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2680429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理念最新、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教育革命。它涉及到课程功能的改变、课程结构的重组、课程标准的重新确定、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师资培训和教研制度的重建等,是一项由课程改革而牵动整个教育领域深刻变革的宏大工程。我校作为阳城首批课改试验校之一,牢牢把握住了这一促进自身长足发展的良好机遇,努力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校本研训活动,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 方法。为了及时交流工作经验,反馈实验工作信息,我们愿将在实验中的收获与困惑毫无保留地汇报给大家,衷心盼望能给即将参加“校本教研”实验的学校和老师以启示和借鉴。一、

2、建立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保证课改成败,系于教师。此次课改,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铸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建立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研训制度,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建立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制度。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背景下,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教育变革。这是教师工作、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校建立了教育理论学习制度。一是要求教师人人认真参

3、加规定的继续教育培训,按规定完成继续教育学习任务。二是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研部门举办的集中短期教师理论培训班,强化学习。三是各教研组利用每周教研活动时间,根据学科需要组织本组教师进行系列学习。四是每年寒、暑假要求教师根据自己需要自选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进行学习,摘录一本教育笔记。五是要求每位教师每年至少订阅一本教育杂志,一份学术期刊进行学习。六是建立“ 五个一 ”制度。要求教师每周作一次教后记、提供一个典型个案、上一节研讨课、建立一份学生成长档案,提供一个研究的问题等。2、建立有效的对话交流制度。新课程强调要建立由各方人员共同参与(如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教师与教研员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研

4、训机制。本着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为教师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搭建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平台的培训教师理念,我们建立了有效的对话交流制度。一是派送本校骨干教师和具有教研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参观和培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加强与外地学校的对话交流,吸纳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二是聘请区内外和当地教研部门的教研员到学校举办讲座或进行参与式培训,加强与专家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中加深对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识。三是组织全体教师到兄弟县市学校学习,参观,加强与兄弟学校的对话交流,使教师能够共同分享兄弟单位的课程改革以及教科研最新成果。四是加强与各级教研部门的对话交流,

5、与之保持经常性联系,争取各级教研部门的支持,开展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专题研讨等活动,以指导学校工作。五是加强学校内部的对话交流,通过开展课改成果交流会、教学调研、教师论坛、课堂教学竞赛等活动,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展示教师在课改实验过程中的成果。3、建立新课程研讨制度。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在不断的研讨中寻求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为此,我们建立了新课程研讨制度。一是确定每周二为教研活动日,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由中心发言人对本周内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预设出典型性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同教研组教师进行讨论,使一些共性的问题通过交流研讨找到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二是开展教学反思、说课

6、评课、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育沙龙等活动,加强对新课程的研讨和交流。三是支持“小学科” 教师参加当地教研部门组织的由教研员直接参与的集体教学研讨活动,解决好“小学科” 教师人员少、进行教学研究不能形成氛围、理论支撑力量不足等问题。四是定期聘请教研人员到学校进行调研,加强教师与教研人员的沟通和联系,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保证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五是向家长开放课堂,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让家长参与课改,了解课改,与教师研讨交流。六是每学期向当地教研部门申请举办一次学科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观摩活动,促进学校与兄弟学校教师的研讨。4、建立教研表彰奖励制度。发挥教师

7、的创造精神,给教师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校本研训的要求之一。为此,我校建立了教研表彰奖励制度。一是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鼓励教师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二是对在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三是对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的试验研究活动。四是对参加各类优质课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促进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五是对辅导青年教师并使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水平有明显提高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鼓励教师以老带新、以新带老、以教促研、以研促教。六

8、是对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鼓励教师加强和重视对学生的辅导工作。七是对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5、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学校要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向教育科研要质量” 的意识,落实“科研兴教” 、 “科研兴校”、 “科研兴师”战略。为此,我校建立了课题研究制度,积极开展国家课题阅读评价和市级课题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验研究工作。一是制定了两个课题的实施方案,召开了论证会,在专家指导下按方案积极开展试验研究工作。二是要求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与课题相

9、关的文献资料,要求每位实验教师收集一定的有效信息资料,使课题组成员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使其能站在课题研究的前沿,用较前卫的观点、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课题研究。三是要求课题组成员注意围绕研究的课题剖析自身教学工作的问题,将一个个“小问题”转化为研究的子课题,即化“ 问题 ”为“课题”,使课题实验落到实处。四是要求课题组成员及时物化研究成果,每年要有论文发表或获奖。五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真实的课堂中、在普通的课堂中、在日常的课堂中进行课题研究,使研究过程化。六是定期召开阶段性课题成果交流会、汇报会,交流课题研究在每个阶段中取得的成果,使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6、建立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多年来,我校

10、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一直采用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教学工作检查的方法,通过在不同阶段的集中检查,了解教师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情况,并以此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定。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我们发现这套常规管理办法已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我校在总结反思过去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注重建立与课程改革需要相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在教学管理上,我们尝试改革了惯用的集中检查的做法,创造性的提出具有人文性的管理模式周调研日。 “周调研日”与“三段式检查”相比,在时间上从每学期教务处对全校教师教学工作进行三次集中检查,为教务管理人员每周到一个教研组进行一次调研,缩短了领导与教师交流周期;在形式

11、上从单一的“查、评”转变到“听、问、查、看、议、评、导”;在内容上从查“ 教案的撰写、作业的批改、计划的制定、笔记的摘抄”,评教师的“ 工作完成情况”转变到“听 走进课堂,了解教案的实施情况;问走进教师中,了解教师困惑;查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看走进教研组,了解计划的执行情况;议走进年级组,与教师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评对教师、教研组的工作进行评议;导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指导,对教师的工作过程进行督导;在效果上从以“查” 为手段,以 “评”为目的转变到以 “导”为原则,以“促”为目的。在性质上从强调“终结性评价” 转变到重视“过程性评价 ”。这种管理方式,迫使教学管理者从繁杂的事物性工

12、作中脱离出来,深入教研组,与教师共同研究,以先进的理念指导教学;深入课堂,与教师共同探讨,以转变教学行为;深入教师,与教师共同交流,以解决教师的困惑;深入到班级里,与学生相互沟通,以了解思想动态;深入到学生中,亲近学生,为学生解决问题。重视工作过程,使问题在过程中得以解决,使领导与教师的观点在日常中沟通,达成共识,使学校的决策在实施中得以检验。改变常规管理方式,用新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文化管理,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实效性。二、多种培训方式同步实施,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如何面队全新的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如何落实课

13、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学校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是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为了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我们根据学校实际,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同步实施的方法,以确保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要求,适应教师职业需求。1、集中的头脑风暴式的通识培训。课程改革的实施,首先要转变观念。为此,我们一是组织学校全体领导参加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等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通识培训,使班子成员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熟知教师成长的规律,特别是掌握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从而提出符合课程要求的学校发展思路和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二是选派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新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培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三是

14、分期分批选派领导、骨干教师到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学习、考察,使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并移植适合我校实际的成功经验。四是将购置的相关课改资料,按专题进行梳理和筛选,并将精选的录像分类编制成系统的学习计划,组织教师按计划聆听专家讲座,接受洗礼式的培训。五是聘请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等各级教研部门、科研部门专业研究人员为教师做讲座,让教师与专家直面交流。六是以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为中心发言人,围绕话题,与教师共同进行“研讨式” 学习。2、分散的交流式的学科培训。经历了集中的通识培训,教师们对课改有了全面的认识。但通识培训在形式上大多是讲座辅导,内容上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不利于教师将理论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

15、之中,不利于实现课改理论和课改实践的转换。于是,我们继续加强后续培训学科培训。在对教师进行学科培训时,我们改变培训模式,一是“互动式”的培训,即学科教师将自己对新课程的理解、困惑、问题、现象摆出来,由专业研究人员针对具体的情况,用一定的理论做支撑,进行培训、指导,提出预设性“策略” ,使受训者在与培训者的交流中,相互碰撞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二是“参与式” 培训,即主讲的专业人员将在基层进行调研时搜集的大量有效信息,用于培训之中。培训时,边进行理论性阐述,边例举平时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案例,引导被培训者用新的观念、新的课程标准检测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激发其思索,启发其思考,使其转变角色意识,改变教

16、学行为,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三是“实战式”的培训,即采取课堂研讨、即席指导、结合教学进行研讨的方式。先由培训者亲自上课,然后结合实践讲理论,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引导教师讨论。四是请参加过国家级新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的教师为教师做辅导。由于培训者自身就是课改的实践者,所以,其讲座能很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系统的交互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我们采用“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方式,使教师很好的把教育教学实践、培训进修提高、教育教学研究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是我们与当地教研部门、继续教育办公室结成了伙伴关系,聘请相关人员为督导员,实现了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整合。二是提出了“学”“教”“研”一体化的学习方式。 “学”即教师自学、互学、集体学;“教“既要求教师能教、会教、善教、乐教;“研”即会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