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营养课程教学设计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26573807 上传时间:2017-1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食与营养课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饮食与营养课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饮食与营养课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饮食与营养课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饮食与营养课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食与营养课程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饮食与营养课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人类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他生物。教学重点:了解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教学难点:对“鉴定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准备:面粉、鸡蛋、花生、小麦、碘酒、水、开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火柴等设计思路:由学生的一日三餐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摄入了哪些营养物质? 激发学生探究食物成分的兴趣。通过试验探究、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等,学生自己找出食物中

2、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等。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的食物来源于哪里?- 2 -使学生明确人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与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是密不可分的。最后,为更好地使本节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实际,为自己的家人设计一份适合他们体质和年龄的合理食谱。本课除问题的提出由执教者完成外,资料阅读、分析,探究试验,试验现象分析,试验结果交流和分析,DIY,为家人设计合理食谱等都由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完成,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缺乏有关物理化学知识,所以教师要在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时给予指导,在分析试验现象和判断时给予帮助。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平时我们吃哪些食物?生:议

3、论、回答。 (。 。 。 。 。 。 )师: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饮食与营养。二、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47 页提示和小资料,使学生了解:1、淀粉遇碘酒变蓝 2、油脂在纸上会留下油斑 3、蛋白质遇热会凝固 4、有机物能够燃烧,无机物不能燃烧,烧不掉的残留物主要是无机盐等原理(二)生:分组进行探究,观察并记录。1、将少许面粉放入盛有清水的小烧杯中,配成面粉混浊液,向- 3 -烧杯中滴加碘酒,液体变蓝,观察并分析试验结果。2、取一个鸡蛋的蛋清,分成两份,放入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清水和沸水

4、,加入沸水的烧杯里出现白色絮状凝块,观察并分析试验结果。 (或取面粉加适量清水后和成面团,用纱布包住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力挤压。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打开纱布。看到纱布上粘有黄白色胶状物质,这就是面粉里的蛋白质。 )3、取花生种子,用力在吸水纸上挤压,白纸上出现油斑。观察并分析试验结果。4、取一些干麦种,装进干燥的试管里,放在酒精灯上均匀烘烤。不久,试管的内壁上出现了小水珠。注意,试管略为倾斜,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5、用解剖针的尖端挑取一粒干麦种,放在酒精灯上烧,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就是无机盐。(三)集体介绍、展示实验结果:生:交流所选实验材料,对

5、本小组实验结果分析,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所占比例不同;各小组相互补充,总结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本 P66 页信息库“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 ,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三、怎样的饮食更健康?自己设计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DIY)- 4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P65 页信息库中“常见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和能量”生:设计三餐食谱全班交流,并说明食物分类和设计理由。四、食谱中食物共分两大类: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师:列举常食用的食品生:分析常见食品结论:常见食品总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来自植物,一类直接来自动物。引导学生不难发现,作为生物圈的组成成分之一的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都是来自于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悟出为了人类的生存,人也应该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与其它生物和谐相处的道理。五、课外延伸:通过查阅资料,思考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如何注意饮食与健康的问题(主要考虑青少年、中年、老年)?并形成书面材料带给家长,针对自家家庭成员情况给自家餐桌提出合理化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