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改建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与处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70508 上传时间:2017-07-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改建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与处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路改建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与处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路改建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与处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路改建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与处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路改建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与处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改建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与处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改建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与处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项目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与处理1 路基施工1) 超厚回填现象:不按规范的虚铺厚度回填。危害:不能将所铺层厚内的松土全部达到要求的密实度。治理办法:加强技术培训,向操作者作好技术交底。2) 倾斜碾压现象:在填筑段内随高就低,是碾轮爬坡碾压。危害:碾轮压实重力产生分力损失在纵坡上使碾轮重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能就越大。治理办法:在路基总宽度内,采用水平分层方法填筑。3) 挟带大块回填现象:在填土中带有大砖块、大石块、大混凝土块、大硬块。危害:妨碍土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易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治理方法:严格管理,对填土中的大砖块、

2、大石块、大混凝土块要取出,对大于 10cm 的硬土块打碎或取出。4) 挟带有机物或过湿土的回填现象:在填土中含有树根、木块、杂草或有机垃圾等杂物或过湿土。危害:会形成土体内的空洞,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使路面结构变形。5) 带水回填现象:多发生在沟槽回填土中,积水不排除,带泥水回填土。危害:造成填土下陷,危及路基的安全。治理方法:排除积水,清除淤泥疏干槽底,再进行分层回填夯实;如有降水措施的沟槽,应在回填夯实完毕,再停止降水;如排除积水有困难,也要将淤泥清除干净,再分层回填砂或砂砾,在最佳水量下进行夯实。6) 不按段落分层夯实现象:路基下沟槽回填土或者填筑路基,段落分界不清,分层不明,搭茬处不留

3、台阶,碾压下段时,碾轮不到位或边角部位漏夯压。危害:造成搭茬处碾压不实,分层超厚处密实度不达标,边角处漏夯造成路基日后不均匀沉降,路面变形。治理方法:按规范要求,分段、水平、分层回填,槽边弯曲不齐的应将 槽边切齐,使碾轮靠边碾压。2 路肩、边坡施工1) 路肩、边坡松软现象:路肩松软,一经车轮碾压,即下陷出车辙。边坡松软,稍触外力,边坡土即下溜。危害:路肩松软,危及路面边缘结构的稳定性,路面易造成掰边损毁。边坡松软易造成冲刷、风蚀、使路基变窄,高填方段易发生滑坡。治理方法:分层碾压,两侧应有 20-30cm 的超宽,路基修整时施以削坡。2) 边坡过陡现象:主要指填土路堤边坡坡度小于设计坡率,即土

4、质边坡小于 1:1.5。危害:不能保证边坡的稳定性,易于滑坡。治理方法:严格按设计边坡坡率施工,按设计修筑挡土墙等构造物。3) 路肩积水现象:即路肩横向反坡,或路肩与路面接茬处形成沟槽,造成积水。危害:路肩下沉或反坡,会造成路面边缘部位积水,引发路面结构从路边开始逐步扩大沉降和损毁范围。治理方法:按设计横坡进行碾压修整,使密实度不低于轻型击实的 90%,横坡偏差不大于1%。3 土路床1) 土路床压实的宽度不到位现象:路床的碾压宽度普遍或局部小于路面结构宽度。危害:当软基受雨水浸透或冬春水分集聚,土基失去稳定性,路边将下沉造成掰边。治理方法:开挖路槽时,测量人员应将边线桩测设准确,随时检查桩位是

5、否变动,如有遗失或移位,及时补桩或纠正桩位。2) 土路床的干碾压现象:干燥季节,施作土路床工序过程中,压实深度内的土层干燥,不洒水或只表面洒水,路床压实层达不到最佳密实度。危害: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出现早期鬼裂损坏。治理方法:路床土层干燥,应实行洒水翻拌,直至路床土层全部达到最佳含水量时再行碾压。3) 路床土过湿或有“弹簧”现象现象:路床土层含水量超过压实最佳含水量,以致大部或局部发生弹软现象。危害:影响路面结构层的稳定性,造成路面基层结构难于碾压密实。治理方法:雨季施工要采取雨季施工措施,路床土层避免填筑粘性较大的土。4) 路床土层含有有机物质现象:路床土层内含有树根、木块、杂草或有机垃圾等

6、有机物。危害:有机物腐烂后,形成土体中的空洞,失去对路面结构层的支承力,使路面结构沉陷变形。治理方法:清除土中有机物或换填好土。4 碎石基层施工1) 干碾压现象:碾压时,不洒水或洒水量小,干碾压。危害:碎石在干燥状态下碾压,则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治理方法:按操作规程要求的规定碾压。2) 接缝工序质量差现象:缝料规格偏小,撒布不均匀。危害:造成局部无料,降低碎石的稳定性;未填满碎石空隙,浪费沥青混合料;影响沥青混合料与碎石基层的黏结。治理方法:严把进料关,清洁无土,无石粉,无杂物。5、水泥混凝土路面1)胀缝处破损、拱胀、错台、填缝料失落现象:混凝土路面当运行一段时间后,胀缝两端的板面即出现裂缝、

7、破损、出坑。严重时出现相邻两板错台或拱起。危害:水泥混凝土路面损坏造成的坑洞、错台,是很难修补的,以前只能用沥青混凝土修补、接顺,不仅破坏了路容,同时刚、柔结合也很易使路面损坏;造成早期破坏,降低路面的使用年限。2)混凝土板块裂缝现象:发状裂纹,局部性裂缝,全面性贯穿裂缝。危害:影响表层的耐久性和抗磨性,破坏板块的整体性。治理方法:局部翻修3) 纵横缝不顺直现象:表现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纵横向分缝不直顺。危害:影响外观质量和量测质量,造成接缝处板头破损、出坑。预防措施:纵缝:模板的刚度要符合要求,板块与板块之间要联接紧密;严格控制模板的直顺度,应用经纬仪控制安装,并随时检查。横缝:采取胀缝外加模板

8、,以固定胀缝板不致移动;切缝要事先在路面上打好直线,沿直线仔细操作,严防歪斜。4) 相邻板间高差过大现象:在纵、横直缝两侧的混凝土板面有明显高差。危害:相邻板高差影响量测质量、外观质量;路面不平,造成跳车;影响结构质量,造成过早破坏。预防措施:用模板顶高控制路面板高程,随时检查模板高程的变化,严格控制土基、基层的密实度、强度。5) 板面起砂、脱皮、露骨或有孔洞现象:混凝土硬化后,板面表层粗麻,砂砾裸露,或出现水泥浆皮脱落,或经车辆走轧细料脱落,骨料外露。危害:降低混凝土板的抗磨性能,失去保护层,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能出现深度的破损,出坑;造成路面的严重不平坦,降低路面的使用寿命。治理方法:严格控

9、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和加水量;不能过早洒水,必须当混凝土终凝后再开始覆盖洒水养护;雨季施工采取防雨措施;防止 浇筑时混入杂物;混凝土振捣密实。6) 板面平整度差现象:在单位板块范围内有鼓包、缓坑、浅搓板状波浪,板面留下脚印、 草袋印等影响平整度和外观质量的问题。危害:路面不平,影响车速和舒适性,降低投资效益。治理方法:混凝土在运输、摊铺过程中,防止离析;摊铺后,应用插入式震捣器沿边角按顺序先行震捣,再用平板震捣器全面纵横震捣;混凝土板成活后,未结硬前,应在板面成活 2h 后,当用手指轻压不现痕迹时,方可覆盖并洒水养生;必须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开放交通。7) 混凝土板面出现死坑现象:混凝土板经开放交通

10、后,其表面出现由于泥块、煤块、砖块等软颗粒形成的死坑。危害:造成路面坑洞,影响平整度和外观质量;影响混凝土的整体强度。治理方法:严把材料质量关,除对骨料做级配筛分和含泥量试验外,还要对特别注意对外观质量的检查,如含杂质过多则严禁使用,少量杂质也要清除。6、沥青混合料路面1) 路面平整度差现象:沥青混合料人工摊铺、搂平、碾压后表面尚较平整,当开放交通后路面出现波浪或出现“碟子”坑、 “疙瘩”坑。危害:降低行车速度,降低舒适性,减少安全性,降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治理方法:首先要解决底层平整度问题,面层的摊铺应使用摊铺机,并放准每幅两侧高程基准线,控制好熨斗平板的预留高的稳定性。2) 路拱不正,路

11、面出现波浪形现象:路拱不饱满,局部高点偏离中心线,或在路面纵向出现波浪。危害:影响外观质量、路容不整,降低车速和乘车舒适感,路边波浪造成积水。治理方法:路床和路面基层都应用五点五线法检查控制纵、横断面高程;控制好沥青混合料面层各层的虚铺厚度。3) 路面非沉陷型早期裂缝现象:路面碾压过程中出现的横向微裂纹,在纵、横向接茬处产生不规则纵、横裂缝;路面出现的凸起开花和不规则短裂缝。危害:雨水会沿道路裂缝渗入路面基层和土基,降低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造成局部变形,逐渐扩展为网状开裂。预防措施:严把质量关,严格控制摊铺和上碾、终碾的沥青混合料温度,严格按碾压操作规程作业。4) 路面沉陷性、疲劳性裂缝现象

12、:路面产生非接茬部位不规则纵向裂缝,有时伴有路面沉陷变形;在雨水支管部位出现不规则顺管走向的裂缝;成片状的网状裂缝和龟背状的裂缝。危害:造成其承载能力下降,使路面过早损坏;裂缝部分,受水浸入和车辆反复荷载的冲击,加速路面出现坑槽,车辙等严重破坏。防治措施:对雨水支管肥槽,采用水泥稳定砂砾或低标号混凝土处理;提高路面基层材料的均匀性和强度;注意对沥青混合料外观质量的检查;检查井周围,在路面底层铺筑后再将检查井升至路面高所留下的肥槽,用低标号混凝土补强处理。5) 路面边部压实不足现象:路面边缘部位,局部未碾压密实,表层呈松散状态。危害:经不住水浸、冻融、风蚀、车轮创压,易出坑槽。严重时还会波及基层

13、的损坏。防治措施:碾压基层时要标出准确的路边边线,路面边部遇到碾子压不到的部位,使用热墩锤、热烙铁或平板震动夯实。6) 路面松散掉渣现象:路面成活后,局部或大部表层未能碾压密实,呈“睁眼”或松散状态,开放交通后,有掉渣现象,严重时出现坑洞。危害:达不到要求的密实度,经车辆反复碾压,路面逐渐松散脱落、出坑,严重时会完全失去道路的使用功能平整度。即使局部掉渣也会造成局部返工的后果。防治措施:掌握和控制好三个阶段的温度,沥青混合料应做到快卸、快铺、快碾压。7、钻孔灌注桩施工1) 钻进中坍孔现象:钻孔过程中,如果钻孔内水位突然下降,孔口冒细密的水泡。出渣量显著增加而不见钻头进尺,但钻机负荷显著增加,泥

14、浆泵压力突然上升,造成憋泵。危害:使钻孔无法正常进行。易造成掉钻、埋钻事故。防治方法:发生孔口坍塌时,立即拆除护筒并回填钻孔,重新埋设护筒 再钻。如坍孔严重时应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在进行钻进。 2) 钻孔偏斜现象:现场钻成的桩孔,垂直桩不竖直,斜桩斜度不符要求的标准,或桩位偏离设计桩位等。危害:使灌注桩施工时钢筋笼难吊入,或造成桩的承载力小于设计要求,或使桩柱式桥墩、桥台难于与桩吻合相接。治理方法:在偏斜处吊住钻头上下反复扫孔,使孔正直;偏斜严重时应回填砂粘土到偏斜处,待沉积密实后再继续钻进。3) 缩孔现象:孔径小于设计孔径。危害:产生钢筋笼的混凝土保护层过小及降低桩承载力的质量问题。

15、治理方法:采用钻具上、下反复扫孔的方法来扩大孔径。4) 掉钻、卡钻和埋钻现象:钻头脱开钻杆掉入控内为掉钻。钻头被卡住为卡钻。掉钻后打捞造成坍孔为埋钻。危害:影响钻孔正常进行,延误工期,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治理方法:掉钻,宜迅速用打捞叉、钩、绳套等工具打捞;卡钻,不宜强提,宜轻提钻头;埋钻,吸走埋钻的泥砂,提出钻头。5) 护筒冒水、钻孔漏浆现象:护筒外壁冒水,护筒刃脚或钻孔壁向孔外漏泥浆。危害:护筒内承压水头高,并得不到保障,易引发坍孔;也会造成护筒 倾斜、位移及周围地面下沉。治理方法:护筒刃脚冒水,可用粘土在周围填实、加固;如护筒严重下沉、位移,则应返工重埋护筒;钻孔孔壁漏水,可倒入粘土或填

16、入片石、碎卵石,以增强护壁。6) 钢筋笼碰坍桩孔现象:吊放钢筋笼入孔时,已钻好的孔壁发生坍漏。危害:施工无法正常进行,严重时埋住钢筋笼。治理方法:发生孔口坍塌时,立即拆除护筒并回填钻孔,重新埋设护筒再钻。如坍孔严重时应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在进行钻进。 7) 导管进水现象:灌注桩首次灌注混凝土时,孔内泥浆及水从导管下口灌入导管;灌注中,导管接头处进水;灌注中,提升导管过量,孔内水和泥浆从导管下口涌入导管等现象。危害:导管进水,轻者造成桩身混凝土离析,轻度夹泥;重者产生桩身混凝土有夹层甚至发生断桩事故。治理方法:首灌底口进水和灌注中导管提升过量的进水,一旦发生,停止灌注。利用导管作吸泥管,以空气吸泥法,将已灌注的混凝土拌和物全部吸出。针对发生原因,予以纠正后,重新灌注混凝土。8) 导管堵塞现象:导管已提升很高,导管底口埋入混凝土接近m。但是灌注在导管中的混凝土仍不能涌翻上来。危害:造成灌注中断,易在中断后灌注时形成高压气囊。严重时,易发展为断桩。治理方法:灌注开始不久发生堵塞时,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