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的意蕴与有意味的形式——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主题与艺术手法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854465 上传时间:2018-01-02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6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重的意蕴与有意味的形式——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主题与艺术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多重的意蕴与有意味的形式——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主题与艺术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重的意蕴与有意味的形式——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主题与艺术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重的意蕴与有意味的形式——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主题与艺术手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生论坛 语文知识 2010年第3期 多重的意蕴与有意味的形式 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主题与艺术手法 刘迎 (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妻:漂泊或流浪是中西文学的重要母题,“在路上”的生存质态呈射的是人类的迷惘和追求以及获得拯救的渴望。 聂华芩的桑青与桃红将女主角置于时代离乱和文化隔疏的环境中,探求人类的家园之根与心灵归宿。而“有意味的 形式”则有助于促成文本的苍凉感。 关键词:聂华苓;桑青与桃红;流浪女性;艺术手法 流浪是一种弱势的武器,彰显的是人类对尊严的追求, 然而此反抗形式既为弱势,漂泊者终于一无所获的结局也 就不可避免。不过总体观之,西方文学中的流浪汉因其自强 不息的

2、精神而多呈现出人性的崇高,而中国文学中的流浪 者多是被迫踏上流浪之途,故常常充满苍凉感。就此而言, 聂华苓桑青与桃红并无太多独特之处,但它在中国“流 浪文学”中仍是一篇独异的小说。 一、分裂灵魂之内的多重意蕴 作为一个始终“在路上”的女性,主人公桑青的每次逃 离都是被迫迁移而非自我放逐,例如为躲避家庭暴力、战争 或律法制裁。一旦到达一个落脚点,她总希望寻求到灵与肉 的家园,但悲剧就在于愿望和现实总是无法契合,最终因不 堪重负而导致她精神分裂。桑青的死亡和桃红的诞生与迁 居美国而遭遇认伺危机有关,但并不是决定因素,那种异质 文明对她的排斥,不过是在国内已经遭受到的诸多排斥的 延续,也就是说即便在

3、中国本土,不断逃亡的桑青也会变为 桃红。桑青象征着传统和保守,桃红则指称开放与无所禁 忌,这实际上是二重人格在一个女人身上一体两面的存在。 在流浪中,桑青当然希望做一个符合中国文化语境认可的 女性:走出家庭奔赴重庆,怀疑中共遁入台湾,在当时都是 对正统社会文化认同的表现。因丈夫的罪行而被迫出走,也 是传统文化对女性“从夫”的基本要求。在桑青的意识深处 当然存在恣肆之处,但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桃红的一面 仍然被理性所抑制,最后桑青败于桃红,只能说明生存境地 将其逼人了绝境。在此意义上,小说至少传达了三层意蕴: 一是现实批判的层面,“作者其实以此寓言近代中围的悲惨 情况,说明中国政治上的精神分裂

4、正如疯者混乱的世界” 时代风潮、政治斗争、民族歧视等事件虽然并非叙说重点, 但正是这些事件造就了桑青的命运;二是人性探析层面,人 性中存在着许多不健康基因,只要具备适当的催化剂,它就 会复活;三是哲理意蕴层面,表现了人类漂泊无依的生存状 态,以及寻求解脱的无望。聂华苓并不悲观,小说在跋中复 述了精卫填海的故事,形成了主体部分的互文,作家希望传 达的理念是:人类寻求家园的梦想即便有可能实现,但也像 填海一样艰难,然而即便如此,也应当坚持精卫般的精神。 同时,作为一部女性作家写就的文本,“小说鲜明而强 烈的女性叙事特征令人印象深刻”阁。其实如若忽视这一点, 小说的意旨就不能被充分解读。事实上,在桑

5、青向桃红蜕变 的过程中,女性身份起到了相当作用。或者说,桑青之所以 遭受如此坎坷,那是因为身上有种原罪:她是女人。女性向 来要承受多重压抑,桑青当然也不例外。例如桑青幼时就被 卖给了沈家,价钱是二十根金条,温良恭俭让的她却被指责 为“大克星”,丈夫的“一生毁在她手里”。再如在流浪生涯 中,主人公唯一可以运用的资本就是肉身,总是只能借此换 取男人的怜悯与同情。 作家如此构思小说,当然与自身经历分不开,聂华苓青 年时代的饥饿、逃亡与其作品互为表里:“首先将外在的生 活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而达到一种主观化,并进而感 悟更深层次的底蕴,即可以称为诗性哲学(哲理)的东 西,它又是与生活(生命)的感性

6、形态融为一体的”p 。小 说之所以具备多重的意蕴,与作家对现实的体验密不可分。 二、“有意味的形式”以“戏剧体”结构为例 如果把文本置于20世纪世界文学的宏观格局之内,其 实小说所做的形式探索并不具有先锋的意味。但作家自己 反复提及该小说形式的意义,那是因为在“20世纪7O年 代,华文文学还处于保守的氛围”,因此“在传统舆论里聂 收稿日期:201086 作者简介:刘Lq(1983-),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09级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多重的意蕴与有意味的形式 华苓对小说形式所做的这种大胆而自觉的探索不仅非常可 贵,而且极具先锋意义”H。但是这与1980年代后期大陆的 先锋文

7、学不同,后者的激进派直接抛弃了文学内容的叙述, 单纯追求所谓的“形式革命”,而桑青与桃红中“不安 分”的“形式”是“有意味”的。 桑青与桃红采取了“戏剧体”结构,每一幕展示一 个“断片”,它在人物成长中起到促成性格成熟的作用。“断 片”与“断片”之间有待“缝合”的部分,则形成读者想象的 “空白”。在横向设置上,将桑青日记与桃红信件对应,形成 跨越时空的对比关系,重点剖析堕落前女性的心路历程,给 读者的印象是桑青最终成为桃红,是因为女主人公先前的 生存经历使其必然如此,而受众也就很难对主体进行指责。 毕竟在写作伦理中,作家对主人公是充满爱的,她希望把谴 责的笔锋指向环境,同时也希望此种价值判断能

8、引导读者。 小说以女性的沉沦收尾,但以精卫填海作跋,实际上表明作 家并不愿意认同堕落就是主人公的最终结局。一方面她认 为她的人物已经部分实践了精卫精神,另一方面也渴望钟 爱的女主角能从沉沦中觉醒。 评论界一般认为桑青与桃红与围城主题类似, 小说也确实传达出“人生无处不是围城,逃遁只如轮回”的 逻辑。而“戏剧体”的设置,事实就把故事限定在封闭的空 间内,主人公的流浪行为看似崇高,其实也许她并没有意识 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围城”内进行,就像孙悟空在如 来手中翻跟斗。而每一独立的戏剧断片所代表的社会空间 正相当于福柯所言的监狱,有一整套技术和体制用以度量、 监视和矫正反抗者,这个形式也就表明了其

9、实整个社会即 是一个由监狱系统构成的网络,它没有边界。 参考文献: 1】白先勇流浪的中国人A第六只手指M上海:上海文汇 出版社,1999 2】朱立立女性话语国族寓言华人文化英雄J1台湾研究 集刊,2006,(3)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宗培玉关于桑青与桃红的诗学分析J】滨州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5,(1) (责任编辑:刘宏志) (上接90页) 摘句如世之经生,亦非欲雕虫篆刻如世之文士也,在知其要 而已。” (2)永乐大典宋胡安定公集:“吟咏情性,而无雕 虫篆刻之为;交际往来,而乏竿牍苞苴之智。” (3)永乐大典宋李忠定公集-古

10、灵集序:“小人之 文务末,雕虫篆刻,章绘句,以祈悦人之耳目。” 后世由法言之“雕虫篆刻”衍生出数个习语,沿用 至今,如雕虫小技、虫篆小技、雕虫、雕篆等等,除指词章小 技外,还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尤其“雕虫小技”一词, 词义扩大的趋势十分明显。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作品集龙虫并雕斋文集, 以自己的书斋“龙虫并雕斋”命名,他解释说:“古人有所谓 雕龙、雕虫的说法,在这里,雕龙指专门著作,雕虫指一般小 文章、小意思。龙虫并雕,即两样都干。”“我的文学作品(包 括翻译的作品)以及一切普及性文章(包括一些演讲)都该 笄足盅。”身为请肓宁臣匠,工力先生一生着作苛 ,既 有学术性的语言学鸿篇巨著,又有

11、不少雅俗共赏、妙趣横生 的文艺性小品文(结集为龙虫并雕斋琐语),可谓“雕 龙”与“雕虫”两不误。 综上,“彤”、“镂”之间没有类同引申的关系,但与 “镂”连用时,“彤”古代常借用“虫”,“雕虫”探源的 作者误把“虫”的通假义理解为“虫”自身所具有的意义。 “雕虫篆刻”在扬雄法言中是就为文作赋而言,魏晋南 北朝时成为文章小道的代名词,为传统文论所常用。之后, 在语言实际应用中,由于赋这一文体高度强调辞藻堆砌的 特殊性,用来比喻作赋的“雕虫篆刻”逐渐具有了“雕章琢 句”的意思,但其文章小道的含义并没有丢失。在现代汉语 中,“雕虫篆刻”及由它衍生而来的诸多习语(如缩略语 “雕虫”)仍主要针对文章小道或词章小技而言,与法言 一脉相承,但词义范围有所扩大,可以兼指其他微末的技 能。 参考文献: 【11王虎“雕虫”探源【N1_光明日报,20091019(12) 【2】江蓝生相关词语的类同引g0A近代汉语探源【C】北京:商 贾印书馆,Z000 【3】邓明古汉语词义感染综论 语文研究,2006,(2) 【4汗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蒋礼鸿义府续貂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辑:王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