对于一个基数只有2g左右的钱币来讲, 重量增加一倍也不过4g左右,何况作者计算 的还是平均重量,而非绝对重量。假若大型“大 历元宝”与小型“大历元宝”钱以及“元”字钱存 在母子相权或主辅币关系,大型“建中通宝”钱 与“中”字钱同样存在母子相权或主辅币关系 的话,那么,相对数量更为庞大的次大型、中型 “大历元宝”以及

6、中型、小型“建中通宝”钱币的 归属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是归“母”的地位呢, 还是属“子”的位置呢?如果难以确定其归属, 这些“过渡产品”岂不引起货币流通中极大的 混乱?如果再加上过轻、过重的钱币就更可想 而知了。 所以,本人认为,蒋先生仅依据钱币大小 仅相差(±)2mm、重量仅相差2g左右研究“大 历、建中、元字、中字”钱存在“母子相权的折重 形制”,并以此来划分孰是“大”钱、孰是“小”钱 的方法本身就是靠不住的,也是不科学的。 其二,退一步讲,假设“大历、建中”钱存在 “母子相权的折重形制”,对于直径多为22 23mm左右、重量大都不到5g,而其相差却又 仅为(-4-)2mm及2只左

7、右的货币来说,这对 “度、量、衡”高度发展的今天的普通民众来说, 如果不借助于天枰而使用菜市场菜贩所用的 电子秤,也不易判断孰是“大”钱、孰是“小”钱。 何况对于一千多年前的先民来讲,仅靠眼观手 摸来掌握其中“母子相权的折重”关系,将是 一道不可思议的难题。恐怕只有当时直接从事 “金融工作”的一线人员如钱庄老板、雇工才能 熟练掌握这种分辨技术,其他官僚和老百姓因 为不可能时时事事接触大量的钱币,自然难以 掌握这种识别技术了。 因此,笔者认为:“大历、建中、元字、中字、 钱币存在母子相权的折重形制”,只能是当今 人们对古代先民“无意行为”的一种臆猜,其缺 乏史料依据不足为怪,但缺乏日常生活中的基

8、 本常识实属不该。 其三,我们不能仅以钱币大小、重量轻重 来判断是否存在“主辅币”关系及“母子相权的 折重形制”。因为,中国古泉铸造史上的情况非 常复杂,加之许多缺乏或仍未找到详实的史 料,有些甚至当时根本就没有记载。不同年代、 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钱局、不同钱炉、不 同铭文的同种比值的钱币钱径大小、重量相差 非常悬殊。即使同一朝代、同一种铭文、同样币 值的钱等大钱也存在小样与大样之异。有些甚至 还出现币值与钱径大小、重量“倒挂”的现象, 如有的当十钱比当五十还大、还重,有的当百 钱却比当五十的还小、还轻,等等。 当然,一般情况下,这种现象发生在不同 年代、不同铸钱局、不同铭文的钱币很好理

9、解, 但即使同一年代、同一钱局,不同时段、不同批 次的同一铭文钱币也往往出现这样的“倒挂” 现象。其原因同样非常复杂,有当时社会经济 状况、政治背景、时局稳定、自然资源等因素, 也有钱局设备条件、技术力量、铸工责任心等 原因。 就拿“高昌吉利”钱币来讲,与“大历、建 中”钱币同为西域当地所铸,并且所处时代相 距不远。泉界普遍认为,“高昌吉利”钱币前后 铸期仅为十年左右(公元628640年),但其现 存实物钱径大小、重量差异很大。以目前所见, 钱径最大者为273mm,最小者为2223ram,相 差4_353mm;最重者为16g,最轻者为71g, 相差89g(一倍还多)。就此,我们能说这里也 存在

10、“母子相权的折重形制”吗?显然不能。 早期的“开元通宝”不仅比中后期的“开元 通宝”规整,而且较其大而重,我们能说早期的 ·新疆钱币· 55 “开元通宝”与中晚期的“开元通宝”也有“母子 相权的折重”关系吗?同样不能。 新疆颜松先生在对汉龟二体五铢钱的再 认识一文中,将10000余枚龟兹五铢钱分成 了八种版式十五种类型,钱径最大的为 22ram,最小的为17mm(相差5mm1,最重的为 25g,最轻的为12g(相差13g,一倍还多)。笔 者收藏的几枚龟兹五铢中,其中有一枚“龟兹 文一体钱” 径只有1 17mm,重量仅为038g。 如果按照蒋先生的观点,龟兹五铢钱也应该存 在

11、“母子相权的折重形制”了。 笔者以为:中国古泉史上,时局稳定、经济 发达、资源丰富、铸钱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 厚,则钱局所铸钱币足重规整,反之则多瓢劣。 各钱局早期铸币“质量”一般也优于后期铸币。 上述现象只能是同一朝代不同阶段,同一阶段 不同钱局,同一钱局不同炉工,同一炉工不同 批次的“产品”而已,而认为“大历、建中、元字、 中字”钱币中精整者多为早期之物,瓢劣者多 为后期之物较为妥当。 其四,中国古钱大系中,存在母子相权折 重关系的钱币并不少见。既有后朝对前朝钱币 的折重关系,又有同朝钱币之间的折重关系。 有的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有的则缺乏详实的史 料说明,有的当时根本就没有记载。有的以钱

12、币铭文区分,如当四、当五、当十、当五十、当八 十、 铭文,但只是具有象征意义而无实际的折重关 系,如库十、新十、喀十、和部分当十等。就拿无 铭文计值的钱币来讲,、重量差异较为明显,区别 起来也比较容易(当然也有不少例外)。 其五,稍有常识的钱币收藏爱好者都知 道,(乾封泉宝)“乾元重宝”与“开元通宝”母子 相权的折重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其“母子相 权”不仅仅是两者大小、重量的差异,更重要的 是钱币铭文的区别,即(乾封泉宝)“乾元重宝” 与“开元通宝”的不同,一个为(乾封)“乾元”, 另一个为“开元”;一个为(泉宝)“重宝”另一 个为“通宝”,是了然。至于后期的瓢劣减重“乾元 重宝”钱只能另当别

13、论了。 其六,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库车是“大历、建 中、元字、中字”钱币的唯一铸地。但根据对近 年出土情况资料的分析和对实物的研究,许多 钱币爱好者和学者(包括蒋先生)认为:大历、 建中、元字、中字钱币铸地不止一处,新疆焉耆 县可能是另一铸地,笔者也同意这种观点。因 此,不同铸地所铸同类钱币就更增加了钱币规 格、大小、重量的不确定因素,其差异性的存在 也就更容易被人们理解了。 其七,笔者认为,仅就“大历、建中、元字、 中字”钱币尺寸大小来说(包括许多其它钱币), 我们将其分为特大型、大型、次大型、中型、小 型等多种版式版别,本身就是当今人们为了研 究之需而进行的分类罢了,而我们的先民们在 当时可能

14、远远没有我们现在想象的那么复杂。 其八,“元”、“中”单字钱为何比同样大小 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轻薄?笔者以为, 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单字钱缺少了凸 起的内外郭。(2)凸起的钱文减少了四分之三。 (3)穿径多为广穿,一般为7585ram,而“大 历、建中”钱穿径一般为5262mm。如图1 8。上述三点致使单字钱币该凸出的地方没有 “凸” 来,不该凹的地方却又“凹”了进去,这 种“一个萝卜两头切”的结果必然显现在了钱 币的重量上。其实这三点大多泉友都十分清 楚,只是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而已。 自上世纪9O年代至今,笔者收藏的“大 历、建中、元字、中字”钱币也有数十枚,经与朋 友兑

15、换交流后留有近40枚。按照蒋文的标 准,笔者收藏的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币基 本数据如下: 56 ·新疆钱币· 大历元宝:特大型0枚;大型3枚,均重 4233g,比蒋文中同类均重多0233g;次大型 3枚,均重33g,比蒋文中同类均重少03g; 中型7枚,均重2586g,比蒋文中同类均重 少0184g;小型0枚。 “元”字钱:(直径19205mm)5枚,均重 168g,比蒋文中同类均重少048g,且钱径也 小1-15mm。 建中通宝:特大型0枚、大型0枚;中型4 枚,均重2955g,比蒋文中同类均重少 0805g;小型11枚,均重223g,比蒋文中同 类均重少032g。 “中”字钱:(直径2021mm)6枚,均重 1583g,比蒋文中同类均重少0217g。 从上述可以看出,笔者收藏的“大历、建 中、元字、中字”钱币普遍较蒋先生收藏的同类 钱币直径小、重量轻,如果按照蒋先生的分类 标准,大多应该算作是“过渡产品”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历元宝、元字、建 中通宝、中字”钱币(分别与同类相比较)大小 不同、重量相异、规格有别只是同一时期不同 阶段(包括不同铸地)所铸的“差异性产品”而 已,彼此之间不存在“母子相权或主辅币关 系”。 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