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26458620 上传时间:2017-12-27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第六课 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施滩崔道融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赏析】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

2、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像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的想像,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晚唐诗人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

3、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比较起来,两诗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罗诗议论充分,能联系“时运”来分析国家的兴亡,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崔诗发议论,不仅诉诸理智,而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糅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2011年高考江苏卷)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夫列子御风而行,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2)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4)土地平旷,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5)以古为镜,_;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吴兢贞观政要任贤)(6)_,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

4、易琵琶行)(7)可堪回首,_,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_,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答案】(1)泠然善也(2)乘骐骥以驰骋兮(3)星汉灿烂(4)屋舍俨然(5)可以知兴替(6)去来江口守空船(7)佛狸祠下(8)独立之精神,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2分析辛词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用典的深刻用意。3体悟作者在水龙吟中表达出的郁闷无奈的思想感情,学习他深沉真挚的爱国热情。理解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爱国之心和老当益壮的战斗之志。,2解释词语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剑。脍:把鱼、肉切细。求田问

5、舍:购买田地和房舍。刘郎才气:指有雄才大略的刘备。树犹如此:语出世说新语。晋朝的桓温北伐,途中见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叹息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处借以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红巾翠袖:代指女子。,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楼台。寻常巷陌:普通的街道。巷、陌,这里指街道。金戈铁马: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6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一生都在致力于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

6、大业。其词现存620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飞动,纵横激烈,沉郁顿挫,豪迈非凡。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并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善于熔铸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词集名稼轩长短

7、句。,7了解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篇。辛弃疾原来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南下之后,南宋小朝廷不仅不予重用,相反对他诸多猜忌,但他仍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写了美芹十论上奏皇帝,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朝廷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恐敌症的重病人,任凭你怎样用议论去鼓舞他们,使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的。,正如陆游在一首诗中说:“诸君尚守和戎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报国无门,壮志难申,辛弃疾这

8、时心中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时写下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作于词人镇江知府任上。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8开阔视野(1)词人逸事英雄虎胆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

9、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访稼轩未晚以词会友的故事宋宁宗嘉泰年间,刘过在杭州。当年辛弃疾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曾听说刘过的文名,便派遣一名侍从去招请他。刘过刚好碰上有事不能成行,便写了一封信给车夫带去,还仿效辛弃疾沁园春的体式作词一首封好转呈,下笔便逼似辛弃疾词。这首词写道: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10、!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他作的这首沁园春词,词语劲健,气势豪迈,如下片对偶句与散文句错综运用,这是仿效唐代诗人王勃的赋体,而又加以变化。辛弃疾得此词大为高兴,赠送给刘过数百万钱,还特别邀请他去,留住宾馆里欢宴满月,两人唱酬不倦。,(2)关于“题眼”“诗眼”“词眼”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标题即“题眼”,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1、”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哀江头的“哀”,整首诗如泣如诉,凄婉感人,题眼即见。,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诗眼、词眼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王维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中的“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钥匙。再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重阳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公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

12、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是全篇的词眼,形象地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吃透文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上片写景抒情,通过写清秋、远山、孤雁、夕阳等,表达了自己飘零江南的愁恨、抑郁和孤独之情。下片直接言志,表达自己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不能实现的无奈与遗憾。,2设疑激智(1)词的上片写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词的上片,大段写景,借景抒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是所见。登楼远眺,三楚故地,天高野阔。上面湛湛青天、悠悠白云,入眼的是一派凄清悲凉的秋景;脚下

13、秦淮之水注入万里长江,无语东流,越去越远,直至水天相接处,最后融入了无边的秋色里。秋天原本萧瑟惨淡,加上作者登楼又心情沉重,所以,尽管江南的秋天天高地阔,江水也宁静、清澈,但作者眼里和笔下的环境气氛却显得黯然压抑,凄清伤神。,“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侧重写所感。放眼秋山,千姿百态。但远远望去,不论状如玉簪的山,还是形同螺髻的山,在清冷的秋天里,都似乎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和怅恨的色彩。这里的“献愁供恨”其实是移情及物,是自己对大好河山沦陷的痛心。“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又写所闻。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失群孤雁的声声哀鸣中,一个客居江南的天涯游子正怆然伫立。山水无情,犹且“献

14、愁供恨”;孤雁独飞,宁不撩人愁肠?更何况其哀鸣之声,声声入耳,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呢。落日孤雁,固写眼前实景,其实也是喻情,是以物况己,包含着家国之痛身世之叹。犹言南宋国势衰微,恢复遥遥无期,孤雁悲苦,尚可南归,而自己却已有家难投了。,词写到这里,情调未免略显苍凉低沉。但词人一生慷慨纵横,从不失英雄本色。即使在罢黜闲居时,也还是要“补天裂”(贺新郎),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所以在悲凉之余,下文更表现出了激愤。他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自己的所为:,“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意跌宕,突然扬起,而又一如水到渠成,隐隐流出了一片建功立业之意。他拔剑而起,反复把看;他壮怀

15、激烈,几番手拍栏杆。可又有谁能理解一个失意英雄此刻的心情呢?把看吴钩、手拍栏杆原是忠愤激越时的行为,却也是抑郁苦闷无从发泄时的行为。至此,不为当权者所用的悲愤难诉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词人的自我形象也已跃然纸上。末三句由前面写景转入直接抒情,点出了全篇主旨,为下阕用典使事、抒怀言志作好了铺垫。,以上,词的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给人造成了一种怨愤、失落、压抑的感觉,并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展开题旨,不但交待了时间(深秋傍晚)、地点(赏心亭楼头)、人物(江南游子)、事由(登临凭吊),而且已隐隐道出了作者的情怀,内涵极为丰富。,(2)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作用。词的下片作者连用三个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先用张季鹰之典。晋朝张翰字季鹰,为官时,一日“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为官可以忘情世事,追求个人的“适志”,但词人自己却因家乡沦落金人之手,有家难归,只能永远客居江南了。“休说”“归未”,意含否定,既写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又表明了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