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产阶级观察(上)

上传人:li45****605 文档编号:26676990 上传时间:2017-12-2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7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香港中产阶级观察(上)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香港中产阶级观察(上)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香港中产阶级观察(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港中产阶级观察(上)(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位于香港岛北角一带的太古城社 区,是较为典型的中产阶级聚集区, 漫步其间会发现,区内密度会相对较 低,楼群环绕间有相对宽敞的花园休 憩地,社区内多西式餐饮店、咖啡馆 和休闲娱乐场所等。 香港的中产阶级形成于上世纪 70年代,香港中产者的大量产生得 益于两点:一是经济飞速发展为社会 各阶层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遇:二是 当时推行的一系列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的政治经济社会政策,使这种向上流 动的机遇成为现实可能。也就是说, 1970年代的香港,使各阶层特别是底 层依靠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去改变命 运成为可能,门第裙带等不再是底层 益智五色土 G A N B U W E N z H A 中产共同的成长历程

2、。依此标准,吕 大乐认为香港的中产家庭约占家庭总 数的2O3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 高楼价,香港中产人均住房面积相对 较小,只要有500平方英尺(不到50平 方米)的住房就算达标。 至于香港中产家庭的收入,有两 个来自香港统计处的资料可供参考: 2009年第二季度香港雇员收入中位数 为115万港元:2008年香港家庭月收 入中位数为175万港元(当年香港家 庭平均人口为3人)。 如果按雷鼎鸣50家庭为中产的 标准,现家庭月收入在175万以上、 受过高等教育、有自住房的香港家 阶级,对高铁的支持率始终没变,甚 至可能因反感“反高铁运动”而有所 上升。理性的他们懂得,高铁关乎香 港的长

3、远发展,没有理由为感性和冲 动的理由去做傻事。 雷鼎鸣告诉记者,中产遇到问题 时,一般倾向于靠自身能力和资源去 解决,而非“上街”或在报纸上“激 动”,因为他们的时间成本比较高, 不会去做“无用功”。 这也意味着,香港中产是最不 易被“街头运动”和“报纸版面”所 影响的群体,他们能理性建设性地 看待事件分析形势,坚持自己的独 立主张。 其二,香港中产的“专业性和高 香港中产阶级观察(上) 向上流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中产阶 级的大量形成,无论对稳定社会、缓 和矛盾,还是促进消费、形成奋发向 上的主流价值观,都具有相当正面的 价值。也正因此,1970年代香港社会 分层时的政策环境,对于今天的中国

4、内地具有镜鉴意义。 宽标准:香港中产占比超过 50 对于何谓中产阶级,香港经济学 者和社会学者的标准有所不同。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雷鼎呜 认为,应以收入为主要标准,同时辅 之以教育程度、职业和住房(香港的 住房是最贵的资产)。依据这一较为 宽泛的标准,雷鼎鸣认为香港的中产 家庭至少占全港家庭的50以上。 而在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大 乐看来,收入并非确定中产的主要标 准。“在香港,月收入在2万到5万港 币完全可以列入中等收入之列。但属 不属于中产阶级,还要看你的职业、 学历,生活消费方式及价值观。” 所以,吕大乐界定中产的最重 要标准是其职业分类,即是否属于行 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士,是否

5、具有 庭,都可归入中产之列,但当属香 港中产金字塔的底部。 可复制:中产的价值所在 香港中产阶级对于社会的价值, 记者采访后归纳有三: 其一,香港中产“平和理性”的 气质使其成为社会的稳定力量。 吕大乐告诉记者,以理性、平 和、专业为主要气质的中产阶级“很 难被讨好”,更不容易被街头运动所 煽动,这也是其在政治上缺少利益代 言人的重要原因。 以记者年初在香港的观察为例。 当时香港的“8O后”们正掀起轰轰烈 烈的所谓“反高铁”运动,“苦行反 高铁、反高铁嘉年华”等活动在立法 会外如火如荼,媒体亦因吸引眼球的 天性,每天以大版面对市民进行“视 听轰炸”。 令记者极为慨叹的是,在“反高 铁”最激烈的

6、周后,香港明报 做的前后两个同题民调显示,社会上 支持兴建高铁的人数非但没有下降, 反而上升了3个百分点至58:“不支 持”建高铁的人反而下降近1个百分 点。也就是说,占比超过5O的中产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8 52 收入”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和消 费“助推器”。 作为金融中心的香港,其GDP中 48来自资本投入:12来自不含任何 人力资本的纯体力投入;剩下4oU 来自人力资本投入,而拥有最丰富人 力资本的,当然是中产阶级。 香港201 0年3月的最新调查显 示,香港收入最高的职业分布在“教 育及公共行政机构”,时薪中位数为 129港元;“经理、行政级人员、专 业人士及辅助专业人员(典

7、型的中产 阶级职业)”为107港元,公司文员的 时薪为54港元,收入最低的保安、清 洁职业每小时则不1J28港元。上述数 据,可以大致反映出香港中产阶级收 入之优裕。 三是,成功路径“可复制”,是 中产的重要价值所在,有助于整体形 成“奋发向上”的氛围,推动社会步 入良性轨道。 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往往是一个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依靠个人努力 改变命运的人生轨迹,具有可效仿性 和榜样价值,对于推动一个社会的进 步具正面意义。 想过更好的生活是人的正常心 态,当一个社会能够为聪明、努力 的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时,这种 心态就会最大化,构成“人人向上、 奋发有为”的氛围,进而推动社会步 入良性,无疑

8、,这将极大地提升其全 球竞争力。 不被羡慕:香港中产处境尴尬 尽管香港中产阶级在社会上占 据收入和价值观优势,但吊诡的是, 当下在香港社会问及对中产阶级的态 度时,得到的反馈往往是“不被羡 慕”,甚至有中低层收入者觉得“香 港中产很可怜”。采访后,记者 将原因归纳为两点: 首先是经济上,香港中产 是典型的“付出太多得到太 少”阶层。 雷鼎呜告诉记者,在香港 超过36O万的工作人口中,需要 交薪俸税(个人收入所得税)的 人数约占37,其他超过6O的人 都无需交税,而37的交税人口 中,相当大部分为中产阶级。 “付出多”之外,中产还 从社会得到的回馈最少。香港 益智五色土 中产阶级,处在“大把交税

9、看不到回 报”的境地。 其次是政治上,香港中产因缺 乏媒体和政团代言人而成为“沉默 的大多数”。 如吕大乐所言,由于中产相对理 性独立,“很难被讨好”,又因为为 其争取利益并不占据“道德高地”, 故在香港政治中少有政团着意于为中 产争取权益,致使中产在社会福利方 面,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同样,基于“吸引眼球”的天 性,媒体对“过激”、“起义”有天 爆发” 虽然沉默,但“大多数们”毕 竟是有力量的。香港2003年“七 一”5O万人上街,一个最重要的标 志便是中产出动。 吕大乐告诉记者,虽然中产 倾向于动用自身资源解决问题,着 眼于“经济”,但这个群体同时也 是“非常在意长远发展和价值观”的

10、群体。这意味着,一旦多数中产意识 到,现有政策、价值观和发展路径已 偏离了其认同的底线,到了凭“一己 之力”无法改变的时候,也就到了中 约10的最低收入家庭可享受综援(低 保)、30的中低收入者享受政府的廉 价公屋福利(廉租房),偏低收入者可 申请居屋(经济适用房)、夹心层可申 请“夹屋”(类似于两限房)。但上述 或多或少的援助及住房补贴,都需对 申请者的收入进行限制,超过标限人 士难以获得政府资助。也因此,香港 中产的住房问题,多需靠自己在市场 打拼解决。 住房之外,中产在医疗保障、 社会保险、教育以及财政“派糖”方 面,也都是“被遗忘的角落”,很少 受到相应关照。如在即将出台的医疗 方案中

11、,雷鼎呜便预期,可能中产在 交了不菲的强制医保费用后,却很难 使用到香港的公共医疗资源。 “不认为自己是中产”的港人 苏先生告诉记者,在香港,富豪及 地产商虽交税较多,但因其特殊地 位会在产业政策等方面受到关照; 草根阶层则因收入较低,能够进入与 民生有关的诸多社保扶助体系;只有 生的亲近,即便是香港以理性自居的 两份报纸也日益“民粹化”,“反高 铁”报道连篇累牍,远远超过其在社 会真实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左也叫,右也跳”,占据着 不同报纸最重要的版面,而真正占人 数“半壁江山”的中产阶级,则或无 声无息,或躲在日渐式微的副刊里, 等着被激进派冷嘲热讽。 也因之,吕人乐和雷鼎呜都表 示,香港

12、媒体并不能真正反映香港社 会状况,因为有很大一个人群并未发 出相应的声音,雷鼎鸣说,如果只根 据报纸来判断香港社会,那么“香港 应该早已经崩溃了”。 香港中产,就在这种不喜欢被 代言,也不喜欢被报纸“激动”的状 态下,成为社会“沉默的大多数”, 而在社会政策往往“会哭的孩子有奶 吃”的今天,他们的利益也在沉默中 被忽略和轻视,处于“不被羡慕”的 尴尬境地。 建言:不要让中产“在沉默中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0g 53 产爆发的“临界点”,而中产的 爆发,以其人数之巨,很可能造 成难以挽回的社会震荡。 为免于此,分析人士告诫 四点: 一是建立政府与中产代表 相对稳定的沟通机制,倾听中 产阶级心声

13、,避免累积矛盾至 积重难返: 二是政府避免出台“会哭 的孩子有奶吃”式政策,要在日 常行政、立法及财政预算中统筹 兼顾,财政收支方面要尽可能专 业、理性,避免民粹化倾向; 三是注意“拆弹”,及时化解关 键环节的重点矛盾。雷鼎鸣表示,房 地产政策与中产阶层息息相关,必须 妥善处理相关政策,否则将无助于中 产阶级的形成壮大,因为“一次房地 产泡沫破裂”,便可能将许多人的房 产变成“负资产”,从优裕的中产沦 为“负翁”; 四是关注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诉求”。吕大乐告诉记者,在不损害 基本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香港中产 一般对签署CEPA、特区政府财政“派 糖”等持积极态度,因为这是在“做 加法”。但这些利益优惠,绝不能以 换gv中产既有的价值观为前提。 在香港的政制发展上亦如是,中 产不希望走一步看一步,而是希望未 来之路清晰可预见,因为ig才与他们 既有的人生经验、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相吻合。 (摘自晾望新闻周刊2010年 第23期潘燕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