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徐健顺“唐调”浅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6647707 上传时间:2017-12-29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49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徐健顺“唐调”浅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6徐健顺“唐调”浅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6徐健顺“唐调”浅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6徐健顺“唐调”浅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6徐健顺“唐调”浅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徐健顺“唐调”浅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徐健顺“唐调”浅探(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调”浅探徐健顺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诵读方式。 百年之前, 没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朗诵为何物, 正如今天没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吟诵为何物一样。世事变幻,竟是如此无情,又是如此可笑。于是以吟诵方式创作的诗文, 就被朗诵着, 习以为常以至为天经地义。 文学被视同口语,等同文字。声韵之美,自然消散,甚至涵义思想,也无法体会。如今要复兴传统文化,却连传统文化是什么样子的还没弄清楚,岂不可叹。吟诵, 就是恢复汉语文的声音。 吟诵之必要, 不言自明。 然而传统的吟诵到底是怎样的?它有什么规则、讲究?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笔者近年来广为搜罗采录,至今已有 300余位先生的数百小时影音资料,以及数百万字的文献材料。其

2、中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然而差异之中又有统一,变化之下又有规则,我已有他文论述。在这些众多的吟诵中,有一种独具特色而又影响力巨大。在第一届“中华吟诵周”中,我只为这种吟诵举办了专场活动,这就是“唐调” 。本文即想简介“唐调”的来龙去脉,并简单分析其规律性和功用、价值。目前所得,有唐文治先生录音、唐文治先生之弟子陆如挺、朱东润、钱仲联、陈以鸿、萧善芗、范敬宜、冯其庸及唐文治先生长孙女唐孝纯的吟诵影音,以及再传弟子陈少松、魏嘉瓒、周?的吟诵影音,以及与“唐调”有关的屠岸、钱绍武、戴逸、姚奠中的吟诵影音等。除前三位外,均为亲自采录,有采访文字记录,谈及学习“唐调”的经历以及“唐调”

3、的心得等。 文献资料有桐城派、 曾国藩、 唐文治的文集中的相关资料, 以及陈以鸿、 秦德祥、陈少松、余子侠等的研究论著等。由于唐文治先生的录音久远, 很多地方难以听清, 其他资料搜集也不够丰富, 加之本人不会吴语,学识不深,故本文为浅探之见,仅为管窥,其中大道,尚俟方家。一、 “唐调”的来龙去脉“唐调” ,因唐文治先生而得名。唐文治( 1865 1954) ,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著名教育家、爱国进步人士。原籍江苏太仓,后定居无锡。 18 岁中举。 28 岁中进士。清末历任多个外交和商部之职, 官终尚书。 此后致力于教育, 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 今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前身 ) 校长

4、十余年。 1920 年,因双目失明,辞职回无锡疗养,旋创办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任校长直至病逝。留有茹经堂文集等大量专著、文章。其中还有一项独特的遗产,并非文字,即其吟诵法。唐文治先生在上海交大和无锡国专期间,大力提倡吟诵,身体力行,以致受业学生,大都会其腔调。 无锡国专人才济济, 师多名士, 生多才子, 如章太炎、 钱基博、 钱穆、 吕思勉、周谷城、 郭绍虞、 朱东润、 夏承焘、 饶宗颐等人都曾于其中授课, 而陈中凡、 王蘧常、 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钱伟长、冯其庸、范敬宜等著名学者,皆出其门下。于是唐先生的吟诵调流布江南,被称为“唐调” 。1934 年,唐文治先生曾灌制吟诵唱片两张。

5、据茹经先生自订年谱 ,唐文治先生于甲戌年( 1934 年)七十岁高龄时,分别在五月底和十月中旬两次赴华东电气公司录制读文唱片,第一次“读文四篇”,第二次“讲演孝 弟 廉 耻及读诗经 左传法”。此事仅见于其日记,两张唱片是否发行,不得而知。至今我也没有这两张唱片的任何下落。1948 年,唐文治先生再为大中华唱片公司灌制十张唱片,其中绝大部分是吟诵。这套录音名为唐文治先生读文灌音片 ( 10 张 LP 唱片) ,由上海大中华唱片厂录制发行。唱片附唐文治先生读文灌音片说明书 ,其中有唱片开篇唐先生论读文之法的演讲录音文字记录,并及各篇目录。目录如下(前方数字为大中华唱片公司的唱片编号) :1362

6、第一片上 唐文治述:唐蔚芝先生读文法讲辞1363 第一片下 唐庆诒述:唐谋伯先生英文介绍辞1389 第二片上 唐文治读:欧阳修秋声赋1406 第二片下 唐文治读:欧阳修丰乐亭记1407 第三片上 唐文治读:李华吊古战场文 (上)1408 第三片下 唐文治读:李华吊古战场文 (下)1396 第四片上 唐文治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397 第四片下 唐文治读:范仲淹岳阳楼记1392 第五片上 唐文治读: 史记 ? 屈原列传 (上)1393 第五片下 唐文治读: 史记 ? 屈原列传 (下)1394 第六片上 唐文治读:诸葛亮前出师表1395 第六片下 唐文治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1390 第七片上

7、 唐文治读: 诗经鸨羽 诗经卷阿1391 第七片下 唐文治读:欧阳修泷冈阡表1384 第八片上 唐文治读: 诗经 ? 常棣 诗经 ? 谷风 诗经 ? 伐木1385 第八片下 唐文治读:岳飞满江红1388 第九片上 唐文治读: 楚辞 ? 九歌 ? 云中君 楚辞 ? 九歌 ? 湘夫人 、苏东坡水调歌头1387 第九片下 唐文治读: 左传 ? 吕相绝秦1386 第十片上 唐文治读:唐若钦迎春诗 送春诗1364 第十片下 唐文治、唐庆诒合唱:昆曲长生殿 ? 小宴 (第一段)唐文治先生读文灌音片通用集 ( 5 张 LP 唱片)是上述唱片的选辑版,附唐文治先生读文灌音片通用集说明书 ,目录如下(前方数字为

8、大中华唱片公司的唱片编号) :1448 第一片上 唐庆诒述:英文介绍辞1449 第一片下 薛桂轮述:英文总说明1392 第二片上 唐文治读: 史记 ? 屈原列传 (上)1393 第二片下 唐文治读: 史记 ? 屈原列传 (下)1395 第三片上 唐文治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1396 第三片下 唐文治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1390 第四片上 唐文治读: 诗经 ? 鸨羽 诗经 ? 卷阿1450 第四片下 唐文治读:苏东坡水调歌头 (冠以唐庆诒英文翻译)1451 第五片上 唐文治读:岳飞满江红 (冠以唐庆诒英文翻译,并由薛桂轮宣读)1364 第五片下 唐文治、唐庆诒合唱:昆曲长生殿 ? 小宴 (第

9、一段)这十张唱片,与其选辑版五张唱片,一并发行海内外。 “唐调”遂名噪天下,为吟诵之代表。这十张唱片,现在仍有多套流传人间。只是胶木质脆,不易保存,现在能听者寥寥,而音质也大都不佳。 笔者从唐文治先生长孙女唐孝纯女士处转录得一套录音, 从江苏太仓市档案馆和陈以鸿先生处又各转录一套录音, 三套音质各有不同, 而均噪音极大。 只是参以目录,大部分尚可辨明字句,听出曲调。本文即据此写成。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曾于 2008 年修复过一版。 所用唱片, 为无锡唐文治先生纪念馆 (茹经堂)的一套。此套唱片为重修纪念馆时无锡国专毕业生所捐献, 1994 年为筹备上海交大校庆,校办副主任李征老师从茹经堂借来。

10、2007 年底,档案馆委托中华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其前身即为大中华唱片公司)进行修复,共修复两版,一版为原音转录,一版为消噪修复。下图即为此套唱片,唯当时不知其由来,并混入其他唱片,故为 17 张:这两版录音,笔者均未有。近闻上海交大又有修复行为,不知确否,亦不知所修复为哪一套唱片。无锡国专的教师多吟诵,而如唐尧夫、陆如挺等人,所教也基于“唐调” ,所以无锡国专学生多会“唐调” 。由于无锡国专是百年来中国水平最高、人才最盛、影响最大、贡献最巨的国学学校,加之其后很多人又传给自己的学生,所以“唐调”是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最大的一种吟诵调。唐文治先生的吟诵调, 属于桐城派吟诵所传的一支。 传承顺序

11、为: 方苞刘大櫆姚鼐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唐文治唐门弟子。其间由安徽而湖南而江苏,语音有变而读法一贯。桐城派为清朝古文大派,上承明代唐宋派,更上承则逾韩愈而抵贾谊, 为先秦古文之流绪。 汉晋以来, 骈文大兴, 古文一直是少数派, 其读法当不始于方苞,而是传承久远,并与作文之法相通。概而言之,就是一个“气”字。气韵之变,如何把握?刘大櫆一语点破: “于音节求之” (见论文偶记 ) 。以音之高低长短轻重缓急,表达和体会字字关系、句句关系、段段关系,这种关系的脉络就是“气” ,非文字也。所以刘大櫆说:“予谓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 (同上)今天所谓读书,就是读字,哪里读了书来?今天所谓研究,

12、就是解释字义,至于音义则茫然不知, “文之能事尽矣” !二、对唐氏“唐调”的分析唐文治先生的“唐调” ,虽用太仓文读语音,但吟诵之法是来自古文一派的正宗传承。所以“唐调”并不以唐文治先生为首创,而只是在他这里最为发扬光大。需要说明的是,唐文治先生的唱片里,吟诵分为诗词、古文两大类。其中诗词的吟诵,唐先生从未说明是学自吴汝纶先生,而提及桐城派所传,历来只说古文,所以这一类吟诵,当是太仓的传统吟诵。今天所谓“唐调” ,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唐调”是指唐文治先生的所有吟诵;狭义的“唐调”仅指唐文治先生所传的古文吟诵。笔者所谓的“唐调” ,指后者。唯后者为传自古文派,并且具有不同寻常的特点,兼且有全

13、国推广的价值。笔者把唐文治先生的古文吟诵称为唐氏“唐调” ,是为第一代“唐调” 。唐氏“唐调”具备了“唐调”的基本结构和各种变化。汉诗文的传统吟诵,分为两大类:古体和近体。古体诗文,一般有上中下三调,三调之间大致是模进关系。近体诗文,吟诵时平长仄短,句调之间大致是对称关系。 (请见笔者的其他文章。 )唐氏“唐调” ,属于古文吟诵,但是只有两个调,这是比较特殊的。两个调不如三个调变化丰富,如何能表达出变幻无端的“气”来呢?唐氏“唐调”的两个基本调如下:上调: 2222321 下调: 55556 16 5两调之间,是比较纯粹的模进关系,而且是两个主音之间的关系。两调的特点,首先都是平调。这也是很特

14、殊的。迄今为止,在我们搜集采录的上千个吟诵调中,只有“唐调”的基本调是平调。平调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无法依字行腔,所有的声调都会被抹平。这好像违背了汉语歌唱的基本原则。其次,它的不平的部分只在结尾处,有一个小的向上的起伏。前面,不管有多少字,都可以用平调。最多时可以达到十几个字。它的变化如下:上调在 1 之后,可以有三个走向。一个是回到 6 ,这样就回到了下调。一个是 1 结束。还有一个,是可以有一个尾腔,这通常都是一个段落结束的时候。尾腔一般是 6 15 ,可以延长。下调还可以拼接上调, 这样就出现了 55 22 和 66 22 开头的调子, 但是上调好像不会拼接下调。平调的部分也可以很短,

15、 最短可以只有一个音。 这样调子就变成了起伏的调子。 到底是用平调为主,还是起伏调为主,这取决于吟诵人对文气的体会。同样,用上调还是用下调,也取决于对文章的理解。唐氏“唐调”的节奏,以一字一拍为主。这也是比较特殊的。入声字一律读为半拍。有时跟入声字连在一起的非入声字, 也被连带着读成了半拍。 只有个别的尾字 (如段落结束的字)可以拖拍,其他的字都是一字一拍。唐氏“唐调”有一种独特的腔音,就是 16 和 15 ,前者用在句中,后者用于句尾。唐氏“唐调”的独特之处有三:平调、一字一拍、只有两个调,这些看起来都与丰富性相悖,这样的吟诵调,怎能表达出古文的迂回曲折、跌宕起伏?然而,这就是中国的“道”

16、。“易简而天下之理得” , “道”是从最简单的阴阳开始的。两个调子的相互转换,恰恰就是阴阳。这个阴阳是怎样变化出丰富的样态的呢?一字一拍,抹平了缓急,平调,抹平了升降(不是抑扬,而是字音本身的升降) ,这样一来, 所有的注意力, 就都集中到了字和字之间的关系上。 剩下的是什么?就是起伏和顿挫。顿挫,是通过入声字来实现的。起伏,是通过字字之间的关系、句句之间的关系实现的。字字之间的关系,就是乐音的起伏或平平,句句之间的关系,就是上下调。 “气”是什么?就是流动于字里行间的情绪。所以, “唐调”一下子把“气”突出出来了。什么样的调子最有气势?恰恰是平调。所以宗教多用平调。曲折调给人以有限的感觉,而平调有无限的感觉。 “唐调”就是用平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